周琳瑯
摘要: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的科學體系,圍繞適應新時代主要矛盾變化,實現中國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強富美目標而展開,涵蓋“三農”戰略定位,“三農”頂層設計、現代農業發展、 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城鄉一體化、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扶貧脫貧戰略等。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具有親農務實、善抓短板、直面問題這些鮮明的理論特征。
關鍵詞:習近平;“三農”思想;理論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新的思想和新的實踐探索中國“三農”發展的新經驗和新路徑,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 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和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對于解決新時代中國“三農”問題,實現新時代中國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強富美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一、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的科學體系
(一)提出強富美目標設計,強化“三農”戰略定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始終強調指出,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三個不能” 表明我們將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任何時期都必須始終從戰略高度上重視“三農”問題,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全國工作重中之重。
適應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的變化,為實現中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站在新的高度對中國的農業農村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 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強富美目標成為習近平解決新時代中國“三農”問題的目標頂層設計。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的科學體系,其重點圍繞中國如何適應新時代主要矛盾變化,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強富美的頂層目標設計而展開。
(二)提出現代農業發展新思想,確保強農根基
我國農業是“四化”同步發展的短板,依靠傳統發展思路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對此,習近平首次提出了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這一重要思想,認為發展現代農業,要在穩定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可見,習近平是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作為現代農業的支撐體系和現代農業的基本框架提出來,成為目前和今后我國“三農”工作部署的重要內容。
針對我國傳統農業發展的低質量低效益,習近平指出,在新時代發展現代農業,要牢牢把握農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條主線,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以提高農業質量與綜合效益。2016年12月20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 新時代我國農業由總量不足轉變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必須通過政府與市場更好引導農業生產、優化供給結構,保障有效供給。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均耕地面積少、小農戶為主體的國家如何發展現代農業,習近平特別強調,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習近平認為,在發達國家,家庭農場仍是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 ,我國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與農村市場化、農業現代化并不矛盾, 關鍵是能夠建立起將分散經營的農民與大市場緊密連接的橋梁,進而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這一思想對于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家庭聯產承包制與發展我國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我國缺乏農地資源稟賦下的農業現代化路徑, 2013年11月28日,習近平在山東農科院考察時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完善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突出強調了科技對于現代農業的強大支撐作用。 為了有效解決中國現代農業誰種地誰經營的問題,習近平指出, 加強農村各類教育,提高農民科學文化水平,提升農民綜合素質。習近平同志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曾親自領導開展了“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 。
為了讓農民有更穩定的政策預期,吃上發展現代農業的定心丸,充分釋放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紅利,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習近平指出,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習近平提出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的又一重大制度創新,它為最終實現中國“三農”強富美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三)提出“兩山”理論,謀劃美麗鄉村新思路
如何讓農村美麗起來,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習近平同志早在浙江工作期間, 充分肯定安吉縣余村保護綠水青山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的做法,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從此,浙江以習近平“兩山”理論為指導最早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美麗鄉村建設的偉大實踐,浙江的農民和農村成為“兩山理論”的最大受益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中國農業農村發展,走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習近平“兩山”理論的亮麗之處在于充分認識到我國鄉村生態優勢可以變成鄉村的經濟優勢、發展優勢。鄉村能夠提供青山綠水的資源,這是農村所獨有的資源稟賦優勢,能夠為鄉村發展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進一步促進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促進鄉村農業多種新型業態的發展。在“兩山”理論指導下,從浙江開始的美麗鄉村建設成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抓手在全國范圍內開花結果。
(四)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助力強富美進程
作為一個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國家,為了加快中國“三農”強富美進程,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習近平指出,不應該把新型城鎮化與 新農村建設對立起來, 城鎮化絕不是要消滅農村,也不可能消滅農村,新型城鎮化不能完全取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兩者要同步發展。因為,我國“即使城鎮化程度達到了70%,也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因此,必須健全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在新型城鎮化同時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兩者并不矛盾,可以雙輪驅動,并行不悖、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建設現代農業、農民幸福家園和美麗宜居鄉村,促進強富美目標的實現。
(五)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助推強富美目標
為了助推中國“三農”強富美目標,掃除體制政策障礙,習近平指出: 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城鄉差距拉大問題,根本途徑在于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其實,早在2004 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提出“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發展農村”的新思路,在全國率先出臺了《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綱要》。 在他的思想指引下,統籌城鄉發展的“三農”政策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引領浙江城鄉一體化走在全國前列,形成了城鄉一體化的浙江路徑和浙江經驗。 當然,習近平指出,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而是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和政策,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形成平等協調、城鄉融合的新型城鄉關系。
(六)實施全面扶貧脫貧新戰略,補齊強富美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為了補齊短板,確保農村全面小康的實現, 習近平吹響了中國扶貧脫貧攻堅戰的新號角,提出了在 全面建成小康的 進程中不讓一個人掉隊。未來 5 年,我們將使中國現有標準下 7000 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此,習近平還多次強調要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新時代脫貧攻堅戰。
(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增強強富美力度
為增強新時代“三農”強富美力度,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創造性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內涵十分豐富,是一個立體的系統工程,包括振興鄉村產業、鄉村環境、鄉村文化、鄉村治理以及鄉村制度創新的復合體。因此,相比較此前提出的美麗鄉村建設,更加注重我國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的全面振興和質量提升,將增強實現中國“三農”強富美目標的力度。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新時代習近平實現中國“三農”強富美目標的重要抓手和基本路徑。
二、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的理論特征
(一)親農務實
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的最大特點。習近平同志長期在農村工作的實踐經歷決定了他對“三農”的深厚感情和對“三農”工作明顯的務實性和針對性。從河北正定縣委書記到福建再到浙江,農民生活、農村環境和農業生產這些問題都時刻掛念在心,解決好“三農”問題一直是他努力思考和實踐的重大問題,可謂心系三農,情系三農。習近平提出的“五個務必”即務必執政為民重“三農”,務必以人為本謀“三農”,務必統籌城鄉興“三農”,務必改革開放促“三農”,務必求真務實抓“三農”,正是習近平親農務實的“三農”觀的重要體現,也是習近平親農重農的“三農”工作的實踐寫照,更是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務實性的系統概括。
(二)善抓短板
針對我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 農村發展仍然滯后,農民收入仍然不高,習近平善于抓住中國“三農”問題的突出矛盾和發展短板。在浙江工作期間,為補“三農”工作短板,突出了農村環境整治,提出并實施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千萬工程”行動計劃,浙江農村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擔任總書記以后,從國家層面提出了美麗鄉村建設,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同時,針對我國全面小康進程中的大量貧困人口短板,提出了全面扶貧脫貧新戰略,吹響了中國扶貧脫貧攻堅戰新號角。
(三)直面問題
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針對性強,切中我國“三農”矛盾, 對于解決我國傳統農業發展方式粗放、資源環境惡化、農民素質偏低、農業結構矛盾突出,城鄉發展差距,農民持續增收困難,貧困人口多等一系列問題,具有非常強的理論針對性和實踐操作性。因此 對于實現中國“三農”強富美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4]習近平.之江新語 [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寧波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