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朋偉 劉邦凡
摘要:文章以“數字出版”為篇名檢索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總庫,并對文獻進行計量統計分析得出,首屆數字博覽會的召開成為良好開端、《數字出版十二五規劃》激發我國數字出版研究的熱潮、數字出版應用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但仍處于社科類為主的初級階段、新聞出版相關專業的知名院校與雜志社是主要研究機構。
關鍵詞:數字出版;計量分析;年度變化;基金項目;作者單位
1951年美國麻省理工的P.R.Bagley在其研究中誕生了“電子出版物雛形”。2005年首屆數字博覽會之后,我國正式使用“數字出版”這一概念。隨著互聯網技術及移動網絡的發展,數字出版物逐漸普遍開來。2011年出臺的《數字出版十二五規劃》為我國數字出版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總庫,以“數字出版”為篇名進行檢索,對總庫收集的相關文獻從年度變化、數據庫來源、基金項目資助、研究層次、學科類別等方面分別進行定量統計分析,力求總結出我國“數字出版”領域發展的現狀,為今后的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二、結果分析
(一)“數字出版”相關文獻的年度變化趨勢
本文以“數字出版”為篇名進行檢索(截止到2018年3月17日),共計得到5867條(去除不相關及其他領域文獻)。賴茂生在2000年3月發表的《從電子出版到數字出版》是中國知網收錄的關于“數字出版”最早的研究文獻。2000年我國互聯網迅速的發展推動數字出版在我國的興起,因此這個時期也被稱為互聯網出版時期。但2000~2004年間每年文獻發表量均為7篇及以下,由此可見,數字出版作為新生事物起初并沒有引起廣泛的重視。2005年之后關于數字出版文獻的發表數量激增,至2007年達到最高為783篇。數字出版數量激增主要是由于2005年首屆數字博覽會召開,該次博覽會正式明確了“數字出版”這一概念。隨后電子產品的大量出現與平板電腦及職能手機等電子設備的廣泛應用,推動了數字出版的迅速發展。
(二)數字出版相關文獻的數據庫來源
以“數字出版”為篇名的文獻主要來源于8個數據庫,具體數據依次為期刊4021篇、報紙1484篇、碩士論文170篇、國內會議86篇、教育期刊69篇、學術輯刊30篇、國際會議11篇、博士論文5篇,所占比例分別為期刊68.54%、報紙25.29%、碩士論文2.90%、國內會議1.47%、教育期刊1.18%、學術輯刊0.51%、國際會議0.19%、博士論文0.09%。從縱向的發表時間來看,期刊從2006年之后迅速增長,并在2011~2013年期間出現兩個高峰,2011年477篇、2013年499篇;碩博論文從2007年之后直線激增,在2014年達到頂峰138篇,近幾年雖有下降但整體均在50篇以上;國際和國內會議在2008年之前為10篇及以下上升坡度較為緩慢,在2008年之后迅速增長并在2011和2014達到兩個高峰,分別為46篇、31篇;報紙2005年之后幾乎呈直線上升趨勢,在2011年達到最高峰601篇,2013至2014年分別保持342和339篇。
由上述數據可知,我國期刊及碩博論文出現高峰的時間基本相同為2011年與2014年,究其原因主要為2011年10月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發布《數字出版十二五規劃》引起各地方的重視紛紛出臺優惠政策。此外,從側面來看國際國內會議及新聞媒體的廣泛報道和宣傳也推動了數字出版的研究與發展。
(三)數字出版相關文獻的基金支持情況
數字出版相關文獻有基金支持的共計210篇,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90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8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6篇、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11篇、江蘇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6篇、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6篇、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與上海科技發展基金5篇、重慶市教委科研基金與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4篇,江蘇省科委社會發展基金、陜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湖南省科委基金、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基金、遼寧省教育廳高校科研基金均為3篇,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國家留學基金、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基金、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湖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北京市教委科技發展基金、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陜西省教委基金、內蒙古教育廳基金、江蘇省青藍工程基金均為2篇,其他均為1篇。從基金項目的資助情況來看,主要以國家層面的基金項目支持為主,湖南、四川、江蘇及東北等地方有所涉及,其他地方層面的資助明顯不足。
(四)數字出版相關文獻的學科類別及研究層次
數字出版的相關學科約有50種類別,主要以四種學科為主,其中出版4679篇、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626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133篇、民商法115篇、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111篇,分別占收錄文獻總量的79.75%、10.67%、2.27%、1.96%。其他領域工業經濟、高等教育、新聞與傳媒、信息經濟與郵政經濟、輕工業手工業、基礎醫學、外科學、腫瘤學等學科的數量也逐年在提升。可見,隨著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其研究由出版、信息技術、醫學等領域逐漸擴散并不斷細化,數字出版應用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
以“數字出版”為篇名文獻的研究共計15個層次,其中以行業指導(社科)、職業指導(社科)、基礎研究(社科)為主,分別為1925篇、1609篇、1165篇,占收錄文獻總量的80.09%。其他關于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自科)、工程技術(自科)、政策研究(社科)等研究也在逐漸增多。由上述數據可知,我國數字出版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并逐漸向自然科學等領域發展,但目前仍處于以行業指導、職業指導、基礎研究等社科類為主的初級階段。
(五)數字出版相關文獻的作者單位
本文經文獻統計得知,數字出版相關文獻的作者單位主要來源于高校、雜志社、國家新聞出版研究機構及國家直屬機構。高校有29所,共計858篇文獻,其中以北京印刷學院最多,為112篇,其次是武漢大學99篇、上海理工大學55篇、南京大學42篇等院校。有9所出版社,共計228篇文獻,其中以《現代醫學預防》雜志社最多,為75篇,其次是《微生物免疫學》31篇、水科學進展30篇,其余雜志社均低于20篇。國家新聞出版研究機構2所,分別是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新聞出版總署,分別為48篇、28篇。由此可知,我國數字出版主要研究機構為與新聞出版專業相關的知名院校以及雜志社機構。
三、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中國知網收錄的以“數字出版”為篇名文獻的計量分析得出,2005年首屆數字博覽會第一次明確了“數字出版”概念,借助電子產品、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等先進數字化產品的優勢,數字出版得以迅速發展;2011年10月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發布的《數字出版十二五規劃》引起各地方的重視,紛紛出臺優惠政策促使我國學術界在這一年形成研究高峰。從側面來看國際國內會議及新聞媒體的廣泛報道和宣傳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數字出版的研究與發展。從基金項目的資助情況來看,主要以國家層面的基金項目支持為主,湖南、四川、江蘇及東北等地方有所涉及,但其他地方層面的資助明顯不足;隨著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其研究由出版、信息技術、醫學等領域逐漸擴散并不斷細化,數字出版應用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我國數字出版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并逐漸向自然科學等領域發展,但目前仍處于以行業指導(社科)、職業指導(社科)、基礎研究(社科)等社科類研究為主的初級階段;新聞出版相關專業的知名院校以及雜志社是我國的數字出版的主要研究機構。
參考文獻:
[1]趙瀅.數字出版發展歷史與現狀[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4).
[2]湯雪梅.2011~2012年中國數字出版發展述評[J].編輯之友,2012(06).
[3]賴茂生.從電子出版到數字出版[J].中國電子出版,2000(02).
*基金項目:2018年度河北省創新能力提升計劃軟科學研究及科普專項項目“雄安新區水環境的價值評估及其體系研究”(18454202D)。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劉邦凡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