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月
導引
這是一部圣人之言,更是一部行身之則。不論你對我們這個國家和我們的傳統是贊賞、是崇拜,還是鄙夷,只要你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孔子、儒家、《論語》都是我們永遠也繞不開的話題。閱讀《論語》,猶如點燃一盞明燈,大,可關照我們民族的歷史和現實;小,可喚醒我們迷茫的心靈。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神圣的書的殿堂。
漫話《論語》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在內容上,《論語》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于哲學、經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在表達上,《論語》首創語錄之體,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全書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仁”貫徹始終,是研究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論語”命名的意義和來由
班超的《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是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接聞于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
“論語”的傳承
作為最流行的一部孔子語錄,《論語》在儒家經典中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早在漢文帝時代,《論語》就已與《孝經》、《孟子》、《爾雅》一起列入學館,并設立了專門的博士。漢武帝時“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論語》作為必修經典,只有先學好了,才能進而學習《五經》。
秦朝焚書坑儒,使中國古代文化典籍遭受毀滅性打擊。到漢朝時,一些經典只能靠有學識之人的口傳記錄,在當時宣講《論語》的主要有三種版本,一種是魯國儒者所傳的“魯《論語》”,也即今天仍然在流行的《論語》;一種是齊國儒者所傳的“齊《論語》”;一種是在孔子故宅的夾墻中發現的“古《論語》”。在獨尊儒學的大背景下,漢朝對《論語》進行了統一修訂,這次修訂是由西漢后期皇帝劉驁的師傅張禹完成的。
張禹以“魯《論語》”的篇目為序,將其他兩個本子融合成一種。因張禹當過漢成帝的丞相,曾被封為安昌侯,所以他這本《論語》被稱為《張侯論》。由于張禹地位尊貴,《張侯論》受到當時儒生的尊奉。東漢靈帝熹平年間,為了統一經書的文字版本,朝廷將“國家標準版”的經書刻在石碑上,其中《論語》用的就是《張侯論》。從東漢直到今天,都是《張侯論》的天下,其他兩個本子在歷史上消失了。
《論語集注》
關于《論語》的注疏可謂汗牛充棟,其中南宋理學家朱熹的《論語集注》是最有影響的一部。朱熹經過40多年的用心“理會”,并“逐字稱等”后,從《禮記》中抽出《大學》和《中庸》,合《論語》、《孟子》為《四書》,自己用很大功力做《集注》。其注釋特點有三:第一,以程氏之學為主,兼采時人之說;第二,承襲、增損改易漢唐古注;第三,通經以求理。《論語集注》既注重探求經文之本義,又注重義理闡發,從而將訓詁學與義理學熔為一爐,避免了對經文的穿鑿附會,使其闡發之義理建立在對經義的解釋之上。自明朝以至清末,科舉考試,題目都從《四書》中出,所做文章的義理,也不能違背朱熹的見解,這叫做“代圣人立言”。
教育思想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的教育思想和經驗,雖歷經兩千年歷史的沖刷和淘洗,至今仍閃耀著思想的光輝。研讀《論語》,我們要注意孔子的以下教育思想:
一、教育核心——“仁”
據專家統計,《論語》中曾109次提“仁”,孔子也兩次提到“吾道一以貫之”,其中的“一”就是指“仁”。從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行仁”。可見,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為“仁”。
“仁”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第一次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號召以“仁”來彰顯人的整個生命歷程,就是使人從潛能走向實現,再抵達完美。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孔子認為,仁字有三義:人之性(向善),人之道(擇善),人之成(至善)。人之道為擇善,人之成為至善。向善須真誠,才能自覺;擇善需智慧、勇氣。至善,則須“死而后已”。這些是常人所難以做到,孔子做法是讓學生定位自己的人生觀,從而引領學生走上人生正途,向至善的終極目標努力。
在孔子認為,仁,是成人之本,是學生們走上人生正道之必需,而知識、能力則是用來為其服務的。所以,在《論語》一書中,問“仁”者多,問禮、樂、易等具體知識少。由此可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成人是目的,成才是途徑,先成人后成才,至今仍深遠地影響著我們的人才觀。
二、教育風格——因材施教
面對著眾多的學生,孔子承認個體差異。在此基礎上,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通過不同的教育方法,長善補過,促進每個人的發展。
《論語》中記載著一個孔子針對學生缺點因材施教的經典例子。子路問:“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回答說:“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張呢?”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答:“當然應該去做!”在一旁的公西華很不理解,認為老師講話前后不一致。孔子說:“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謹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縮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去做。”孔子是一位非凡的老師,他能夠對接受教育的對象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的結果確定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正因如此,才有三千弟子各有所成——七十二賢人的教育成果。
三、教育態度——憤啟悱發
《論語》中還有這樣的論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開導,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也是他的教育態度,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仍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告訴我們在教學時要善于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即時觀察學生,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學生感到“憤”時、“悱”時及時地給予“啟”、“發”,盡量地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獲。這才是孔子想要的效果,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真諦。今天,我們倡導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究的教育理念,其淵源不能不說與孔子無關。
四、學習方法——學思行結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孔子的教育理論中,他非常重視“學”和“思”的作用。“學”是獲取知識;“思”是融會貫通。學與思的過程,是一個把握知識,并做到融會貫通的過程,也是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辯證統一過程。孔子認為,如果只是讀書記誦一些知識,而不通過思考加以消化,這只能是抽象的理解,如果只是左思右想,而不通過讀書學習以吸收實踐知識,那也會心存疑惑,不能解決問題,單純的學或單純的思,都存在片面性。只有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才能獲得真知灼見。
不但如此,孔子還十分重視知行合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習”是溫習,更是實習。學過的知識能夠在生活中加以實踐、施行檢驗,也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這一表述,精辟地概括了孔子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在孔子看來,人生的快樂就在于將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五、學習意愿——強調主動性
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論斷顯示:孔子認為,一個人能否走向正途,能夠成就學業,關鍵的不是他人,關鍵的是自己。也就是說,學生才是學習和做人的主體,只有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才能讓學生產生持續學習的內動力,使其主動向學,獨立思考、探究,從而對學習活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當然,一部《論語》所反映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僅僅是這些,我們只是掀開《論語》一角,擷取其中的幾點,讓同學們感受一下《論語》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同學們在閱讀時,要學會品味,這樣才能讀出滋味,收獲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