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艷秀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及中國“走出去”發展戰略的實施,各國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對翻譯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特別是在一些高新技術產業上,比如新能源與節能,先進制造與自動化等,而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這些相關文章的翻譯直接影響原文信息的傳遞以及讀者對原文信息的獲取。因此,基于目的論視角,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漢語動詞詞組為例,分析其現有譯文中的不足之處,對其中華文本庫給出的翻譯展開分析與研究,并進行闡述。
【關鍵詞】目的論;漢語動詞詞組;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 H0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3-018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3.08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Go Global” strategy, the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have also become closer.Therefore,the demand for translation has also increase greatly,especially on some high-tech industries,such as new energy and energy sav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and AI has become the new focu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The transl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rectly affects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and the readers access to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Hence,based on the Skopostheory,take Chinese Verb Phrases in the New Generation AI Development Plan as an Example,to analyze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Text Library,and clarify my point of view.
【Key words】Skopostheory;Chinese Verb Phrases;Translation Strategy
0 引言
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于2017年7月8日以國務院文件形式印發實施。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評價《規劃》說,它是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的第一個系統部署文件,重點對2030年我國新人工智能發展的總體思路、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保障措施進行系統的規劃和部署。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核心技術,它的相關科學發展、技術創新等,也正在引發鏈式突破,推動著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進。
《規劃》為信息型文體。信息型文體功能決定其語言表達應規范、準確、客觀、有效,明確傳達信息的同時也要求其語言精練(蔣磊,2010:46),它不同于不同文學翻譯,也不同于其他科技翻譯,而是介于兩者間。縱觀《規劃》共19841個字,其中人工智能出現了347次,占全文總字數的7%;漢語動詞詞組共有191個,占全文總字數的4.2%。《規劃》是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立足于我國發展戰略需求作出的安排,對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技術創新體系有著重要的意。我國在2015年6月將人工智能列為重點發展目標;在2016年5月提出“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同年7月,人工智能出現在“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2017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寫入人工智能,同年7月發布《規劃》。從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來看,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因此,此篇文章的翻譯對國外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對中國對外開放發展的戰略有著積極的作用,故它們的英譯就有現實意義。由于中華文本庫給出的譯文,系百度技術學院翻譯,未經國家有關部門確認,因此,以功能目的論的視角為支撐,分析文章中漢語動詞詞組翻譯的不足之處,進行研究并優化改進。
1 英譯策略
(1)翻譯目的論簡介
翻譯目的論(Skopostheory)是將目的概念運用于翻譯的理論,在目的論的主要原則中,將目的原則視為首要原則。德國的凱瑟琳娜·賴斯、漢斯·弗米爾、賈斯塔·霍茨·曼塔里和克里斯汀娜·諾德是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杰出貢獻者。其中,漢斯·弗米爾提出了目的論,即目的性、連貫性和忠實性三原則:第一,目的原則,即譯文取決于翻譯的目的,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項有目的的交際行為,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第二,連貫原則,即語篇內的連貫,是指譯文在語篇上是連貫的,且讀者看來是符合邏輯的,可以理解的,認為譯文具有可讀性。第三,忠實原則,即語篇間的連貫,是指譯文與原文之間的連貫性,也就是譯文不違背原文;目的論文忠實性并不是只譯文要與原文字字對應,而是由翻譯的目的來決定。
目的論用充分性而非等值作為評價譯文的標準。因此,在翻譯中,譯文要符合翻譯目的的要求。與傳統“等值觀”不同,功能目的論注重的不是譯文與原文是否等值,而是強調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能以一文的預期功能為出發點,也就是說,譯者的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的預期目的或功能來決定,也就是所謂的“目的法則”。“翻譯意味著在特定環境里,由于特定的目的,為特定的接受者進行翻譯”(Vermeer,1987:29)。
(二)具體的英譯策略分析
就《規劃》來說,其中的漢語動詞詞組占全文的4.2%,所占一定比例,這要求其翻譯要更嚴謹,更規范。Vermeer認為“翻譯是以原文為基礎的,有目的和結果的行為,翻譯必須遵循一系列法則,其中目的法則居首位;受眾是決定其翻譯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原語文本只是為目標受眾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一種途徑”(Vermeer,1996)。本著三原則,對《規劃》中所出現的漢語動詞詞組的英譯進行分析研究,并進行修改。
例1.跨界融合
原譯:cross-border fusion
分析:基于目的論的忠實性原則,原文中的“界”并非國界的意思,“跨界”在這里是指從某一事物的屬性進入另一屬性的運作,它的本質就是整合、融合,跨界融合并不是簡單地跨越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而是以新科技和新平臺為依托,將現有產業領域和要素資源,經過相互滲透、融合或裂變,整合利用到一起,實現產業價值鏈的延伸或突破,因此,此處采取忠實于原文的意譯。此外,原譯中的“fusion”,主要是物質之間的熔接、結合,在此處也不是很合適。
試譯:trans-boundary integration
例2.催生新技術
原譯:force the emergence of new technology
分析:“催生新技術”就是催促、加快產生新技術,基于翻譯目的論的忠實性和目的性原則,“force”在新牛津詞典里的意思為“make a way through or into by physical strength;achieve or bring about by coercion or effort;make(someone) do something against their will”,譯者可根據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程序和翻譯策略(Nord, 2001),而在此處,“催”有催促但沒有強迫的意思。
試譯:expedite to produce new technology
信息型文本、廣泛的讀者和傳遞信息這三個因素決定了“目的論”對信息型文本翻譯的適用性,因此,使用目的論為指導理論,對原文進行“闡釋”而非“復制”(蔣磊,2010),可不拘泥于原文的語言形式,從而使譯文地道流暢,加強其可讀性,比如:
例3.研判大勢、主動謀劃、把握方向、搶占先機
原譯:study and judge trends,actively plan,control direction,seize the initiative
分析:在翻譯中,譯文取決于翻譯的目的,是目的論的首要原則,且翻譯時也要求著語篇內的連貫,即指譯文在語篇上是連貫的。原文中這四個漢語詞組中都有動詞,在翻譯時本著連貫性原則,應采用統一的形式,而此處給出的譯文中有動詞開頭還有副詞開頭,難免有些亂。翻譯要以最終讓人所接受的形態出現,并且要符合作者原來所傳達的意思,因此,在外宣時要把握好這幾個動詞的含義。
試譯:Study and judge trends,give advice and suggestions actively,hold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seize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在對信息型文本的翻譯過程中,應以實現譯文在目的語文化中的目的為首要原則,達到與原文相似的交際目的,最終使譯語文化中的受眾獲得準確的信息,如:
例4.……深入貫徹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
原譯:...carry out a development strategy on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分析:中西思維有差異,譯者應根據英語表達的特征,選擇合適的表達視角,實現譯語文本的信息功能,引起受眾目標的共鳴。中文多用主動句,原譯直接是動詞開頭,翻譯時宜切換視角,用被動語態表達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且“carry out”不是很符合原文的含義。
試譯: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has been thoroughly acted upon.
例5.群智開放
原譯:crowd intelligence
分析:原文中只譯了群智,雖然“最好的外宣翻譯不是按中文逐字逐句機械的把中文轉換成外文”(黃友義,2004),但基于目的論的忠實性原則和目的原則,此處的“開放”不應采取減譯法進行刪減。
試譯:crowd intelligence opening-up
例6.軍事推演
原譯:military maneuver
分析:目的論原則中,譯者應關注文本的各個因素,尤其是目的成分。“軍事推演”一詞中的“maneuver”,在新牛津詞典里的含義是:perform or cause to perform a movement or series of moves requiring skill and care,有“使做特技動作或熟練的動作”的意思,還有“演習、操控”的含義,而“推演”一詞為模擬培訓的意思。
試譯:military simulation training
2 結語與啟示
在閱讀《規劃》的譯文中,發現英譯文本在語言、外宣和語用方面存在著影響譯文效果的問題,而在翻譯時,以翻譯目的論為依據,首先要考慮目標受眾的信息需求,并根據受眾的文化背景及認知能力來決定怎么譯;其次是考慮目標受眾的文化差異;最后,要考慮到中英的語言差異,在翻譯時,避免“中式英語”的翻譯,使翻譯更加符合英文的語言表達。本文在目的論的指導下,對《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這篇科技說明文的翻譯進行了研究分析,將目的論作為理論指導,在研究分析譯文的過程中,無論在詞匯、句子還是語篇上,都應該確保譯文能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為目標讀者所接受,與此同時也要忠于原文的內容,以達到傳遞信息的目的。目的論的運用,著重強調了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傳遞行為,最終目的和效果是為讀者提供更好的翻譯服務,體現了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在翻譯過程中要按照譯文的預期功、譯文的預期讀者和手中的實際思維狀況來采取靈活的翻譯方法來滿足讀者的需求。由于原文和譯文的交際環境不同,有些詞匯的表達可能直接影響了受眾的接受性,從而影響了譯文的可接受性,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盡可能的順應譯語的文化規范,以此來達到“功能目的論”的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Vermeer H.J.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J].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87.13(2):25-33.
[2]Vermeer,H.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Berlin:Heidelberge,1996:86.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6,38.
[4]方夢之.應用翻譯研究30年(1980-2010)[J].上海翻譯,2012:22-27.
[5]蔣磊.目的論指導下的說明文翻譯策略[J].上海交通大學,2010:46.
[6]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商務印書館,2018.
[7]中華文本網庫《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譯文[E].www.Chinadmd.com,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