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富
江蘇龍川水利建設有限公司 江蘇 揚州 225200
標準差是指個體數據與均值離差平方和的算術平均數的算術根。總體標準差用σ表示;樣本標準差用s表示。其計算公式為:


實際應用中多為接觸的是樣本,所謂標準差一般也是指樣本標準差。當樣本容量較大(n≥50)時,上式中的分母( 1-n )可簡化n。
公式(1)以前常見,現行《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SL176-2007[1])仍然采用;公式(2)在建設工程中現多用于統計法評定混凝土強度,如《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GB/T50107-2010[2])、《水閘施工規范》(SL27-2014[3])、江蘇省地方標準《水利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范》(DB/T2334-2013)等;公式(3)見于某類計算器。

這便于我們無須糾結采用不同的公式是否得出不同的結果。要證明不同表達式的樣本標準差值相等,只需證明


事實對于同樣的驗收批,采用不同的公式計算,其結果是一致的。
現在的統計都實行電算化,電算界面很容易出現總體標準差和樣本標準差的選項,容易混淆我們所需要的樣本標準差。如何區分?可以比較兩者的值,大者即為樣本標準差。
水利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范(DB32/T2334-2013[4])填寫要求與示范中有如下示例:
某一評定批的混凝土試塊強度等級為C25,共取樣17組,試驗齡期均為28d,強度(MPa)分別為:27.6、29.4、31.2、29.8、35.8、36.2、34.2、32.7、39.7、31.4、35.7、28.8、35.3、32.6、31.8、29.9、33.6。

在進行科學實驗的數據記錄、數據處理和計算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如果存在人為修約(除非規定這樣做)中間數據,那將會影響最終計算結果的準確性,進而可能造成誤判[5]。
當今計算器/計算機已很普遍,復雜的數據運算可交由它們來處理,且定能得到足夠滿足準確度要求的最終數據。因此,先計算最后修約,是計算機時代值得提倡的運算順序。現在最簡單的函數計算器,都帶有基本的統計功能,總體標準差、樣本標準差、平方和、均值等參數一應俱全,輸入樣本數據后即可準確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