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雷
無網絡不傳播,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雙微”傳播的全面崛起,增加了輿情研判的復雜性,并進一步凸顯風險社會危機頻發的現實生態。新形勢下,社交媒體所特有的網絡社會屬性,將有助于突發事件輿情研判和有效引導輿論。
“8·12”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既檢驗“微博+微信”時代信息傳播的廣度和速度,也見證社交媒體的崛起。該事件不僅是“媒介化”新聞事件,更是“新媒介化”的公眾輿論事件和全球新聞事件。
在突發事件中,社交媒體模糊了個人情景和公共領域的界限,進而加劇了網絡輿情的復雜性。德國學者哈貝馬斯提出的公共領域,最初運用于西方理想主義者的“共產主義烏托邦”,然而,隨著網絡信息共產主義化的深刻影響,網民發言并非遵循公共理性,多數網民以情緒宣泄和“任性”表達為目的,因而,有效引導網民理性發言,才是題中應有之義。
首先,微博、微信不是傳統輿論場的一個補充,微博、微信的信息來源越來越具有首發性、獨創性,已經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輿論場,并逐漸開始唱獨角戲。8月12日晚23點30分天津塘沽區發生大爆炸,爆炸現場便立即吸引了很多人集聚,不明真相的群眾首先通過自己手里的智能手機進行現場即時拍錄,而后紛紛通過微博、微信上傳現場照片、視頻,這些內容一經上傳,立即引爆朋友圈。相比之下,發生地的天津衛視還在播放韓劇,即使反應最迅速的個別媒體也是在事故發生后的第二天凌晨介入報道,而大多數的信息來源以及資料素材來自于微博、微信。智能手機發展迅猛,微博、微信在第一現場信息發布方面的功能一再凸顯,最終在突發事故中發展至頂峰,成為名副其實的現場信息報道“第一人”。曾經有人總結過去10余年第一現場信息發布渠道的變化:“‘9·11’ 恐怖襲擊, 鳳凰衛視;‘5·12’汶川地震,央視;‘4·20’雅安地震,微博”,而天津爆炸直接從微博的單渠道升級為“微博+微信”雙渠道。在新浪微博輸入以“天津爆炸”等相關關鍵詞進行檢索,結果顯示有200.94萬條(時間截止到8月17日17時),在新媒體指數上搜索相關“天津爆炸”相關文章約有4.11萬篇之多,總閱讀數超過1.17億。綜上所述,大量信息集聚于微博、微信,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報紙、電視和廣播等傳統媒體,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正在逐漸成為一支強大的有生力量,悄然成為輿論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微博、微信不再是簡單的社交工具,成為媒體競爭的主戰場、意見領袖發聲的主平臺和網民獲取信息的主渠道。第一,媒體報道更加側重官方微博和旗下公眾號,不單是把核心內容放在微博、微信首發,還發表大量動態消息,在時效性上已經遠遠超出傳統版面。比如,人民日報、新華網、澎湃新聞、財新網等在事件報道中表現良好的媒體均已呈現出這個特點。一些媒體官方微博以及旗下公眾號接連發表評論,數量和質量甚至超過時評。第二,意見領袖、自媒體和網絡大V扎堆微博、微信。自2010“微博元年”、2011“微信元年”、2012“自媒體元年”和2013“大數據元年”以來,5年間自媒體在這次爆炸事故中終于大顯身手、初現端倪。比如,“記者站”“財經記者圈”“占豪”等大量以團體、個人為背景的微信公眾號就此次事件分別以不同的視角發布解讀和分析,為公眾呈現出多樣化的文本表現形態。第三,網民樂于通過微博微信獲取信息。刷微博、刷微信也逐漸成為流行的信息獲取方式。微博、微信在重大事件面前已不再是單純簡單的社交工具,而是名副其實的媒體。
再次,微博微信適應了當前“全球、全民、全媒”時代特征和“黃金1小時法則”。過去,我們認為突發事件輿情回應是傳統意義上的“黃金24小時法則”,即官方在突發事件發生24小時以內發布權威消息和有效發聲,是引導輿論和平息輿論的關鍵。然而,隨著新媒體的大量涌現特別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崛起與勃興,“黃金24小時”早已不合時宜,顯得力不從心。于是,人民網輿情檢測室直接指出網絡傳播時代是“黃金4小時法則”,然而,實踐表明,4小時以內發聲也已很難控制局面。曾獲得2010年普利策突發新聞獎的《西雅圖時報》也難逃這一鐵律。克萊蒙斯襲警事件發生在早上8點15分,《西雅圖時報》10點14分才發出第一條電子郵件警報,隨后又在線發出36則以上消息,但是所釀成的后果已無法彌補。在雙微傳播崛起與凸顯的時代,這個黃金時間應該縮短為1小時。比如,溫州“7·23”動車事故中,有乘客在事發后4分鐘就發出了第一條微博,給媒體快速報道該事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源。最終,輿論研究機構提出了“黃金1小時”原則,即第一時間、第一速度、第一現場搶占輿論場制高點,牢牢把握輿論引導主動權,防止出現“當真理還在穿鞋,謊言已經傳遍全球”的窘況。
長期以來,我們的思維囿于傳統受眾為中心的框架,并未擺脫這一思維帶來的局限性,雖然意識到,但是力度卻不顯著。在用戶思維主導的時代特征激發下,突發事件往往在社交媒體率先以“話題”的方式進行嚴密組織與呈現,而后,以標簽的方式實現對相關話題信息的排列與組合。當前,由傳統媒體一枝獨秀的“廟堂式”生態逐漸趨向眾聲喧嘩的輿論“江湖”,正在構成全新的輿情研判生態。比如,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以來最大暴雨,造成77人遇難。大量網民參與到此次突發事件的信息傳播中,其中有關于暴雨突襲預警不足的“吐糟帖”、對城市應急能力的追問帖等等,一系列話題得到密集呈現,最終形成獨特的傳播生態。
從對抗轉向對沖——當前,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革新不斷驅動全方位的話語體系重構。過去,當突發事件發生后,無論是公眾的第一反應抑或輿論傳播生態,都極力偏向以對抗占主導的話語模式。對沖的出現,徹底變革了此種形態,它最早應用于金融領域,指的是一種在降低商業風險的同時仍能在投資中獲利的金融避險手段,現已被形象地運用到了當前媒介生態環境中。危機事件發生后,官方并不是唯一在現場掌握第一手信息的信源,即使率先發布事件信息,公眾在面對信息時,卻不會安分服從指揮,大部分信息又進行了二次傳播,不斷被切割、消解和重構,最終呈現出對沖的態勢。特別是在當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同一個新聞來源都能直接抵達當事人手里,沒有哪個媒體可以壟斷。特別是作為“喉舌”和“傳聲筒”的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的對沖,一方面,既發起了對官方聲音的挑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官方聲音自我糾偏和更新。不斷驅動對沖生態朝著良性方向發展,就是不二選擇。
從管理轉向治理——突發事件發生后,官方介入輿論場方式的首選方式往往就是選擇管理。新形勢下,我們的觀念宜與時俱進。特別是我國不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環境下,選擇治理輿論場的方式要遠遠比管理更加科學和高明。從管理轉向治理,體現的絕不僅是一字之差,背后蘊含的豐富內容更是有著天壤之別。治理理念,更加凸顯我們的主動和決心。社交媒體參與網絡空間信息治理極其重要,與此同時,客觀上也存在著治理難度。
從旁觀轉向圍觀——當前,中國復雜的現實不斷激發社會公眾參與政治的熱情,曾幾何時,公眾僅僅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狀態發生了很大改觀,公眾開始出現“圍觀中國”的奇觀,慢慢喜歡沉浸其中的體驗。從只是旁觀的局外人到走向圍觀的參與者,這一嬗變讓輿論場域環境更加復雜和充滿更多變數,各種微妙抑或波動的群眾心理讓人捉摸不透,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特別強調互聯網中特別是網絡輿論中的群體極化現象更加明顯。以馬航“MH370”失聯事件為例,事故的傷亡情況和搜尋進展牽動著億萬網民的心。“飛機迫降南寧”“發現失聯客機信號”“發現飛機殘骸”“海面迫降成功”等網絡虛假消息泛濫傳播,網民不斷發帖、轉帖、互動、“灌水”,網民群體本身的傾向性在話語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使得網民既有觀點朝著更加極端的方向發展,呈現出明顯的異化現象,從而在突發事件網絡輿論中出現群體極化這一“網絡奇觀”。法國哲學家福柯提出的“全景監獄”奇觀正在向“共景監獄”轉變,人人都是參與者和主導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到整個輿論事件當中去。
“拼圖”機制——天津港爆炸事故發生后,無論是受害群眾、消防武警等救援人員,抑或各種利益攸關者,再到各路媒體記者,官方或者民間各種機構、工作人員,還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也有網媒、紙媒、廣播、電視等各色媒體,所有帶有不同屬性的媒介都是整個事件的見證者,都在為還原最真實的事件真相而努力,然而,每種媒介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都各自發揮著作用,同時,又不可避免帶有局限性和劣勢。比如,廣播在地震等突發性災難事件信息傳播中就有獨特優勢,甚至能夠抵達新媒體所不能觸及的領域,彌補其不足,在某些特定環境下,傳統媒體不可“缺席”,但是廣播的受眾卻十分有限。在突發事件信息傳播過程中,諸多媒體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拼圖”,東拼西湊和溝通交流各種信息片段,最終建構起真實的媒介鏡像。盡管,過程艱辛,但是媒體會自發、步調一致地朝著還原事件真相的邏輯進發,真相只有一個,最終抵達人心和時空深處。
動態平衡機制——在SARS初期,輿論管制嚴格,嚴重違反公開性原則,最終導致天災轉為人禍。后來,衛生部舉行新聞發布會,首次披露北京SARS疫情真實數據,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大眾和媒體輿論所關注的主要議題基本上都得到了回應,從而,作為社會突發危機的SARS輿情迅速扭轉,轉危為安。這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政府掌握輿論主動權、主導權、引導權的方法,也可以解釋“權威發布跟不上,謠言就會滿天飛”這個道理。比較而言,對于擁有海量信息的移動互聯網領域,盡管管理部門采取叫停賬號、關閉網站等應急措施發揮作用不明顯甚至微弱,但是這些舉措背后的政治性象征意義以及懲戒威懾意義更具威力。輿情信息的本質是自由流動的,存在一個信息發布、流動和循環的過程,加以引導,輿情系統必然會處于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
風險預警機制——天津港爆炸事故反映我們過去長期積累下來的風險存量,已經達到不得不溢出的紅線。特別是對于新形勢下風險社會危機事件頻發,變數增量,多種矛盾累計疊加遞進,新舊形態緩慢轉型升級過程中生成不可調和的沖突,最終導致我們要為過去埋單,為不可預判的未來付出代價。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風險意識,不斷完善風險預警機制,積極有效應對,全面做好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