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晴
(湖南信息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
在節奏節拍方面,科普蘭受斯特拉文斯基及“六人團”的音樂影響,常用節奏和節拍的頻繁互換和變化來增加音樂的動感?!抖绦〗豁懬分胁粩嘧儎拥墓澴嘈停瑢⒆髌返拿绹嵨锻昝赖恼宫F了出來。根據作品中的重音對樂曲節拍進行重組后出現了15種節拍(1/4、2/4、3/4、4/4、5/4、6/4/、3/8、4/8、5/8、6/8、7/8、8/8、9/8、10/8、11/8)頻繁轉換,例1將作品中的小節線去掉,以八分音符為最小單位結合發音點與重音發音點對音符和休止符進行展示:最小單位為八分音符,數字1代表發音點,數字2代表重音發音點。
例1:

例中以八分音符為最小單位共有34個單位,發音點共25個,重音發音點共6個。原本的節拍是4/4—5/4—4/4,除了第二個重音以外,其他重音都在節拍弱位,去掉小節線后,根據重音發音點和作品中的力度記號,可以將節拍重新劃分為4/4—5/4—5/8—9/8—8/8,如下圖所示(例2)。
例2:

例中重新劃分節拍后重音更加突出,對于演奏者來說可能更容易演奏,但是對比后發現其實科普蘭是刻意去“忽略”節拍,使得音樂更加有新意和活力,“意外”的重音增添了音樂本身的詼諧性。
除此以外,還可以試著在時值上再次進行細分(見例1),數字3代表時值,對時值的進一步說明用字母表示,a:較長的音高;b:較長的時間的動態;c:較長的連音線;d:較長的銜接方式;e:時間跨度減少的持續時間較長的音高。這樣我們就能在以八分音符為單位的基礎上看到更清晰的節拍,這些節拍比其他節拍更突出,可以從細節上看出作曲家的心思縝密。
科普蘭在小節線的音樂意義上過分強調和試圖打破規律應該是受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的影響,他似乎忘記了小節線在音樂中的意義,而認為只是一個方面記錄時間的工具。從理論上講,無論是否按節拍重音記譜,是否有小節線,最終都是將音樂回歸到人們的耳朵中去,但是科普蘭還是認為打破規則的重音劃分與傳統的節拍劃分在音樂上有著細微的差別,即使重新劃分后的版本更加易于演奏,但他還是更加傾向于最原始的那個版本。這種似乎不起眼的對節奏節拍的堅持實際上是來源于他多年的音樂實踐以及樂團和指揮經驗,事實上,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音樂家們已經開始慢慢接受這個音樂怪才的想法并在后來的作品中也開始進行嘗試。
首先,還是以八分音符為單位,將節奏原型以三三兩兩的形式分組(例3)。
例3:

從例中可以看出節奏的不規律、不均勻、不對稱,體現他刻意去打破傳統節奏規律的進步思想。根據例4的原始節奏,可以將其分組,對于不均衡節奏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劃分方案5/8—9/8—7/8—2/8—3/8(例4)。
例4:

從這個方案中可以清晰的看出節奏韻律。面對這堆不均勻的節奏群,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案再次重組(例5)
例5:

僅用3/4拍這一拍號,將作者所需要的音響在需要突出的音上加上重音記號來達到打破規則的重音劃分這一新的理念,通過這一細微的差別去突破傳統概念,使兩個同等化的節奏不等同。
點描技法是將“音色旋律”技術的設想,作為配器的基本原則,在音樂的縱橫向結構中加以運用,從而發展為一種獨具風格的、對現代許多“新潮、先鋒”流派都有深遠影響的現代作曲技法。這種技法如同新印象主義畫派將不同的顏色“點”在畫布上來進行作畫那樣,將音樂中的旋律線條或和弦,用音色切割成許多十分短小、零碎的“色彩點”、“色彩塊”或“色彩線”等形態,從而形成音色的切割現象及點描特征。在《短小交響曲》中就用了橫向切割這一點描技法。
在音色的運用上,對“色點”及“色線”的音色處理,作曲家們常常傾向于使用單一音色,并被看作是點描技法在音色運用上的一個基本原則。庫普蘭在《短小交響曲》也運用了單一音色進行點描(例6)。
例6:

例中是有六個發音點的八分音符動機,共四組,科普蘭將這一動機用弦樂組這一單一音色切割成五個短小的部分,以撥弦的方式演奏,雖然是同一類音色,但每個部分都各具有一定個性的、獨立的、微小的樂思單位。例中樂器兩兩重疊出現,雖然這種聲部相互重疊的傳統配器法在點描法中是力求避免的,但在這里出于對音色的修飾的目的,為了對重音、音頭、音勢進行加強,做這種重疊是必要的,也是有重要意義的。
多因素型織體中的各個結構因素的獨立意義,其表現作用的突出與否,取決于各個結構因素相互之間的對比度。在傳統的配器技法中,對縱向多因素型織體的音色布局處理,皆建立在這種對比度大小的基礎上:當用同音質(單組或各個結構因素上的完全重疊)處理時,由于其音響關系的親和性而使得對比度縮小,趨向于整體音響的完美統一。在《短小交響曲》的開端,三種單聲部旋律型的結構因素均采取了混合音質的完全重疊或不完全重疊,其因素間的對比度反而變小了(例7)。
例中首先出現的是木管組四種音色的重疊,以點狀的音響形態出現將以八分音符為主的跳躍性較大的主題動機分割成木管、銅管、鋼琴和弦樂這四種混合音色。接在木管組后面的是鋼琴,再到弦樂組樂器,再回到木管組,層次逐漸加厚,音區逐漸推高,快速跳躍的音符讓樂曲在一開始被推向小高潮。當這些音質和音色處理時,由于其音響關系的分離性使得各結構因素間的對比度擴大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間感,各結構因素由于音質、音色上的個性特征而在表現功能上得到突出和加強。這種混合音色的點描使音樂在音響上標新立異,層次豐滿。
例7:

科普蘭用簡單、直接的方式創作這首交響曲的同時使得樂曲抽象卻又復雜有技巧。用重音來“忽略小節”以及不均衡節奏分組的方式使得《短小交響曲》中的節奏節拍看起來“復雜”而又聽起來“簡單”。與其他交響曲相比,《短小交響曲》在音響上顯得十分薄弱,這與科普蘭創作的樂器編制有著很大的關系,木管組使用了八種樂器,音色豐富且多為中高音木管,銅管組只使用了圓號與小號,小號為高音銅管,圓號也以演奏中高音為主,鋼琴頻繁使用高音區,再加上常規弦樂組,這樣的編制讓樂曲在音響上不厚重,聽起來稍顯尖銳,突出這首作品“個性”的同時也體現了這首作品的專業性與現代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