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苑琦
(黃岡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音樂劇是一種綜合演繹方式,將每個人物角色在劇中的形象用音樂、戲劇和舞蹈等多種演繹方式表現出來,不僅能夠清晰地表達人物情感和獨特風格,更重要的是能夠將劇中人物刻畫地淋漓極致。音樂劇《悲慘世界》是雨果的杰出代表作,也開創了音樂與文學結合演繹的先河。“藝術來源于生活,又凌駕于生活之上”,在音樂劇《悲慘世界》中,其演唱風格形象地詮釋了生活與藝術兩者之間的關系,音樂劇就是一種扣人心弦、優雅細膩的藝術,是將生活片段的真摯情感通過藝術進行演繹和表達。《悲慘世界》中芳汀的形象非常鮮明,其唱段展現了其在劇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其演唱風格通過情感表達和演唱處理分析完美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令人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芳汀的劇中形象,也更能夠引起世人與劇中角色情感的共鳴。
音樂劇《悲慘世界》的原身是法國著名文學創作家雨果的杰出代表作,小說共幾十萬字,主要講述了法國19世紀人民的生活,在資本主義統治下,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形態,尤其是對于活躍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來說,無比艱辛的生活,悲慘的命運引發世人同情,且文中人物形象、情感復雜,將其改編為幾個小時的音樂劇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而音樂劇《悲慘世界》的創作人阿蘭鮑伯利卻看到了其隱藏的巨大藝術價值,并聯合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一起共同創作了音樂劇形式的《悲慘世界》,一時間轟動法國乃至整個世界。《悲慘世界》音樂劇的成功源自于兩位曲作家的不辭辛苦和不畏艱難,克服重重險阻創作出的3小時的《悲慘世界》不僅成為音樂劇的杰出代表,更成就了聲樂演唱藝術,其獨特價值和創作水平在如今都令人驚嘆,名列音樂劇“四大名著”之一。
芳汀在音樂劇《悲慘世界》中是最底層勞動人民的典型,也是悲慘不公命運的受害人。在《悲慘世界》中,她是資本主義統治下的犧牲品,被受欺凌和壓迫,但是這并不能夠令其改變初衷。最初的她純潔、干凈、勤勞,最重要的是至死都非常地善良,她悲慘的命運起始于一名大學生,她深深地、熱烈地愛上了他,并且和他有了一個私生女兒,但是這個大學生卻無情地拋棄了她們母女兩個,她非常愛自己的女兒,為了她,她不惜犧牲自己的名節,這在當時黑暗的社會中是不容的。為了獨立撫養她,她將女兒交給了一堆旅館夫婦,自己外出打工掙錢,將所得的收入全都交給這對夫婦,但是這對夫婦卻并非善良之輩,他們以各種理由向其索要錢財,而且對她的女兒珂賽特并不友好,甚至狠心虐待,這令她非常痛苦。然而未婚生女的消息傳開卻令其也斷掉了唯一的收入來源,她為了支付養女兒的費用,不得不賣掉潔白的門牙和秀麗的頭發,并且最終走上了娼妓的道路。
她最終的結局可想而知,在那個黑暗的社會,人性的泯滅導致她走投無路,最終她在飽受世人唾棄和無盡的折磨之后含恨離世。她的悲慘遭遇令人同情,她的貧窮、饑餓與墮落在那個社會卻不被人所接受,她的悲慘命運源自于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情冷漠,她最初向往的美好生活愿景被無情的社會所破滅。
芳汀在音樂劇《悲慘世界》的唱段具有代表性,她做女工開場的唱段是《I dreamed a dream》,當時所有的女工都聽說了她在外有私生女兒的消息,向工頭揭發她不忠誠、不忠貞,而這在當時的社會是不容許的,盡管芳汀悲傷地訴說了自己的悲慘遭遇,但是卻得不到絲毫的同情和平等的待遇,工頭解雇其后令其失去收入來源,此時她在悲傷和絕望中開始唱《I dreamed a dream》。但是所有的唱段并非都是悲傷的,在音樂劇中,聲樂演唱是為了表達主人公內心的情感和塑造形象,聲樂演唱能夠把握角色的走向,能夠讓角色更為鮮明和形象。
《I dreamed a dream》唱段表達了一個女子向往美好生活,但是卻被無情生活所打擊的絕望聲調,現實的冷酷令其對生活充滿悲涼,而最初的美好愿景也被黑暗的社會所破滅。該唱段的音樂形象絕望、悲傷,語言簡練,行板速度起伏不定,轉調多次,演唱出了芳汀內心的起伏不定,也將人物的遭遇和悲慘命運演繹地淋漓盡致。
《I dreamed a dream》最初曲調委婉,而且旋律優美,是芳汀在訴說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訴說對于愛情的忠誠與真摯,而對于未來又充滿無限憧憬。此處的音量不大,是徐徐漸進地訴說。之后轉調,E調變為bD調,而后迅速變化為B調,音調也迅速地落下,殘酷的現實,無情的社會,就好像是鋒利的刀撕碎了一個女子全部美好的夢。情節在延續,演唱的音量由弱變強,而演唱“to shame”長音搶換氣,平穩的氣息一直不斷地向前推進,在輔音“m”上強收(見譜例1)。
譜例1:

再之后的演唱便是一般訴說的形式,雖然被愛情背叛的事實令人痛苦,但是卻未將芳汀完全打敗,她還保留著對生活的一點希冀。此時唱段演唱是柔和的,音色也是柔和的,旋律比較平穩,而在最后,芳汀卻依舊希望愛人能夠歸來的矛盾令唱段演唱的旋律和力度逐漸強化,而在觸碰到情感的一剎那爆發,從唱段上可以看出芳汀內心情感的熱烈,此時是整個唱段的高潮。
芳汀在音樂劇《悲慘世界》中是代表性的女主人公,其悲慘命運代表了那個時代對待婦女以及窮苦女性地位的不平等。所以其演唱風格大部分都是悲傷、絕望的,歌詞也是悲涼的,整個基調和情緒都被黑暗的社會現實所吞噬,不管是語氣、音色、音量還是氣息都能夠體現演唱風格,都能夠表達出女主人公芳汀的人物情感,而且演唱處理也非常地細膩和到位。
1、語氣
芳汀在出場時,其情緒是積極向上的,情感豐富、細膩,而且對未來生活充滿美好的期待,所以演唱時語氣比較輕柔,而且情緒比較穩定,情感比較純凈。但是面臨著社會的不公與悲慘命運的打擊,由最初的憧憬變為絕望,此時的語氣就比較重,情感變得復雜多變,此時語氣要注重元音連貫,而且每個音區的力度也要表現不同,要掌握調節的力度,交代輔音之后,把元音帶到口腔的后部,例如:對于“never die”的演唱,情感表達要重點把握(見譜例2)
譜例2:

當芳汀情感爆發的時候,演唱到“storms”、“killed”、“hell”時,輔音力度必須要加強,并且要將口腔后部帶動咽腔的通道打開,讓聲帶帶動氣流來演唱,此時為了表達芳汀內心情感的復雜,語氣要陡轉爆發。另外還要將歌詞內涵和邏輯重音把握好,情感表達要慎重。
2、音色
音色指的是演唱者演唱時聲音特色,由于歌曲情感的轉變,演唱者的音色也要選擇性的發生變化。在音樂劇《悲慘世界》芳汀唱段當中,其演唱風格不一,主要是因為其情感在不同經歷時期表現不同,情感復雜多變,既有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神往,又有對被愛情背叛的悲傷,當憧憬的生活被無情的現實所破滅,絕望的情感幾乎占據芳汀所有的感覺。因此音色的處理要隨著情感變化而變化,要靈活應對。芳汀不管是在當時時期還是現代社會,都是命運坎坷的典型代表人物,所以整部曲的演唱基調是以絕望與悲涼為準,演唱音色比較暗。歌曲最初的柔和音色僅僅是對少年憧憬美好生活的一個感懷,此時音色比較明亮,而后逐漸變暗,被現實生活蹂躪地支離破碎,幾乎走投無路時,絕望的現實生活與希望的美好生活演唱音色形成鮮明對比。
3、音量
音量的把握往往與聲音的強弱力度息息相關,而且音量高低、力度大小都代表了演唱者豐富的情感經歷。芳汀唱段對于音量也要把握好,當在訴說未來美好生活時,音量需要控制,情緒不要過于激憤,因為心情是平穩的,聲調與音量也是柔和的。而當聲調與音量發生變化的時候,從E轉到bD調時,主要是因為悲慘命運的摧殘,現實黑暗生活的蹂躪,毫無同情心的社會人們的無情踐踏,芳汀的美好生活夢被打破,一個樂句后變為B調,力度也變成mp-f,在回憶中,芳汀的心情是矛盾的,即使訴說時基調比較平穩,但是卻難掩其心中的悵惘和失落,歌曲的最后也是整部曲的高潮,力度轉為ff,音量也是該曲段最大的部分。普遍來講,音量會伴隨音高走向而不斷發生改變,低音區就弱,高音區就強。然而在《悲慘世界》演唱過程中,還要按照女主人公芳汀的情緒以及整個歌詞來進行調節。例如:在該曲段的最后,不斷被打擊,走投無路的芳汀面臨著絕望,被巨大的恐懼所襲擊,壓抑的情緒徹底被激發出來,雖然用低音進行了處理,然而音量卻絲毫不減。
整部《悲慘世界》的感情基調都是壓抑的,而在芳汀演唱曲段,其細膩的情感通過語氣、音色和音量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了表現音樂劇的魅力,歌唱風格的詮釋需要一定的技巧,所以演唱《I dreamed a dream》時,需要做特別處理,特別是要關注旋律和氣息的控制與把握。
不管選擇什么音樂劇作品,聲樂演唱都有自身獨特的演唱風格,無論是要表達典雅莊重還是沉痛,都需要聲音旋律的流暢。芳汀唱段的演唱處理,要利用美聲唱法的連音唱法,要注意發聲和氣息的處理。聲音氣息要保持穩定、連貫,要和唱詞連貫,輔音的處理也要交代清晰,要確保元音與輔音保持連貫,連音要和諧、完美,旋律才會流暢、自然。
綜上所述,音樂劇《悲慘世界》中芳汀這個人物的悲慘命運令人惋惜,她善良、樸實、純潔,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期待和憧憬,然而現實生活的殘酷、黑暗的社會卻將其摧殘地破敗不堪,最終含恨離世。在該劇中,芳汀的演唱風格要從這個人物自身的情感變化出發,由希望到絕望,由美好生活期待到含恨而終,演唱語氣、音色、音量和氣息都能夠體現出整部劇芳汀的演唱特點與風格,能夠引起人的情感共鳴,使人產生同情心和遐想,也不禁讓人深思“人性”這個亙古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