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亞洲新聞頻道12月13日文章,原題:工人們眼睜睜看著其實際工資陷入停滯,但中國正逆轉這種趨勢如今這已成官方消息:全世界的工薪階層正被落在后面。國際勞工組織最新發布的《全球工資報告》顯示,除了中國,2017年全球實際(經過通脹率調整)工資增幅僅為1.1%,明顯低于2016年的1.8%,創下2008年以來最低。
在相對發達的G20經濟體,去年實際工資僅增長0.4%,而2015年增幅為1.7%。盡管美國實際工資增長0.7%(2015年為2.2%),但歐洲整體工資增長在法意西等國拖累下陷入停滯。新興市場增幅為4.3%,但仍低于前年的4.9%。
亞洲工資增長最快,這主要歸功于中國及柬埔寨、斯里蘭卡、緬甸等較小國家。但總體而言,亞洲經濟體工資增長2017年大都降速,拉美和非洲一些國家情況更差,工資反而下降。在全球經濟復蘇大背景下,有人將工資增長乏力歸咎于擁有大量剩余勞動力的經濟體進一步融入全球市場、對自動化和人工智能與日俱增的依賴,以及一些國家政府正實施更重視雇主而非雇員的政策等。
然而,這些因素在中國并非不可避免。畢竟,盡管中國正大舉采用迅速取代勞動力的新技術,但該國已實現(持續多年的)工資快速增長,且其勞動力的收入在國民收入中占比也在上升。中
國的成功或許可證明已故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的一個經濟模型的正確性——生產力更高的新行業就業能吸收剩余勞動力并提高整體工資。
但更中肯的解釋是:中國已通過專門用于改善勞動力狀況的系統化國策增強了該模式效力。2011年至2018年,中國平均名義最低工資接近翻番。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還已擴大為勞動力提供的其他形式社會保障,并在此期間實施旨在促進創新和生產力增長的工業政策,從而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
誠然,中國的政經非同尋常。政府對工人福祉的關切,也反映出北京需要確保國內穩定。即便如此,若中國能逆轉工資下降的趨勢,其他國家也應能夠做到?!ㄗ髡哔Z亞提·高什,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