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紀雙城●任重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12日晚艱難挺過“逼宮之夜”。在保守黨內部對她發起的一場“未遂政變”中,她以過半數信任票留任保守黨黨魁及英國首相。但梅首相顯然沒有心情去慶賀,為了這次勝利她背水一戰:宣布她不打算參加最遲于2022年舉行的下一次大選,等于是“提前”出讓領導權暫時安撫了黨內的反對者。英國媒體已經開始擔心當年撒切爾夫人贏得黨內信任票兩天后就黯然宣布下臺的一幕,會在梅首相身上重演。而與梅的政治命運一樣無解的還有英國的脫歐爭議。13日公布的一份房地產評估調查顯示,對脫歐的擔憂使得英國房價在11月觸及6年來的低點。路透社13日稱,親歐派擔心,當世界正在應對不按常理出牌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以及越來越自信的俄羅斯和中國之際,“英國脫歐將削弱西方世界”。
200票對117票
200票對117票——當保守黨1922委員會主席布雷迪12日晚間宣布不信任投票結果時,保守黨議員們歡呼雀躍。參與投票的317名保守黨議員中,有200人支持梅留任,所獲票數超過繼續擔任黨魁的最低門檻158票,而梅挺過這次投票后,保守黨議員們將在一年內,不能再發動對梅的不信任投票。
投票結束后,梅在首相府門前發表聲明,表示理解黨內對于脫歐現狀的不滿與疑慮,但她當前“將集中全部精力脫歐”;同時她也強力暗示:只要脫歐順利進行,自己將不會戀棧,“我希望大家這時能以大局為重……如果到了2022年(定期大選年),黨內就可以作不同選擇,屆時保守黨也將有更大的空間來更換新血、領袖接班”。
《金融時報》13日稱,梅的勝利付出了沉重代價:她被迫告訴議員,她不會帶領保守黨參加下一次大選,而不信任投票使保守黨內部的尖銳矛盾表露無遺。
英國《每日快報》《每日郵報》等媒體13日紛紛呼吁英國公眾——現在就讓梅繼續干下去,專心做好她的工作。但推動不信任投票的脫歐強硬派領袖莫格對BBC表示,根據憲法她該走人了,梅應該趕快去見女王并辭職下臺。支持脫歐的保守黨議員弗朗索瓦說,超過半數的不在政府任職的后座議員拋棄了首
相,這是“毀滅性的”,“在寒冷的陽光下,人們回想起117這個數字時,會認為相當多,遠遠超過任何人的預測”。
英國反對黨工黨領袖科爾賓表示,12日的保守黨內部對黨魁的不信任投票“沒有改變任何事情”,“梅已經失去議會多數席位,她的政府已陷入混亂,她無法達成對英國有利的脫歐協議”。
“鋼鐵般的牧師的女兒”
13日,一些英國媒體把梅此刻的境遇與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相比較。英國《快報》13日稱,梅正面臨其政治生涯中最重大的危機,令人想起撒切爾在1989年遭遇的政治風暴,當時由于她的疑歐和稅收改革問題,保守黨日益不受歡迎。1990年,保守黨內部沖突,撒切爾和梅類似,以204票對152票贏得不信任投票。她當時以藐視的口氣說:“我會繼續戰斗,直到勝利。”但僅僅兩天后她就宣布辭職,黯然離開唐寧街。英國《每日電訊報》也提出問題:12日晚的投票結果使梅得以留任,那她又將在什么時候離開呢?報道稱,當年撒切爾夫人也曾經在不信任投票中以55%的支持票勝出,但很快就被迫辭職下臺。
“梅是性格安靜、具有鋼鐵般意志的牧師的女兒”,美國福克斯新聞網13日稱,作為英國國教牧師的女兒,梅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養成堅毅的性格和為公眾服務的信念。她1997年進入議會,以性格沉穩及擅長征服對手著稱,在擔任內政大臣6年后,2016年,她戰勝約翰遜等男性保守黨政客,成為該黨黨魁,也成為履行脫歐這一艱難使命的首相。作為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首相,梅不可避免地被拿來同撒切爾比較,后者的意志力正是前者所推崇和模仿的。“然而,她被神化的剛毅性格本身也許并不足以讓她長期執政”。
《金融時報》13日稱,雖然梅拒絕設定一個卸任日期,但她有可能淪為一個跛鴨首相,一些保守黨同事推測她將于明年離開唐寧街。因為這次的不信任投票并沒有改變梅的終極難題:她仍然需要設法贏得議會對英國脫歐協議的支持,她承諾在明年1月21日之前重新向下議院議員提交脫歐協議。
梅在場外等候歐盟的決定
13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歐盟峰會再次聚焦英國脫歐問題。梅希望能夠在會議期間作最后的努力,說服歐盟其他領導人軟化英國退出歐盟的條款。但歐盟方面態度并沒有松動。據美聯社13日報道,德國總理默克爾當天在抵達布魯塞爾歐盟峰會時稱,“非常歡迎”梅首相在保守黨議員的不信任投票中幸運過關,但默克爾同時告誡梅:不要期望歐盟作出太多妥協。法新社13日稱,歐盟領導人反對重新談判他們在不到3周前簽署的來之不易的脫歐協議。法國總統馬克龍說,討論可以有,但“法律文本不適合辯論”。而梅當天則在抵達布魯塞爾會場時再次確認,她將在該國舉行下一次大選前卸任:“我認為由另一位保守黨領導人帶我們參加大選是正確的。”
英國《泰晤士報》13日稱,雖然當 天的歐盟峰會,梅作為英國首相參加;但在事關英國脫歐問題的討論環節,梅只能在會場外等候其他27個成員國做出決定,而不能參與討論。
英國報章《i》13日評論稱,梅雖然在黨內不信任投票中勝出,但等同于“緩期執行”,一旦13日她游說歐盟領袖的努力失敗,她仍很可能面對內閣成員的反對。
對歐政策幾乎成為歷任英國首相的“死穴”。當年撒切爾夫人下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歐洲一體化問題上與其他國家分歧巨大,使得英國在歐共體內十分孤立。《華爾街日報》13日稱,為了歐洲爭吵再次成為保守黨內部動蕩的根源,撒切爾、梅杰和卡梅倫都曾因此下臺,梅只是“最新的一例”。“梅的整個首相生涯都在兌現英國選民脫歐的決定”,美聯社13日評論稱,歐盟最擔心的是,政治動蕩的英國會在沒有達成協議的情況下于明年3月29日沖出歐盟。
《華爾街日報》13日稱,梅所獲黨內議員的支持不溫不火,相反議會反對黨的多數議員都會否決她的脫歐協議,這將使梅設法與歐盟達成的任何協議都被議會否決的可能性增大。這意味著可能會出現兩種極端結果:英國要么無協議硬脫歐,要么根本不脫歐。前一種方案可能導致英國經濟陷入嚴重混亂。▲
環球時報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