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中國國家統計局12月14日發布11月份主要經濟數據,其中兩大經濟指標即工業增長和消費增長的同比下滑受到外媒集中關注,而持續回升的投資以及穩定的就業等數據,成為11月經濟運行中的亮點。路透社14日引述中國經濟觀察人士的話稱,中國經濟運行看似低迷,實則內生的增長動力正在興起。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5.4%,增速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1%,增速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這讓外媒“憂心忡忡”。路透社14日報道稱,據其測算,11月的中國工業增加值為2016年2月以來最低,當時也是5.4%;消費增速為2003年5月以來最低,當時為4.3%。
《華爾街日報》14日稱,受汽車制造業和房地產市場困境的拖累,中國11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放緩至2016年初以來最低水平,零售額增速也降至逾15年來最低水平。14日中國股市三大股指均出現下跌,其中上證綜指再度跌破2600點整數關。彭博社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出中國經濟正進一步放緩,其中私人消費增速放緩是最令人擔憂的跡象,股市與人民幣匯率雙雙走低。日本共同社稱,受中國經濟數據不佳拖累,日經指數當天收跌2.02%。
14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就相關數據做出解讀。他說,11月消費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汽車消費回落比較明顯,這是全球共同面臨的一個問題;另外汽柴油價格下調也帶來影響。兩者對當月的數據造成0.7個百分點的下拉。毛盛勇表示,盡管今年消費增速出現一些波動,但中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擁有接近14億人口的市場規模,因此整體消費仍然具有潛力。
14日公布的數據中也有不少亮點。彭博社在報道中認為,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很糟糕。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穩健,今年前11個月增長5.9%,調查失業率微降至4.8%。這表明中國政府緩解經濟減速的刺激措施已經開始奏效。路透社14日援引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胡月曉的觀點指出,中國經濟運行看似低迷,實則內生的增長動力正在興起,當前經濟運行的消費和工業增速雖然表現不佳,但作為經濟第一增長動力的投資延續了上行態勢。
法新社14日稱,這些數據公布的背景是,北京和華盛頓正處于一場痛苦的貿易爭端中,中國政府正努力提振國內需求,把內需重新定位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器。報道稱,就中國關鍵的出口市場美國而言,分析人士預測接下來幾個月的對美出口可能會呈現出“一幅暗淡的景象”。中國領導人預計下周將召開重要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明年制定出總體規劃,“觀察人士預測在此次會議上將出臺一系列減稅措施”。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萬喆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確實較大,內部結構性改革進入深水區,外部貿易保護主義尤其中美貿易摩擦給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但從全年來看,中國經濟韌性和承壓能力好于預期,年內完成整體的經濟增長目標問題不大。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經濟運行主要看經濟增長和就業情況等主要因素,目前中國在這方面沒有問題。國內外一些輿論評價中國經濟還是用舊有的高速增長時期的思維模式,忽視了增長速度已不是中國發展的主要問題。▲
環球時報20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