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加拿大、美國、日本特約記者陶短房蕭達李珍●本報記者倪浩崔杰通●汪析柳直
加拿大外長弗里蘭和防長薩詹14日趕赴華盛頓,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及防長馬蒂斯會談。此次美加雙部長會談,恰逢中國與加拿大關系突然陷入緊張的敏感時刻,加拿大本月1日聽命美國無端拘押華為公司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引發中國上下的憤怒與強烈譴責。過去幾天,中方先后證實兩名加拿大人因涉嫌從事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的活動被依法審查,一些加拿大人猜測中方在展開“報復”。與中國的外交沖突使特魯多政府壓力日增,反對黨敦促他主動與中國領導人通電話,救出兩名被拘人員,加拿大商界尤其是農業部門更是高喊“擔憂”,因為從芥花油到軟木,加國農產品出口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賣給中國。在國際媒體上,加拿大的“外交孤獨”大量流傳,多家媒體回顧今年8月沙特與加拿大的外交戰,加拿大當時落得灰頭土臉,美國則拒絕馳援。這一次,加拿大能從美國那里得到什么承諾嗎?國際觀察家大都不樂觀,更為諷刺的是,加拿大這一次掉進的“坑”,某種意義上正是美國給它挖的。
求援?還是抱怨?
按加拿大《環球郵報》的說法,加拿大與美國的此次高官會并非是孟晚舟被拘押或兩個加拿大人在中國被拘之后臨時安排的,原定議程是也門內戰、俄羅斯在烏克蘭的“侵略”等全球沖突議題,但現在,兩名消息人士稱,會議將聚焦于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押后中國拘留兩名加拿大人的議題。他們稱,尚不確定弗里蘭是否就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可能利用孟晚舟案作為美中貿易戰籌碼提出關切,一名消息人士稱,這有賴于會議的基調。
加拿大電視新聞網13日報道稱,兩名加拿大人在華被拘使特魯多政府面臨的壓力增加,一名加拿大官員對記者稱,扣留華為高管孟晚舟后,由于抗議和反加情緒,加拿大已經請中國對其駐華使館提供額外的安全保護,并建議其駐華機構人員未雨綢繆。報道還稱,美國總統特朗普對路透社表示,“如果認為對美國國家安全和達成最大的貿易協議有利,肯定會干預”孟晚舟案,這表明孟晚舟可能是一名政治人質,使加拿大的處境更為窘迫。
當地時間13日,加拿大反對黨領袖希爾敦促特魯多致電中國領導人,謀求釋放兩名加拿大人。希爾聲稱,這一事件必須在領導人層級上處理。此前一天,弗里蘭稱,她向中國駐加大使盧沙野提及加前外交官康明凱被拘一事,而加拿大駐華大使麥家廉也向中國外交部提及此事。希爾還公開抨擊特魯多的對華政策“幼稚”,聲稱對加拿大人在華被拘“無法接受”。弗里蘭的辦公室回擊稱,希爾在“玩弄政治”。
更多的人是真擔憂。加拿大《金融郵報》13日驚呼:“我們與中國的貿易量比你想象得要大,出口商正在擔憂。”該報稱,孟晚舟事件發生后,加拿大一些出口商擔心如果中國決定報復,他們可能被放在瞄準鏡上,從芥花油到軟木,中國是加拿大農產品最大的買家之一,與此同時中國也是加拿大銀行業、保險業和奢侈品行業日漸重要的市場。中國已警告說,加拿大可能面臨“嚴重后果”。報道引述加拿大專家的話稱,“農業團體中的每一個人都在擔心中國的報復可能涉及芥花油”。去年加拿大向中國出口了218億加元的商品,其中一半以上是農產品或自然資源。加拿大谷物行業組織主席達爾表示:“我們密切關注著局勢進展。政治環境難以預測,可能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加拿大政府或任何主要行業尚未看到加拿大出口將成為中國報復目標的跡象,僅僅是這類舉動的預期也讓加拿大惴惴不安”,《紐約時報》舉例稱,對加拿大的7000養豬戶而言,中國一直是一個格外寶貴的市場,像豬蹄這樣在加拿大幾乎毫無用處的東西,在中國卻有很高的需求,而且還在增長。報道稱,特魯多在和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協議方面本已經十分艱難,在可預見的未來,此事的希望很渺茫。多倫多大學政治學和亞洲研究教授王慧玲(LynetteOng)稱,該事件嚴重損害了中國對加拿大的好感,讓加拿大陷入尷尬境地,“在這次沖突里,加拿大首當其沖,受到最大的影響,而我們沒有討價還價的籌碼”。
“孤獨的加拿大”
“加拿大被卡在兩個大國之間,在世界舞臺上感受到孤獨。”美聯社14日載文如此描述孟晚舟案之后的加拿大。報道稱,加拿大正遭受懲罰,而它的南方盟友一直引人矚目地缺席馳援。加拿大歷史學家博斯威爾對美聯社稱,“我們從未這樣孤獨。我們沒有任何嚴肅的盟友,我覺得這也是中國這么做的理由,我們的報復手段很少”。《日本時報》同日載文回顧稱,今年8月沙特與加拿大發生外交戰,沙特驅逐加拿大大使,撤回本國大使,下令在加拿大的沙特人考慮撤出,包括美國在內,沒有一個國家公開為加拿大說話。
14日,加拿大前駐華大使馬大維對媒體稱,不只是美國,其他西方國家都應站出來支持加拿大,如果像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法國等能公開或在幕后為加拿大說句話,那將是一件好事。
馬大維看上去會因為這種想法而失望。比如在日本,安倍政府態度謹慎,對中加外交沖突堅持“不做任何評論”,但網民反應熱烈。雅虎日文網站上有人稱“人若犯我,加倍奉還”(這是之前在日本收視率爆表的電視劇《半澤直樹》中的名句);也有人稱“很期待日本在國際上也有這么讓人爽氣的表現”。英國《衛報》13日題為“不幸的加拿大遭受打擊”的社論,倒是有呼吁西方國家支持加拿大,不過同時警告:華盛頓在需要的時候向盟友求助,但只要特朗普覺得有必要會隨時將盟友推出汽車。 (下轉第八版)
●本報駐加拿大、美國、日本特約記者陶短房蕭達李珍●本報記者倪浩崔杰通●汪析柳直
加拿大外長弗里蘭和防長薩詹14日趕赴華盛頓,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及防長馬蒂斯會談。此次美加雙部長會談,恰逢中國與加拿大關系突然陷入緊張的敏感時刻,加拿大本月1日聽命美國無端拘押華為公司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引發中國上下的憤怒與強烈譴責。過去幾天,中方先后證實兩名加拿大人因涉嫌從事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的活動被依法審查,一些加拿大人猜測中方在展開“報復”。與中國的外交沖突使特魯多政府壓力日增,反對黨敦促他主動與中國領導人通電話,救出兩名被拘人員,加拿大商界尤其是農業部門更是高喊“擔憂”,因為從芥花油到軟木,加國農產品出口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賣給中國。在國際媒體上,加拿大的“外交孤獨”大量流傳,多家媒體回顧今年8月沙特與加拿大的外交戰,加拿大當時落得灰頭土臉,美國則拒絕馳援。這一次,加拿大能從美國那里得到什么承諾嗎?國際觀察家大都不樂觀,更為諷刺的是,加拿大這一次掉進的“坑”,某種意義上正是美國給它挖的。
求援?還是抱怨?
按加拿大《環球郵報》的說法,加拿大與美國的此次高官會并非是孟晚舟被拘押或兩個加拿大人在中國被拘之后臨時安排的,原定議程是也門內戰、俄羅斯在烏克蘭的“侵略”等全球沖突議題,但現在,兩名消息人士稱,會議將聚焦于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押后中國拘留兩名加拿大人的議題。他們稱,尚不確定弗里蘭是否就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可能利用孟晚舟案作為美中貿易戰籌碼提出關切,一名消息人士稱,這有賴于會議的基調。
加拿大電視新聞網13日報道稱,兩名加拿大人在華被拘使特魯多政府面臨的壓力增加,一名加拿大官員對記者稱,扣留華為高管孟晚舟后,由于抗議和反加情緒,加拿大已經請中國對其駐華使館提供額外的安全保護,并建議其駐華機構人員未雨綢繆。報道還稱,美國總統特朗普對路透社表示,“如果認為對美國國家安全和達成最大的貿易協議有利,肯定會干預”孟晚舟案,這表明孟晚舟可能是一名政治人質,使加拿大的處境更為窘迫。
當地時間13日,加拿大反對黨領袖希爾敦促特魯多致電中國領導人,謀求釋放兩名加拿大人。希爾聲稱,這一事件必須在領導人層級上處理。此前一天,弗里蘭稱,她向中國駐加大使盧沙野提及加前外交官康明凱被拘一事,而加拿大駐華大使麥家廉也向中國外交部提及此事。希爾還公開抨擊特魯多的對華政策“幼稚”,聲稱對加拿大人在華被拘“無法接受”。弗里蘭的辦公室回擊稱,希爾在“玩弄政治”。
更多的人是真擔憂。加拿大《金融郵報》13日驚呼:“我們與中國的貿易量比你想象得要大,出口商正在擔憂。”該報稱,孟晚舟事件發生后,加拿大一些出口商擔心如果中國決定報復,他們可能被放在瞄準鏡上,從芥花油到軟木,中國是加拿大農產品最大的買家之一,與此同時中國也是加拿大銀行業、保險業和奢侈品行業日漸重要的市場。中國已警告說,加拿大可能面臨“嚴重后果”。報道引述加拿大專家的話稱,“農業團體中的每一個人都在擔心中國的報復可能涉及芥花油”。去年加拿大向中國出口了218億加元的商品,其中一半以上是農產品或自然資源。加拿大谷物行業組織主席達爾表示:“我們密切關注著局勢進展。政治環境難以預測,可能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加拿大政府或任何主要行業尚未看到加拿大出口將成為中國報復目標的跡象,僅僅是這類舉動的預期也讓加拿大惴惴不安”,《紐約時報》舉例稱,對加拿大的7000養豬戶而言,中國一直是一個格外寶貴的市場,像豬蹄這樣在加拿大幾乎毫無用處的東西,在中國卻有很高的需求,而且還在增長。報道稱,特魯多在和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協議方面本已經十分艱難,在可預見的未來,此事的希望很渺茫。多倫多大學政治學和亞洲研究教授王慧玲(LynetteOng)稱,該事件嚴重損害了中國對加拿大的好感,讓加拿大陷入尷尬境地,“在這次沖突里,加拿大首當其沖,受到最大的影響,而我們沒有討價還價的籌碼”。
“孤獨的加拿大”
“加拿大被卡在兩個大國之間,在世界舞臺上感受到孤獨。”美聯社14日載文如此描述孟晚舟案之后的加拿大。報道稱,加拿大正遭受懲罰,而它的南方盟友一直引人矚目地缺席馳援。加拿大歷史學家博斯威爾對美聯社稱,“我們從未這樣孤獨。我們沒有任何嚴肅的盟友,我覺得這也是中國這么做的理由,我們的報復手段很少”。《日本時報》同日載文回顧稱,今年8月沙特與加拿大發生外交戰,沙特驅逐加拿大大使,撤回本國大使,下令在加拿大的沙特人考慮撤出,包括美國在內,沒有一個國家公開為加拿大說話。
14日,加拿大前駐華大使馬大維對媒體稱,不只是美國,其他西方國家都應站出來支持加拿大,如果像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法國等能公開或在幕后為加拿大說句話,那將是一件好事。
馬大維看上去會因為這種想法而失望。比如在日本,安倍政府態度謹慎,對中加外交沖突堅持“不做任何評論”,但網民反應熱烈。雅虎日文網站上有人稱“人若犯我,加倍奉還”(這是之前在日本收視率爆表的電視劇《半澤直樹》中的名句);也有人稱“很期待日本在國際上也有這么讓人爽氣的表現”。英國《衛報》13日題為“不幸的加拿大遭受打擊”的社論,倒是有呼吁西方國家支持加拿大,不過同時警告:華盛頓在需要的時候向盟友求助,但只要特朗普覺得有必要會隨時將盟友推出汽車。“有朋友如斯,誰還需要敵人?當美國仆從,中國讓加拿大付出代價”,“今日俄羅斯”網站13日以此為題報道稱,加拿大向來是美國的一個忠實盟友,顯然認為這樣很保險,它決定單挑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拘押孟晚舟,引發北京震怒。“加拿大處在其強鄰影子下多年,顯然忘記了模仿美國不能就成為美國”。加拿大把自己逼到墻角,不論司法程序結果如何,加拿大與華盛頓或北京的關系至少有一個將要受損。報道評論說,與美國相鄰的渥太華顯然是認為只迎合一個外國的利益足夠了,但現在看起來,它正在領教到世界比它認為的要多極得多。
加拿大環球新聞網13日的一篇報道看上去滿腹委屈,報道引述多倫多大學政治學學者威斯曼的話稱,“中國人能輕而易舉地抓一名美國商人或美國外交官,也可以兩者都抓,但他們沒這么做”。報道稱,加拿大成了“替罪羊”,“他們不能踢美國,就轉過身來踢我們”。
加拿大真無辜嗎?14日上午,“在臺灣發展的加拿大籍節目主持人、演員夏克立”發出一條中文微博:我很對不起,我國家最近做的事情。加拿大這(怎)么會做這種事!文字后面還有“流淚”“心碎”“尷尬”等多個表情。到昨天下午7時,該微博被點贊已經超過5.7萬次。在4000多條評論中,獲得點贊最多的粉絲評論是:“跟你沒有關系啊,你是個很善良的人哦。”
“不滿之冬”?
“中國和加拿大將迎來一個‘不滿之冬。”14日,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發自北京的評論文章稱,這只是一個開始,與中國公司有工作關系的加拿大公司可能遭受最沉重的打擊,“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押為中加關系被冰封搭建了舞臺,沒人知道兩國關系受傷會持續多長時間”。加拿大電視臺網站13日報道稱,孟晚舟案了結可能歷時幾年。報道還稱,加拿大一名高官日前匿名對記者表示,一些案子曾耗時10年,甚至12年。
13日,中國駐加大使盧沙野在加《環球郵報》發表題為“我們不希望看到加拿大走上背離公平正義的道路”的文章。文章寫道,加方應美國要求無端拘押華為公司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女士,“這起事件不是簡單的司法案件,而是有預謀的政治行動,是美國動用國家權力對一家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政治追殺”。《俄羅斯報》題為“野蠻的西方”的文章稱,美國實施的“劫持人質”政策,將把該國變成一個恐怖主義國家,這對所有與其打交道的人來說都是危險和不可預測的。
日本《每日新聞》14日稱,孟晚舟現已被保釋,但處于近似“軟禁”的狀態,美國如向加方提出引渡申請,加方法院還要審理,她有失去自由的可能。中國現在的目標是讓孟晚舟在加拿大獲得自由,回到中國。報道稱,加拿大方面也感受到“事情變得比預想的麻煩很多”,如果答應中國的要求會讓美國不高興,不答應中國的話,加拿大政府還需要向中方繼續提出釋放2名加拿大公民的要求,可以說現在加拿大有些“騎虎難下”。▲
環球時報20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