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案例庫
首都科學決策研究會《領導決策信息》周刊聯合推薦
2010年,上海長寧區在全市首推“四醫聯動”模式(即“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醫療服務+政府醫療救助+社會組織醫療幫扶”)。自“四醫聯動”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實施以來,受到廣泛重視。2012年,“四醫聯動”項目獲評“上海市社會建設十大創新項目”;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全國轉發長寧區“四醫聯動”醫療救助經驗材料;2016年,榮獲上海市民政局創新發展典型案例一等獎。目前,長寧區將家庭醫生制度試點與“四醫聯動”相結合,定點醫療、社區首診和梯度就診的醫療秩序逐步形成并得以規范。下一步,特殊救濟對象救助比例將由90%—95%統一調整為100%,并將困境兒童、失獨家庭等納入保障范圍。

2018.10.06—2018.10.12
案例點評
“四醫聯動”多方減輕就醫負擔
“貧”與“病”常常相伴而生。政府各部門一直針對困難群體實施各種扶助政策,但過往的措施,要么采取事后申請的辦法,要么發放固定救助資金,老百姓得的實惠不少,但卻有點糊里糊涂……2010年,上海長寧區在全市首推的“四醫聯動”模式,涉及民政、衛計、人社(醫保)、財政四個部門,這一醫療救助模式的核心在“聯”,通過幾個部門在 “后臺”打通政策壁壘,將醫保基金、救助資金、慈善資金進行統籌,利用現有醫療機構的服務載體,發揮資金使用的合力。衛生部門與醫療機構提供基本醫療服務;醫保部門做好困難人員的參保工作;民政部門做好 “一站式”服務的統籌協調,在基本醫療服務的基礎上提供醫療救助保障;財政部門落實救助資金與定點醫療機構的預撥款,確保醫療機構的資金周轉。通過打破部門界限,提高政府救助的效率,實現對門急診、家庭病床、急診留院觀察、住院等不分疾病類型和就醫形式進行一攬子保障,讓困難人員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目前,長寧區“四醫聯動”醫療救助一站式信息平臺現已進入技術開發階段,預計2018年11月上線。下一步,長寧區將利用技術手段,進一步規范“四醫聯動”操作流程,做到實時結算,定點醫療機構與民政救助系統信息互聯互通,使保障對象在醫療機構就醫時得到及時救助。定期復審,適當擴大低收入大重病人員的認定,進一步提升精準救助。就醫動態監管,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救助警示線、就診合理次數,16家定點機構救助信息互通,對異常就醫及時干預。“四醫聯動”模式不僅創新了醫療救助模式,發揮兜底保障作用,而且讓更多的困難家庭分享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