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寧市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實驗幼兒園 陸金薇
表征是指幼兒通過觀察、實驗、探索,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用多元的形式或獨特的語言,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記錄下來的那種符合幼兒年齡特征的記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提出了培養不同年齡階段幼兒在表征上的不同水平的能力。只有關注了幼兒探究的過程,才能鞏固和提升探索中獲得的知識與經驗;才能將自己的猜想與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從而總結與成長;才能將零散的知識經驗系統規范化,最終形成科學的概念。
受幼兒年齡較小,認知水平較低等因素的制約,現階段幼兒表征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第一,幼兒表征欲望不強:幼兒自發自主的表征行為較少,多以教師引導為主;第二,幼兒表征能力較弱:大部分表征只有自己看得懂,其他人(同伴、教師)需要通過本人解釋才能理解;第三,幼兒表征方式單一:多以圖形、書面表征為主,實物情境表征、口語表征、動作表征、教具模型等表征使用較少。然而,目前關于這一方面的研究也相對較少,老師在指導方面也比較困惑。因此,如何幫助幼兒提升科探區多元表達能力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提升科探區幼兒多元表征能力,筆者從以下三方面做了實踐研究。
創設適宜的物質與心理環境,對于激發幼兒多元表征的興趣與欲望有著積極的作用。
1.浸潤式外顯物質環境


2.互動式內隱心理環境
筆者在一日生活中有意識地引導、鼓勵幼兒記錄自己在游戲、探索活動中發現問題,在活動中與活動后的講評中強化。幫助幼兒養成隨時記錄、多元表征的好習慣,從而培養幼兒多元表達的興趣與意識。
1.互助化適當介入策略
當幼兒在多元表達順利時,及時進行梳理總結,幫助幼兒進行概括和提升;當幼兒在多元表征過程中遇阻時,及時給予支持,幫助幼兒獲得科學、正確的知識。表征后,引導交流,發現同伴表征的優點,從而提高自己的表征能力。如小班:引導幼兒用口頭表征與同伴交流,說一說自己的發現,聊一聊同伴的發現;中班:引導幼兒用圖形、實物與同伴交流,傳遞表征信息,互幫互助,一起進步;大班:引導幼兒用書面符號、表格等形式與同伴交流,討論自己研究的新發現、新發明,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發現和發明的。



2.個性化適切表達策略
對于同一事件或者物體,鼓勵、支持幼兒運用多種形式進行記錄與表征,培養幼兒思維的多元性和創造性,在多元性的基礎上,提高幼兒的多元表征能力。個性化適切的表達,有利于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從而提高幼兒的多元表征能力。
本文構建土地綜合承載力與區域經濟發展系統的PVAR模型,采用廣義矩估計GMM法進行估計,運用面板格蘭杰(Granger)因果檢驗、面板脈沖響應函數和面板方差分解技術實證探析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綜合承載力和區域經濟發展系統3個內生變量之間的動態影響效應。
小班:同樣是研究吹泡泡,有的幼兒把能吹過泡泡的工具用筆沿著泡泡的模型臨摹下來,有的幼兒用不同大小的圓表示,還有的幼兒邀請教師用相機記錄下來。



中班:同樣是研究手電筒的光,有的幼兒把看到的現象用筆畫下來,有的幼兒邀請教師用相機記錄下來,還有的幼兒用語言來形容表示。



大班:同樣是記錄硬幣上能滴多少滴水,有的幼兒用表格的形式,有的幼兒用圖畫的形式,還有的幼兒用小水滴表示。



3.梯度化適性滲透策略
不同的年齡階段,為幼兒準備不同難度的材料,存在著梯度性,更利于幼兒多元表征能力的提高。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筆者有意識地創設幼兒與他人的分享交流平臺,抓住每一個能提高幼兒表征能力的機會與契機,提高幼兒表征能力,從而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在自然角中,引導幼兒觀察、發現、記錄動植物的變化,用自己的、獨特的方式記錄動植物的變化。在其他區域游戲中,引導幼兒記錄“我的問題”“我的發現”;在平時過渡環節中,多與幼兒交流平時的多元表征;在集體教學過程中,遇到表征方面的內容,及時捕捉、放大,潛移默化地“教”給孩子。



小班:以游戲化、情境性的科探區為主,在表征方面,肢體動作和簡單的語言描述是小班幼兒主要的表征形式,圖像類記錄困難。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筆者提供一定的支架,比如提供表格、圖片,引導幼兒采用實物粘貼、簡單的記錄等,進行圖像形式的記錄與表征。



中班:處于小班到大班的過渡階段,語言表征水平提高,同時弱化了動作、手勢和表情形式的表征。也可為幼兒提供封閉、半封閉的記錄紙,引導幼兒運用簡單標記進行記錄表的選擇記錄。


大班:以比較探索、研究性的科探區為主,在表征方面,多以教具模型、圖形或圖表表征、書面符號表征為主。記錄與表征呈現多元化,并輔以一定的數字和簡單文字。這階段,教師可提供不同類型的紙張,滿足不同能力的幼兒,可以是全空白型的,也可以是半空白型的。



新《綱要》中指出:“評價是一把雙刃刀,評價的理念、目的及評價的方法和技術等都影響著評價對教育的導向。”可見,科探區中多元表征評價直接影響了幼兒的參與興趣與表征能力的發展,教師要正確把握評價的尺度。
1.放大表征亮點——“放大鏡”策略
“放大鏡”策略即活動后的表征分享,通過放大幼兒表征亮點、創新點,促進幼兒表征成果的分享。在活動中,筆者細心觀察,及時捕捉幼兒多元表征的亮點、創新點。為活動后的分享多元表征做好準備。在活動后,筆者及時放大幼兒多元表征的亮點、創新點,促進幼兒多元表征成果的分享,以及幼兒多元表征能力的提高。


2.分享表征沸點——“高帽子”策略
“高帽子”策略:即夸夸幼兒是小科學家,正面鼓勵引導幼兒分享自己的實驗成果。
前期暗示、激發興趣:活動前,為科探區的幼兒戴上你是小科學家的牌子,暗示幼兒你就是小科學家,你的新發明要記錄下來給別的小朋友看,激發幼兒探究興趣與表征欲望。及時補充、激發欲望:活動中,當科探區的幼兒探究疲乏、表征欲望不強時,及時給幼兒戴“高帽子”,夸夸幼兒。高調出場、展示效果:活動后的講評環節,邀請“小科學家”分享今天的研究成果,展示今天的多元表征。
3.展示表征優點——“好榜樣”策略
“好榜樣”策略:即同伴之間的交流表征環節,互幫互助,做同伴的好榜樣。
前期激趣:在活動前,表揚前一次活動中“小科學家們”的新發明和多元表征成果,為今天的“小科學家們”加油打氣;中期引導:在活動中,引發幼兒同伴之間的學習,引導幼兒在探究后多交流,多分享,多成長;后期分享:在活動后,邀請“小科學”的好榜樣一起分享新發現、新發明,以及多元表征成果。
比如在大班科探區活動:水的秘密游戲中,“好榜樣”策略效果非常好,同伴們互幫互助,一起探索誰的秘密。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綱要》等綱領性文件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游戲在幼兒的生活和學習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培養不同年齡階段幼兒在表征上的不同水平的能力,這也反映了表征這一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科探區的游戲是幼兒自主的游戲,在長期的實踐之下,潛移默化中,孩子們的多元表征欲望有所提升,不需要筆者一對一的強調與引導。幼兒的多元表征欲望已非常強烈,幼兒根據自己游戲的需要,自主自發地記錄“我的問題”“我的發現”,還會主動和好朋友一起探究討論。
科探區的多元表征是幼兒自主表征的游戲,尊重幼兒的主體意識,順應幼兒的興趣動向,基于適宜的引導,因此,幼兒真正成為了多元表征的主人,在游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等綜合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自然而然表征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
通過長期的實踐,利用多種策略,在自我創新與同伴學習的助力之下,孩子們的多元表征方式更加多元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同樣是記錄硬幣上能滴多少滴水,有的幼兒用表格的形式,有的幼兒用圖畫的形式,還有的幼兒用小水滴表示。
在提升科探區幼兒“多元表征”能力的實踐研究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特別是在幼兒自主探索與教師引導的“度”把握不好。解釋的多了幼兒探究的空間就少了,解釋的少了,幼兒有時就會卡殼很久。可能自身的經驗還是比較有限,在下階段我們一定會再接再厲,在提升科探區幼兒“多元表征”能力的研究基礎上不斷努力,爭取更好地為幼兒教育服務!讓每一位幼兒愛上科探區的多元表征,增加多元表征的欲望,提高科探區的多元表征能力,讓幼兒在科探區中開心地玩,認真地學,讓科探區活動發揮其最大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