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三水中學附屬初中 廣東佛山 528100)
初中地理學習基礎知識繁多,課時緊張,對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效率要求高,加之初中生在小學缺乏科學研究素質的細致培養。如果學生對課外知識閱讀也比較少涉獵的話,聽課效果不甚理想。在一節40分鐘的課堂中,如何讓學生保持高度的專注,將新鮮的地理概念和彼此之間的聯系梳理清楚,是當前課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要學好地理的關鍵是學會方法,具體是理解地理概念之間的聯系的方法。按照發散性思維的特征,如果學生可以把概念之間的聯系用相關的思維導圖表現,把概念與圖像顏色建立鏈接,利用發散式的結構將知識建構起來,可以有效地理解和運用,按照正確的思路解題。學生可以從構建的思維導圖和解題思路中發現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偏差和調整。
在本研究中,作者將分階段研究元認知學習策略構建地理思維導圖的作用。為了獲得客觀科學的結果,研究步驟分為四階段:
1.采用設計問卷進行前期學生地理學習的元認知學習策略初步分析,研究得出學習策略的使用范圍和能力提高的方向。
2.學習策略的具體內容,將以一節示范課作為范例,初步建立簡易可操作的學習模式。
3.經過一個月的思維導圖訓練后再次進行問卷調查和結果分析對比,得出思維導圖訓練法可以改善學生元認知學習策略。并針對暴露的問題和改進。
4.再次通過筆試觀察解題情況和問卷調查元認知策略使用情況,收集和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研究者董奇(1989)認為元認知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元認知知識,即個體關于自己或他人的認識活動、過程、結果以及與之有關的知識;二是元認知體驗,即伴隨認知活動而產生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三是元認知監控,即個體認知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認知活動積極進行監控,并相應地對其進行調節,以達到預定的目標。在實際的認知活動中,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元認知過程實際上就是指導、調節我們的認知過程,選擇有效認知策略的控制執行過程。
1.自我認知影響復習地理效果的元認知知識:
①對地理的興趣、學習習慣、能力方法、記憶理解水平、注意力、信心;
②對復習內容的性質特征、熟悉程度、邏輯結構、目標難度等;
③進行復習的策略、策略的優劣、策略對應內容的有效性等;
2.元認知體驗是主體在元認知活動中獲得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
復習的開始,學生可能懷疑自己是否真正理解為什么先思考學習策略在進行復習任務的設計,預感到考試的成功與學習策略的有效使用密切相關,特別是與自己對復習的重視程度有關。
3.元認知監控是不斷評價學習過程,并能適時調整幾乎、選用恰當的方法保證任務的有效完成。
復習的過程是計劃學習內容的次序,就是檢測和自我調節活動。了解學習內容的先后順序,有助于按照“先易后難,突破重點”,用時間管理的辦法,在整個階段進行調節。
本行動研究過程中,根據完成地理復習任務的個體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方面初步分析所任教班級的初中生復習地理的元認知學習策略,設計調查問卷。
筆者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復習地理的策略普遍以死記硬背為主,自主能力缺乏,對學習的認識不到位,頭腦中沒有形成如何復習梳理地理概念的策略。在課堂學習中不明確學習任務,不會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和水平計劃復習階段要達到的目標,更不會隨時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調節學習策略。在評價自己的學習行為方面,學生以消極被動、聽天由命的心態主導,缺乏學習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
每個課時的思維導圖具有總結性和補救性,通過兩種元認知策略:1、監控策略——自我測查法,運用多種形式的思維導圖進行課時的復習總結,讓學生學會把握每課聽說讀寫的中心詞,借助形象的畫圖,用導圖來跟學習內容互動,構建脈絡結構,對課文知識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和概括,對學習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對學習過程的狀態了如指掌;2、調節策略——復查法,學生獨立完成的復習思維導圖充滿個性,可以互相交流補充,在交流中加深內容的理解,也對自己的復習效果重新復查和評估。培養學生用思維導圖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描述過程性知識的和檢查調控自己學習情況的元認知策略。
第一步:回顧課程內容;
第二步:提煉本節課的關鍵詞、關鍵知識,理解知識間的關系,畫導圖;
第三步:根據自查表自評思維導圖和學習狀態,進行小組互查,最后由教師檢查。見表1
以復習我校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氣候特點為例.我們把元認知策略中的導圖監控策略應用到學習過程中。
(1)操作過程
學生回顧整個章節內容,找到中國氣候(主題詞)的三個特點(中心詞),每個特點從氣溫、降水、時間和空間等方面描述(衛星詞)。然后在紙上制作總結導圖,如下圖所示:


表1 思維導圖的自查表
學生將以口頭表達的形式進行復查。學生在過程中可以對自己提出問題:我的導圖按照課文的脈絡整理嗎?我知道導圖中缺漏了什么知識?我需要哪些策略和幫助?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畫圖嗎?我有信心重新將導圖調整和補充?
(2)實驗效果
① 導圖能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完整性,從而監控學生在課堂上專注的品質。
思維導圖含有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導圖里的詞語數量、質量和畫圖形式與課堂上教師的講解是否一致,自查是否達到每堂課的學習目標。這樣的自查強化學生的自控意識,自發回憶課堂的學習的內容。如下表可知學生對內容掌握程度的自我估測情況,在各類詞語的掌握比較好,而相對復雜和高層次的認知(關系和順序)則需要更多的自我監控。

表2 檢查學生完成導圖的情況表

中心詞 3780% 2963% 2861%衛星詞 3270% 3576% 2554%詞間關系 2657% 2657% 2554%分層順序 3270% 3372% 3372%
思維導圖對學習情況的客觀、真實、全面的反饋,監控學生掌握的知識與學習目標的一致性,可以提高學生的可持續注意的時間,提高學生聽課的專注品質,教師從中可以了解到學生的自我監控水平。
② 導圖讓學生在知識點口頭復述時更自信,學習掌握內容時表現更主動。
學生能夠當堂畫出思維導圖,并用口頭語言解釋大意和知識的關系,說明他對課堂內容理解了,否則說明對內容未吃透,并未理解。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理清知識脈絡,并供自己和教師回顧整個思維過程,從學生表達時的思維狀態可以了解完成學生是否學習任務。教師在課堂小結時分別讓自然班和實驗班的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口頭復述,從下表可看出實驗班的學生在復述環節表現得更優秀,對知識的掌握更主動。

表3 學生口頭復述時的思維狀態對比
思維導圖復述比機械復述速度快,以圖畫的形式在腦中反復出現來復習,所學內容記住越好,語速越快。自我設問促使學生由機械向主動發展,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可以對知識產生新的洞察。
③ 思維導圖制作有趣簡單,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性高。
問卷調查觀察:經過一學期的思維導圖訓練,實驗班的學生73%可以在課堂積極主動完成導圖,對制作充滿信心,在完成時還會變換個性化的圖例,帶有自己的風格;23%的學生處于模仿階段,按要求導圖,創新能力一般;4%的學生仍然動手慢,參與不積極。
在實驗班找到5位學生訪談了解,學生普遍覺得相比于普通筆記,思維導圖更加有趣簡單,樂于制作。學生制作、反思、修改的往復循環,可以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思維導圖,對自己的思路進行調整、改進,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提高自學能力。即便是學困生,也基本能夠將思維導圖背誦下來。在畫圖時,對課文的整體結構看的很清楚,對閱讀理解題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