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數學題或參加數學考試時,心跳加速、手心發汗甚至腦袋一片空白——如果你也有這種感受,說明你患上了數學焦慮。據調查,大約每100個受教育的人中就有20人患有數學焦慮。
學習的原理是“刺激—反應”,學習的過程是試誤的過程。學習數學時,為掌握定義、法則和公式,學生會進行高強度地訓練,在題海戰術中不斷地試誤使他們產生挫敗感、焦慮感。
一些學生對學習數學的信念和態度產生了一定的偏差,如不知道學數學的目的、把數學當作一堆枯燥的公式等,因而產生焦慮情緒。
斯坦福大學數學教育學教授JoBoaler通過追蹤英、美兩國幾千名學生的數學學習經歷得出結論,他鼓勵用成長性思維幫助孩子打敗數學焦慮。
成長性思維是指相信頭腦是可塑的,智力是可以通過后天努力提高的。與此相對,那些具有固定思維的學生則認為自己智力有限,能學的東西也有限。
JoBoaler教授建議老師、家長可從“成長性思維”的方向引導孩子學習數學。
科學引導孩子挑戰難點。科學已經證明,智商如同肌肉,是可以被發展的。多挑戰,孩子會越來越聰明。但要注意的是,挑戰數學難題必須要有前期的知識鋪墊,符合孩子認知發展的規律。
肯定孩子學業上的努力,并關注孩子犯錯時的原因。研究人員發現,成長性思維強的人更關注自己的錯誤,并能從中吸取教訓。
不要對孩子說自己當年在校時數學很差、討厭數學之類的話,因為家長對數學的焦慮容易傳遞給孩子。
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拉開孩子數學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數學思維。具備數學思維的孩子能更輕松地掌握知識點。(據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