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楊雪錚
摘 要:目前,城市景觀設計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運用還是較為常見,但其表現形式較為單一,通常都是以某某主題公園的形式出現,采取在特定的區域、特定的時間展開一些民間藝術活動的形式,其裝置都是以臨時性的藝術小品居多,從材料到表現手段都比較呆板,設計思路缺乏創新,缺乏長期觀賞性。而固定的城市景觀設計多表現為以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或當代政治思想為主題的景觀設計,中規中矩的設計導致景觀設計缺少藝術感和親切感。文章通過分析湘西地區獨特的手工技藝——土家織錦及其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為傳統民間藝術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關鍵詞:土家織錦;城市景觀設計;色彩特性
基金項目:(1)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項目“湖南民間藝術符號在當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14C0942)研究成果。(2)本文系吉首大學2015年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湘西民間藝術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與創新研究”研究成果。
現代城市景觀設計領域實現創新發展,除了要與現代科學精神理念結合,還必須從本民族的文化本源中尋找代表性形態語言元素。而傳統民間藝術中體現出的思想文化與外在的表現形式,是完全可以為現當代各種設計行業提供設計元素和設計思路的,當然,城市景觀設計也是如此。設計的創新源于各種類型、各種題材、各種變化的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產生創意。
當今是一個高度現代化、信息化的時代,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使我們目不暇接,面對新興的思潮,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產生了變化,大家逐漸意識到傳統文化在設計中的重要性。一個優秀的城市景觀設計,如果缺少了傳統的審美意念和傳統的文化設計元素,那么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缺少文化內涵的一種體現,是經不起時間檢驗的。通過現代設計手段使得傳統文化更好地發展流傳下去,而傳統文化又給現代設計增添了文化厚重感,增強了其生命周期的可延續性。
本文通過分析湘西地區的一種傳統手工藝術品——土家織錦,研究其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雖然看起來二者并沒有直接聯系,但是在湘西地區,特別是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和臨近吉首的張家界市,這兩個城市景觀中運用土家織錦中的圖案元素都比較典型,具有代表性。通過分析土家織錦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為傳統民間藝術應用于現代城市景觀設計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土家織錦的紋樣和色彩特征
(一)土家織錦的圖案特征
土家織錦作為湘西地區典型的傳統手工藝品,其圖案的色彩絢麗,紋樣豐富,表現題材多樣,從視覺感官上看讓人覺得非常漂亮,雖然是民間藝術品,但卻有非常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土家織錦的圖案種類繁多,流傳下來的傳統土家織錦圖案現存大約有100多種,如果再加上現代風情圖案和創新圖案,圖案數量可以達到200種,但是目前還能夠被織出的傳統圖案僅僅只剩下80余種了。從土家織錦圖案的表現題材來看,衣食住行都有所覆蓋,內容幾乎涵蓋了當地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歸納起來我們可以把土家織錦的圖案具體分為這樣幾類:
寫實類:主要以大自然中的各種植物與動物的圖案為表現內容,包括各種家禽、走獸等動物圖案,藤蔓、青草等植物圖案,日用品、勞動工具等器具圖案,小橋、流水等風景圖案。
抽象類:主要是表現傳統神話故事、民俗故事等,以其中的場景或主角為表現內容,這類圖案在現代創新過的土家織錦中較為常見。
幾何類:最常見的有“四十八勾”,以及簡化后的“二十四勾”“十二勾”“八勾”等,這些抽象圖案是土家族織錦中極富魅力的、最重要的風格特征。“四十八勾”源于土家族一種祭祀舞蹈——“毛古斯”舞,當地人用茅草打出“又”字形的草標,后來草標的圖案又運用到織錦中,演變為“四十八勾”,因為其具有強烈的識別性和個性,成為土家織錦最具代表性的圖案之一。
符號文字類:受漢族文化的影響,這類符號文字在湘西地區也較為常見,比如符號類的萬字紋、萬字流水紋、福字紋、祿字紋、壽字紋、喜字紋、國字紋、米字紋、土字紋、田字紋和十字紋等,都是廣大人民喜歡的紋樣。文字如漢字“福、祿、壽、喜、吉、祥、如、意”等,其題材的選用與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習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民族特色。
(二)土家織錦的色彩特征
色彩是我們看到一件物品最直觀的特征之一,土家織錦最具有識別性的外部特征便是色彩。土家織錦和周邊地區的侗錦等織錦相比,在很早的時候就憑借“色彩絢麗”的特點而獨樹一幟。當地土家族人在顏色上追求濃烈的視覺效果,他們的服裝色彩較為低調,但是土家織錦作為家庭用的鋪蓋和被面,則比較講究色彩的對比和反差。從現代設計學對色彩的分析中看,土家織錦常常使用兩種完全分離和獨立的原色,再搭配繁多的對比強烈的艷麗色彩。這種原生性極強、主體是對比效果的色彩搭配方式,增強了土家織錦作品的沖擊力。同時,為了避免過于醒目和出挑,聰明的土家族先民們又通過大面積地使用深色系,如黑色和深藍色作為整個作品的底色,深色發揮了讓色彩下沉的作用,這就使得對比和反差的色彩在矛盾中趨于和諧。土家織錦另外的一個色彩特征就是運用色彩關系中的對比色和互補色,如大紅與大綠、黃與紫、橙與藍等。以“四十八勾”為例,紅與綠的色彩搭配分別運用在中間核心部位和第三層、第六層中,再在色彩的邊緣用白、灰或淺色調和過渡,使整個土家織錦圖案呈現出一種色彩鮮明、質樸大方、清新明快,既能體現當地人的喜好,又有很強的裝飾性的藝術效果。總結起來,土家織錦在色彩方面的主要成就就是常把深黑、深藍作底色,又常常以強烈的對比色、互補色如紅與綠、黃與紫、橙與藍分別放置在圖案中的恰當位置,形成強烈對比,而又不失調和。在色彩邊緣又多用低調的白、灰色的線與面交錯其間,起調和作用,突出主體圖案。
二、土家織錦與景觀設計實例應用分析
土家織錦是中國湘西地區土家民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品,在當地,土家織錦又被稱為“西蘭卡普”。通過走訪我們得知,“西蘭”指的是“被子、鋪蓋”,而“卡普”即是“花”的意思,所以“西蘭卡普”翻譯過來在漢語中的意思就是“帶花的鋪蓋”或者“土花鋪蓋”。 土家織錦是湘西土家族傳統民間手工藝術品中最具特色的品種之一,與國內的壯錦、黎錦和傣錦一起并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四大織錦。土家織錦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古代巴人時期就可以找到其發源歷史,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在歷經各時代變遷和各種文明的沖擊后,土家織錦還依然保持了極其厚重的歷史沉淀和文化內涵,已經成為體現當地土家族人民傳統民間文化和民族意識的原生態實物代表,既有極強的實用性,又有一定的觀賞性。它包含的圖案特征、色彩特征、手工技藝、審美意義和功能價值更是歷史遺存下來的“活化石”。因此,2006年,在《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土家族織錦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作錄。對于這么有特色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品,我們有必要去研究如何讓其發揮更大的價值,讓其能夠在現代生活中產生更大的美學價值,而不僅僅是一個裝飾品。
將傳統民間工藝品運用到城市景觀設計中,絕不僅僅是圖案的照搬,而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對其元素進行高度提取,然后對城市景觀進行分析,在合適的地方融入提取的元素。比如說在圖5的景觀設計方案中,我們在廣場磚的鋪設設計中,因為廣場面積較大,所以在入口部位設計了土家織錦的“四十八勾”紋樣,淺色部分采用青石板鋪設,深色勾線部分采用黑鉆金麻花崗石鋪設,形成土家織錦的特殊鏤空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土家織錦的傳統工藝和紋樣圖案都可以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可以被用在很多地方,被運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了其裝飾性與功能性,同時也承載了民族的傳統精神。
參考文獻:
[1]韓玉婷,韓帆.湘西土家族織錦圖案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5,(08).
[2]李軍.土家族織錦遺產的數字化保護[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2011,(05).
[3]馬麗.西蘭卡普圖案的藝術特征及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武漢紡織大學,2011.
作者單位:
吉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