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晗
摘 要:墓葬文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植根于國人的禮教禮儀之中,人們對墓葬的重視不僅表現了對往生者的思念,還體現了對死后未知世界的敬畏。然而城市墓園規劃發展至今,暴露出許多實質性的問題:一方面是日益增長的需求量使得墓園缺少生態綠化,并未走上集約化發展道路以及景觀綠化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優秀的墓園空間理所應當成為人們精神寄托、反思人生、情感傾訴的場所,而不應給人悲傷、痛苦、陰森的感覺。從中國城市墓園現狀入手,剖析了中國城市墓園現存的問題。與此同時,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對人類情感的設計表達,結合景觀設計的設計要點,在此基礎上歸納出中國城市墓園景觀設計的新思想和新方法,為今后中國城市墓園景觀設計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一定的依據。
關鍵詞:城市墓園;景觀規劃;空間情感;改革
一、中國城市墓園的現狀
我國大多數的墓園設計都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常常給人留下“荒涼、厲鬼、陰風、蒿草、嚎叫……”的印象,使人惶恐不安、心驚膽寒。魯迅先生曾在詩中說過:“大家去拜謁,強盜裝正經,靜默三分鐘,各自念拳經”。大體的意思是說,如果大家都去拜祭,即使有再兇悍的強盜到了墓地面前,也要裝出一副正經的樣子。由此可以看出,墓地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心中便是凄涼與悲楚、荒蕪與落寞、冷清之地。
通過對比東西方墓園文化,可以看出墓地文化在東方文化視野里一般呈現的是沉重、灰暗、幽深和苦難的形象。而在西方文化視野里,則是歡快、明亮、優雅、豪放得多。前者是幽暗陰森,是僵滯不前,后者是肅穆雅靜,心靈洞開。前者以寂靜與陰郁來塑造。后者以寧靜開闊的環境作襯托,兩者的形意相差遠矣。
除此之外,中國的城市墓園在土地利用上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土地利用率低、墓園功能性單一、缺少生態綠化等,使得中國的城市墓園處于一種被人們遺棄的狀態。
二、墓園景觀中的情感設計
(一)為生者而建
墓園是人們祭奠親人的特殊場所,是城市公共綠地的一部分。設計者應秉承公墓景觀為生者而建的理念,讓景觀的使用者在公墓行走的匆匆腳步停留下來,這就是一種對情感的把握,而不是松柏成行,景觀單一,走進去后讓人感覺陰森的荒涼氣氛和無法拉近的距離感。
(二)以人為本
在景觀的設計領域,“以人為本”是當代社會所提倡的,在墓園景觀的設計中亦是如此,行走于墓園中的人,或為祭奠者,或為反思者,其在墓園這一特殊空間中的情緒極為復雜,而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對鬼神一說尤其執著,往往忽略了墓園景觀使用者的情感需要。這是作為墓園設計者最應該重視和把握的,當然,所謂的“以人為本”除了需在景觀設計中體現對生者的人文關懷外,在墓園的規劃中也要符合其基礎的功能性需求。
(三)因地制宜
對死者的情感和敬畏不分國界和種族,所以縱觀國內外優秀案例,墓園景觀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寧靜、肅穆的氣氛。但除此共性之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的人對墓園景觀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觀念,便有了共性中的個性。所以,中國的墓園設計不可照搬國外的墓園設計方式和手法,應根據本土人情及社會觀念來考慮墓園的情感設計手法。
三、墓園景觀的空間規劃
(一)多層次的空間劃分原則
在當代墓園的規劃設計中,空間會給人一種暗示感,通過各個景觀節點的營造來強化紀念性的儀式感空間是常用的一種手法。我們可以將墓園景觀大致劃分為:入口、牌樓、祭祀廣場、水域、林區、墓區等。這種手法的空間劃分景觀層次豐富,人流動線清晰,景觀使用者的活動選擇性較大。在豐富空間多樣性的基礎上,摒棄五花八門的堆砌,化零為整。
另外,城市墓園一般位于城市市區的位置,甚至有些直接選擇在原有的基址上(也大多在人口密集的市區)進行修建,這就需要設計者在墓園與城市邊界位置設置一個“過渡交界地帶”,一來可解決風水上的問題,二來也可使人在進入墓園區域時達到放松心情的作用。“過渡交界地帶”不必用高大的仿古鐘樓或牌坊式建筑來時時刻刻提醒人們即將進入一個不屬于生者的地帶,給人壓抑的感覺,可以借助地形、植被等緩沖帶的軟性處理,使人進入墓園時可以放下戒備,放松心情。
(二)多形式的墓園布局方式
在墓園景觀布局劃分中,我們可以劃分為規則式墓園布局、自然式墓園布局、混合式墓園布局。
規則式墓園布局就像傳統的西方古典園林一樣,有著明確的軸線對稱,將墓園劃分為左右兩側,而且這種對稱式的設計手法體現在墓園景觀的每一個空間布局中。這種布局一般運用在地勢較平的地理環境中,道路規劃整齊,營造嚴謹、肅穆的空間氛圍。
自然式墓園布局更像東方傳統的古典園林,道路兩側沒有明顯的軸線對稱,布局形式更加歸順于自然,沒有整齊劃一的風格,景觀節點的規劃更加多樣。這種布局方式適合于地勢起伏的山地,營造更為活潑、多變的空間氛圍。
混合式墓園布局是前面兩者的結合體,軸線靈活多變,有對稱但并不嚴謹,墓園道路有曲有直,景觀節點并沒有嚴格的規劃,構筑物多以功能而設定。這種布局方式靈活多變又不失規整,在我國當代墓園規劃設計中得到較廣泛運用,豐富的自由式布局形式,更好地營造出墓園的豐富景觀空間。
(三)多功能的空間使用方式
墓園的功能性具有多元化、多樣化。社會的進步發展賦予它新的功能。對墓園進行整體的規劃,增添公共設施,創造和諧優美的墓園景觀,使墓園具有園林公園的功能,包括凈化空氣、美化環境、調節室外氣候等,不僅緩解城市沙漠化的問題,而且為城市居民提綠色的生活環境,在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時,也可作為安全的避難場所,分擔城市的擁擠壓力。現今的城市建設越來越重視綠化生態,由此,公共墓園的發展變化與功能作用也越來越突出。
四、墓園公園化
墓園公園化是我國城市墓園的內在需要,目前我國墓園經歷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已經有一部分墓園通過后期改善變得風景如畫,但對于我國的現狀來講,墓園的使用率一般集中在清明節、春節等時間段,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而且,隨著城市的日益擴大,土地資源愈加緊張,可以用于城市綠地的土地越來越少,而墓園公園化可以更好地改善目前這種現狀。
墓園公園化可以利用墓園這一主題,加以綠地公園的特征,使其具有公園和墓園的雙重功能。墓園可采用半開放的模式,由甲方統一進行規劃和管理,除去集中時間段的掃墓人群外,還可以對外接待前來休閑、旅游、學習的普通群眾,類似于著名陵園與墓園的結合體。墓園內部結合環境塑造、景觀節點打造、景觀雕塑、植被、標志物的利用,將公園化貫穿于整個墓園設計始終,使墓園發揮休閑、教育、傳承文化等社會服務功能。
墓園公園化除了需保留其基本的功能需求外,還需做到:1.空間多樣化,建設多層次的空間,滿足人們對所處環境的品質追求,可設置紀念空間、休閑空間、情感空間、體驗空間、文化空間等多層次的空間設計。2.功能多樣化,使墓園在滿足基本的墓葬功能外,還可以同時具備教育、休閑、旅游、生態、交流、傳承等功能。3.墓葬方式多樣化,由于我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再加上墓葬文化正處于過渡化階段,人們的思想還停留在保留骨灰的層面,基于目前現狀,結合國家對于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可融入平地式墓葬、立體式墓葬、綠地式墓葬、生態式墓葬等多種墓葬方式。
五、結語
本文針對中國城市墓園的現狀及出現的問題,結合我國墓葬的傳統文化,提出了中國城市墓園景觀的創新意見,通過設計師的角度,運用景觀設計手法引導科學的生死觀。利用墓園的情感設計、空間劃分方式、主題公園化等設計構思來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生死、緩解對死亡的恐懼、對失去親人的悲痛情緒。通過景觀設計使人在進入墓園后心情變得平靜、淡然。利用景觀節點設計、墓園內雕塑設計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使墓園具有教育、反思的作用;利用多層次的空間設計及主題化公園的設計使墓園具有旅游、休閑、散步的社會功能。最終,或許中國的城市墓園會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安書慧.公墓景觀規劃淺析:空間情感設計理念在墓園中的運用[D].北京林業大學,2012.
[2]尹郭銘,劉揚.現代墓規劃設計初探[J].現在園藝,2013,(03).
[3]斯震.我國的傳統墓葬文化與現代墓園建設[J].中國園林,2009,(03).
作者單位:
青島黃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