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親屬稱謂詞和動物名稱詞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馬 宇,譚吉勇
(1.重慶科技學院 人文藝術學院,重慶401331;2.重慶市第一中學,重慶400030)
李藍先生據江津方言有入聲把它歸入岷赤小片。楊波針對“重慶無入聲區,江津屬入聲區”提出“四川方言入聲區方言由中原漢語直接發展而來,無入聲方言由明清時遷入四川的移民帶來的明清官話發展而來”[1]。作為中原古語的存留,是否因此保存更多古語,這是一個需證實的問題。江津方言早就引起不少研究者關注,如鐘維克[2]早對該方言音系做了梳理,制作了同音字匯[3],張惠淑較全面討論江津方言音系[4];金小梅[5]、左福光[6]在入聲研究中多次提及江津語音。但是目前已有研究中對江津方言詞匯的關注較少。詞匯是語言要素中變化最大,最能體現語言發展的。蘇曉青等從詞匯著手研究方言變化,從語音、詞匯等方面系統論證了徐州方言向普通話靠攏的態勢[7]。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普通話推廣政策的實施,多種方言都表現出向普通話靠攏的態勢。江津區普通話推廣成績也很顯著,其方言詞語使用現狀如何,變化原因如何,值得探討。
為研究該方言詞語使用現狀,以《江津縣志》[8]所記錄方言詞為據制作問卷,問卷主要包括親屬稱謂語和部分動物名稱詞的使用。在江津下屬德感鎮小學六年級一班二班、珞璜鎮順江小學六年級、江南職業高中夾灘校區高三一班做了調查,并走訪了珞璜、油溪、德感、石蟆等鎮成年人,對方言詞語使用變化做社會學和語言學的相關分析,以期深化該方言研究,豐富該區地域和歷史文化研究。
考慮小學生父母多為獨生子女,故親屬稱謂語部分僅設七個問題。為保證統計結果真實可靠,用百分比表示各稱謂語的使用情況(見表1)。

表1 親屬稱謂語使用率(單位:%)
續表1

稱 謂使用地點德感珞璜夾灘舊公(公)26.625.072.0婆(婆)54.775.088.3新外公95.296.172.0外婆95.296.170.4舊家(ga)公4.73.829.5家(ga)婆、家家4.73.829.5新伯、叔①50.023.812.1舊伯、爸、爺50.076.187.8新姑媽、姑姑17.531.08.8舊孃孃、爸、老子82.468.991.1新舅舅、舅媽81.478.540.9舊舅舅、舅娘18.521.459.0新姨媽、姨73.075.048.2孃孃、孃19.24.113.7舊姨孃5.720.844.8新老公54.3缺50.0老婆72.044.450.0媳婦兒27.133.30舊男人、男的15.1缺26.3婆娘、堂客13.522.226.3
*注:表中新舊相對而言,舊即傳統江津方言慣用稱謂,為行文簡潔稱“舊”
由表1可知:
(1)祖父輩“爺爺”使用率漸增,年紀越輕,使用越多,“公公、公”使用隨年齡遞減而減少。“奶奶”使用率遠低于“爺爺”,“婆婆”依然有高使用率,即使在低齡群體也如此。“外公、外婆”使用率大大超過舊稱,年齡越長舊稱使用率越高,高中生使用新稱者大約是舊稱的兩倍。與成年人訪談中得知個別家中用[da55da.][jia42jia.]稱呼祖父母,以[gong55da55][wai55jia42]稱呼外祖母,但目前該稱謂語使用低且僅限于四十歲以上個別姓氏。
(2)父母輩中,“叔叔”使用率較“爺、爸”低。“孃孃”使用率極高,“姑媽、姑姑”有少量使用,“舅舅”使用率極高,“舅媽”使用率呈上升趨勢,年長者仍多用“舅娘”。小學生多使用“姨媽、姨”,高中生“姨孃”使用率更高。“姨”加在“孃”前本用以區分父系還是母系,而單用“孃”稱呼母親姐妹的有所增加。“姨” 的缺位使用說明人們開始不在意區分父系母系,此變化是語言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結果。因早期計生政策多子女家庭減少,父母雙方僅母親有姐妹,導致無區分父系母系的必要,因此區別語素被自然淘汰。當然也不能否認“孃孃”這一親屬稱謂語早就被泛化為對長一輩無血緣關系女性稱呼的影響。
個別年長者有用“老子”稱呼父親姐妹,且不以“舅”稱母親兄弟,而按排行呼“丘”[qiu55],有“太丘、順丘、三丘”,排行最末的稱“滿丘”。縣志也有“呼舅為丘”[9]的記載。
(3)夫妻在同輩面前介紹愛人主要考察了三十至五十歲群體對配偶詞的使用:“老公”使用率超過“男人、男的”,“婆娘、堂客”較多被“老婆”替代,而在更年輕群體中“媳婦兒”的使用率增加。
江津縣志有“釋動物”卷記載了動物的方言俗稱,頗有特色。選取常見動物詞考察兩鎮三個班小學生的知曉和使用情況。通過向他們展示18種常見小動物圖片,讓寫出他們所知名稱,知道多個寫多個,凡能寫出俗稱的都計為知曉舊稱,以知曉舊稱人數除以統計數,得該俗稱知曉率。該調查僅對小學生進行,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兩地常見動物俗稱知曉率(單位:%)
續表2

動物俗稱知曉率德感鎮珞璜鎮蚯蚓16.119.4蚊子23.525.5蝸牛2.70
從表2可見,珞璜鎮絕大多數動物俗稱知曉率都略高于德感鎮,尤其是蝙蝠、貓、蟬。這與珞璜鎮孩子家處農村有關,見到小動物機會較多,而動物俗稱來源主要是其家人。總體看兩地動物俗稱知曉率基本保持一致,“青蛙、蟑螂、鲇魚”知曉率較高,但也僅占16.6%,“蝌蚪、蝸牛、刺猬”等較低,俗稱知曉率都不高。
1.全國范圍內推廣普通話的成果
學校工作語言為普通話,學生們必然受較大影響,普通話使用空間擴大則縮小了方言的空間,這是方言詞語使用變化的主因,也是該方言向普通話靠攏的明證。國家大力推廣推普話,早在2005年重慶市城區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就達到了“普通話初步普及”“漢字的社會應用基本規范”的新世紀初葉語言文字工作目標要求[10]。
除了課本外,兒歌等多種形式影像制品對詞語使用的影響不容忽視,如娛樂場所常聽到的兒歌幾乎都采用普通話。影視作品對青少年語言使用影響更突出,如“蟑螂”一詞德感鎮有23.3%、珞璜鎮有38.7%均寫出“小強”。把“蟑螂”稱為“小強”與周星馳1993年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11]有關,該詞首先被粵語區民眾廣泛使用,后影響到內地,甚至影響了零零后的小學生。
2.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
一些俗稱與早期人們認知水平較低,對事物命名過于籠統有關,命名缺乏科學性和精確性。如“蝌蚪”俗名“水棒蟲”,“蝸牛”俗名“山螺獅”[8],都僅從其生活環境加其體型特征命名,區別性太弱。這樣的詞語隨著人們認知水平提高、精準表達的需要而被淘汰成為必然。
3.使用者的從眾和避俗求雅心理
稱謂語調查中發現個別姓氏用[da55da.][jia42jia.]稱呼祖父祖母,[gong55da][wai55jia]稱呼外祖父母,[qiu55]呼“舅”,[mei55]呼“伯母、叔母或舅母”。這些稱呼限于陳、文、黃、邱、馬等姓氏家族,且使用者多生活在農村,年齡在五六十歲以上。目前這些家族的年輕人明白詞義,但不使用,直言“那個喊法太土啦!”其實這些稱謂是客家人的稱呼語。常言客家人有“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訓,但入川客家人因為沒有集中居住地,為了盡快融入當地民眾,無法遵守“不忘祖宗言”。四川客家人研究證明“客家話逐漸被當地的官話方言所取代”,三臺客家研究“僅僅能夠在三臺客家人的親屬稱謂中找到一點點客家方言的影子”[12]。隨著江津客家后代認為這些稱謂語太土太俗,這些稱謂將逐步消失。
客家稱謂語中區分父親的兄長和弟弟與當地有別。筆者家譜記載家族從福建遷入江津。筆者大侄子結婚生子后教孩子用“二爸”(此為江津人用來稱呼父親弟弟的稱謂)稱呼堂弟,當時筆者父親頗為不滿,強調說“應當稱二叔,不是二爸”。原來客家人呼父親哥哥為“*爸”②,父親弟弟為“叔”。鐘永毅說“客家人的稱呼……在家族內部稱呼,還有一些特殊之處:如稱大伯為太爸,二伯為瑞爸,幺叔為man叔”[13]“滿舅:排行最小的舅舅”[14]隨著老人離世,越來越多年輕人放棄客家話。當地一個小學文化水平五十多歲的農村婦女會對她兒媳婦(外省人)說去看望舅媽(而面稱時她從不用“舅媽”)。顯然有更高學歷的年輕客家人放棄客家稱謂語也就不奇怪了。放棄后有選用普通話稱謂的,也有選用當地方言的,這也是當地方言依然保有較強生命力的一個明證。
另對“末末兒、灰灰兒”兩詞語調查中,有老人吃驚問道:“那不是罵人的話嗎?”實縣志就有記載“末末兒:玄孫,灰灰兒:玄孫的兒子”[8]。稱謂語何以變為罵詞?由詈詞研究得中國人吵架罵人時常以對方的祖宗自居,這樣似乎占了上風,這兩個詞語常被罵架的人用來斥罵他人而逐漸被認為是詈詞。其次現代社會人們結婚年齡推后,一個大家庭出現五世、六世同堂的較少,同姓家族也多分散居住,則“玄孫”等詞沒有使用的機會。語言是用來交際的,事物不存,詞語必然退出歷史舞臺。另據“末末兒”與“脈脈”同音,可知此是客家話。有“曾孫以下俗稱‘脈脈[mo53mo53]’,取香火不斷,人丁興旺之意。”[15]可見客家后代本著從眾心理和求雅心理逐漸放棄客家稱謂。
1.方言俗稱造詞理據的消失或淡化
舊稱構詞理據消失,“實”與“名”距離逐漸增大,使聯想變得困難,而語言求簡原則推動人們放棄使用。如“蟋蟀”俗名“灶雞、土狗兒”,“調查方言詞匯時,一般是不必要追問命名理據的,從字面上大多就可以看到造詞的思路”[16]從字面知該物主要在廚房灶臺附近,筆者幼時曾多見。隨著人們居住環境改善,蟋蟀一般不在廚房出現,該造詞理據基本消失。規范稱呼被較多使用,則自然對俗稱知之甚少。反之,如果構詞理據依然顯豁,且使用頻率較高,則舊稱仍然保持較高活力。如蟑螂在各家廚房出現頻率居高(雖然并不限于廚房),俗稱“偷油婆”知曉率仍然很高,同時享有高使用率。
蜻蜓俗稱“丁丁貓”,梁德曼認為“形容蜻蜓的翅膀與身子呈丁字形,眼睛特別大,像貓的眼睛”[17],但僅因眼睛像貓眼而以貓命名,此說太過牽強。“記錄方言詞時這種按音寫字的現象是很常見的”[16]實該詞是《爾雅》的古語詞。《縣志方言卷·釋動物》:“爾雅:虰蛵,負勞。郭璞曰:蜻蜓也。邑語謂蜻蜓之大者為大頭虰,小者為虰虰毛,毛,小也。”[9]“丁丁貓”實是“虰虰毛”的訛寫,梁說當是后起附會義,與原初造詞理據較遠。
2.俗稱中包含特殊方言字,不易或不便書寫
如鲇魚俗稱“鲇巴身小”,其中“身小”是左身右小的以會意法造出的合體字。“四川人比較喜愛自造會意字:[lang],意即身小或瘦長。此本古字,梁德曼先生考證,《玉篇》:‘力登切’,《龍龕手鑒》:‘身小也。’《南川縣志》:‘呼體瘦細曰身小,與胖對,讀浪之陰平’”[18]而這種特殊的方言字,用常用輸入法無法打出,多用“郎”替代,而“郎”聲調與該字并不一致,會方言的人會因其無法準確表義轉而使用普通話常用詞語。
比如舊事物消失引起舊詞語的消亡,大可不必因此引起方言恐慌,畢竟方言詞語大多數有保存,如稱謂語中“婆婆、孃孃”仍享有高頻使用率,“孃孃”一詞在繼續泛化,還有相當部分動物俗稱仍保留,都證明該方言依然具有較高活力。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及推普,方言使用受到限制,有必要在一些不影響交際的場合給方言的傳承和使用留下一定空間,畢竟方言承載了地域文化。要想保持文化的多樣性,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方言和普通話和諧共處。
前文所論“丁丁貓”實是古語“虰虰毛”,同樣還有部分被公認為江津特色的詞語實源于移民帶來的客家話。“青蛙”俗稱為“蝦塊兒”[8]當源于客家話的“”。王煌修等編撰縣志:“說文:(左奚右黽),水蟲也。邑語謂蛙為田雞,俗作雞”,說明當時人們稱“田雞”,而今天人們稱“蝦塊兒”,即使小學生也多知曉并使用。移民研究指出江津有部分從廣州、福建、江西等地遷來的客家人。客家話中青蛙的發音與此接近。溫昌衍說客話與粵語互相影響,有共有成分“例如‘kuai3’(方言字寫作)青蛙”[14]。“,讀音與‘拐’‘柺’同音,也模擬了‘青蛙’的‘呱呱’的叫聲,既表音,也表意。”[19]俗語“田雞”一詞因所用詞與“蛙”生活環境距離太遠而被淘汰,“雞”怎么生活在水里?而客家話“”因此被引入,補充“蝦”字疑以生活場所與蝦同而用,實字不一定同。民眾求新求異心理促使該詞被廣泛使用并傳播。該方言中g、k聲母常混用。這兩聲母本發音部位相同,發音方法僅存在送氣不送氣之別。本調查中就有受調查者寫作“瞎管兒”的,與客家話聲母完全相同;其次客家話“姑倒”(蹲下)與江津話音近,也有讀為并記為“ku”[3]。實際目前兩音都存在,年長者更多使用g。可見該方言中g、k 相混在部分詞語中都存在,并非孤例。客家人在當地生活多年,“更由于江津的客家人散居各地,……再加上江津有長江、綦江等重要水道,人的流動率高,以至沒有形成客家話方言島。”[16]客家人雖轉用當地方言,但個別詞語與當地方言在接觸融合中進入當地方言是完全可能的。調查中寫出“田雞”的僅三例。如李如龍所言“在多語并用(古語、通語、方言、外語)語言接觸頻繁的現代社會,方言處于急劇演變之中。有些發音人都難以辨別哪一種說法是本方言所固有的地道說法。”[13]確實地道的江津人也無法準確說清這些方言詞的來源。
注釋:
①實際在江津的客家人一直呼父親弟弟為叔,非客家人呼“爸”或“爺”,故此處仍視“叔”為新形式。
②*為其在家庭中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