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出生在網絡時代,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門可以不帶錢包,但不能不帶手機;在家可以不看電視,但不能沒有網絡。我們依賴著網絡,離開它仿佛寸步難行。與此同時,“網絡成癮”這個名詞時不時地從新聞、從父母的管束和與他們的爭執里冒出來,像一個在眼前晃動的幽靈,人盡皆知,卻面目模糊。
確實有一部分人群因為對網絡的過度依賴而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甚至爆發了不少惡性事件,如揮刀自殘、傷害他人、長期上網導致猝死等。學術界將“網絡成癮”定義為過度使用網絡,并影響日常的社會交往、工作和學習等,進而影響身心健康的現象。顧名思義,網癮就是對網絡的使用產生依賴,并進入了上癮狀態的癥狀(類似于煙癮)。即對上網有強烈的渴望和沖動,一旦降低網絡使用的頻率和時長,可能出現一定的戒斷反應,如身體不適、強烈的情緒沖動、煩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網絡成癮者可能會為上網而放棄吃飯、休息、社交等正常活動,以延長上網時間;可能會在明知道上網對自己已有危害的情況下依然難以停止,即使口頭承諾戒斷也難以做到。還有些成癮者將網絡當作逃避現實問題或緩解情緒的途徑,沉湎于上網而無法自拔。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已經有點緊張了——我很愛上網或者玩游戲呀,每次媽媽叫我別玩手機、電腦,去干別的,我都心不甘情不愿,離開后還戀戀不舍。我上網的時候都意識不到自己肚子餓了,我是不是有網癮?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有一點類似的表現,包括爸爸媽媽等成年人在內,都有玩電腦或玩手機的沖動,但這并不代表成癮。真正的網絡成癮需要專業的診斷,任何人都不能想當然地貼標簽。
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范疇,并給出了具體定義。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國家將游戲成癮確定為重大公眾健康問題。中國早在2008年就確立了《網絡成癮診斷標準》,將網癮納入精神疾病的范疇。不過隨著網絡不斷深入我們的生活,這一標準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對“游戲成癮”有了更加專業的界定:行為模式必須足夠嚴重,導致在個人、家庭、社交、教育、職場或其他重要領域造成重大的損害,并通常明顯持續至少12個月。
現在你是不是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放心,絕大多數人的“癮”都沒有達到精神障礙的程度。不過,我們應該問一問,為什么我們會這么喜歡網絡?
網絡擁有近乎無窮無盡的信息流,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刺激。如游戲中隨時可能出現的敵人、色彩斑斕的畫面;社交平臺上讓人目不暇接的事件,無數人共同創作的豐富的語言文本;視頻網站上包羅萬象、無奇不有的小視頻……這都會使我們的大腦處于持續性的興奮狀態。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會持續存在這樣豐富的信息,能有的信息給視覺、聽覺等帶來的興奮度也較小。永遠新奇的網絡世界VS平淡無奇的現實世界——很多人都容易被刺激多的那一個吸引。
在網絡中,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是匿名的。我們不需要在乎對方是誰,也可以剝除現實社會加諸自己的身份。現實中,一個中學生很難讓成年人認真對待,而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的年齡、外貌、家庭情況,因此可以不加掩飾地做自己,說話做事更隨心。而且網絡世界相對比較包容,即使是現實中不被大眾接受的小眾文化,在網絡中也有其容身之地。大家可以放下社交面具,或者打造專屬網絡的社交面具,使自己更加舒服自在。
成就感在現實世界中很難滿足,在網絡世界中卻容易得多。一個現實世界中的學渣,是令家長和老師頭疼的對象,即使自己安慰自己不要在乎,也很難從學業和生活中獲得成就感。但在網絡世界中,只要你堅持干點兒什么,哪怕只是天天在貼吧發帖,就能獲得不小的存在感。更不用說在游戲里當大神,叱咤風云了,那成就感真是讓人如飲醇酒,神魂顛倒。而且,在游戲中失敗也不像考試失利那樣無可挽回且遭受批評,只要從頭來過就行。這樣一次次地玩,取得好成績的概率自然變大,要獲得成就感就更容易了。
如果我們在學校和家庭中用盡力氣也無法得到足夠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就會放棄努力。而網絡提供了一條輕松、舒適、更容易滿足的途徑,又怎會不讓人流連忘返呢?成就感和存在感是我們內在的精神動力。在哪里得到滿足,我們就更愿意在哪里付出努力,這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所以,如果因逃避現實挫敗而進入網絡,就更容易對網絡產生依賴。
萬事皆有利有弊,網絡是如此的令人著迷,那令人著迷的背后就藏有隱患。比如,過于豐富的信息對我們的注意力會產生極大影響。過多使用網絡,容易出現目光呆滯、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同時會讓我們的大腦持續興奮,易產生依賴,也就是上癮。
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因為大腦尚未發育完全,心理容易產生依賴,現實生活的刺激又較少,所以一旦離開網絡進入現實世界,更易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沖動行為。如果因為沒有足夠的錢或者被限制而不能上網,很多人就會產生強烈的沖動,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有的會大吼大叫、砸東西、打人、偷竊。其中最惡劣的,甚至有殺害限制自己上網的人(包括父母)的極端案例。
對網絡的過度使用,還會讓我們過久地停留在想象的層面,離現實生活越來越遠,這樣就缺少在處理日常生活問題、與人交往等方面的鍛煉機會。而且青少年對世界的認知不夠全面,辨別能力較差,如果脫離現實,沉浸網絡社會,很容易導致認識片面,影響三觀。網絡是一個很容易找到同好的地方,一旦形成抱團的封閉群體,又被有意引導,成員的觀點就會越來越激進,甚至出現“我即正義”的心態。2018年8月,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發表了一篇文章《拒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屬違法行為》。就在此文章發布期間,網絡爆料,一個中學生因老師批評她喜歡的某部小說,就人肉老師令老師自殺。不久事件反轉,真相是該學生一人同時扮演了施害者和受害者。她是該小說的“黑粉”群體成員,造謠生事是為了“懲罰”該小說的粉絲群體。不管是粉絲,還是“黑粉”,這些抱團的群體成員都表現出“世界迫害我們”的態度,紛紛發表殺人或自殺的攻擊性言論,完全沒有意識到有哪里不對。這種極端的心態,在青少年居多的粉絲群體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其實,對網絡成癮,歸根結底還是要找出其現實世界的根源。某青少年服務熱線對網癮求助家庭的一次電話回訪調查顯示,九成網癮青少年與父母敵對,表現為沉默抵抗,不溝通交流。究竟是因為家庭關系惡劣導致青少年沉迷網絡,還是因為網癮進一步惡化了家庭關系?恐怕要看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了。
如果你希望減少對網絡的依賴,那么應當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耐心實施。一方面,要循序漸進地減少上網時間,不能一次性切斷,否則容易出現身體和心理上的強烈反應;另一方面,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成就感和存在感。當然,這如同嬰孩學步,要一步一步來。一開始你很難一下子就脫離網絡,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那么不妨從自己不抵觸的小事做起,如整理床鋪、掃地等,用這些小事代替上網,以適應“低刺激”的生活狀態。不久你就會發現,只要付出一點點努力,生活就會有所改變。同時,你要增加在現實生活中的“錨點”,多和身邊的人交往,訴說自己的心事,慢慢找到可以信賴的朋友。體育運動如跑步、游泳等更是代替上網的好活動,因為在運動中我們的身體會分泌多巴胺使大腦興奮,減輕戒斷導致的不適和情緒反應。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增加現實生活的比重,比如從事某種興趣活動、去旅行等,轉移我們的注意力,并在這些活動中提升自信,擴大交友圈。
網絡是改變人類的偉大發明,也是現代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為一些極端案例和存在的隱患就把網絡視作洪水猛獸,而應該正視網絡的強大吸引力,善加利用,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