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相付
摘 要 伊壁鳩魯哲學直接顯示為治療哲學,伊壁鳩魯提供的哲學治療關注的是人的內心強大之根本。同樣在《論語》一書中的道德,仁義等同樣對人的心理有著重要的治療意義。
關鍵詞 伊壁鳩魯 生命教育 哲學治療 快樂主義 《論語》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伊壁鳩魯學說有兩個基本觀念,其分別是快樂主義以及觀念論。快樂主義指的是生命哲學、教育的方法與方向,而觀念論指的是每個人一生中身體的痛苦或靈魂的迷茫都需要哲學的洗禮。從現代的觀念中看“心理治療”主要關注人的疾病類,而伊壁鳩魯的哲學治療理念與真實存在的疾病有所差別,其關注的是人的生命問題之根本。
(1)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伊壁鳩魯學派主要的觀念是用哲學思想替代宗教,追求一種平淡的、“身體無痛苦”和“靈魂無紛擾”的生活。人生在世,都會有困擾、迷茫,因此伊壁鳩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念,從而在自己的學派中主張退出世俗生活,將自己回歸自然,做到“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他認為“智慧之人不會參與政治”。在傳統的學派中,蘇格拉底學派主要研究政治方面的哲學,斯多葛學派更加青睞于自然法。在伊壁鳩魯思想中,更多地是關注個人生活,比如 “治療哲學”等,認為人的舒適、健康、平淡等最重要。伊壁鳩魯認為活出自我的狀態應該是遠離政治,“處江湖之遠”,他將 “不為人知地活著”作為自己學派中的第一訓誡,他終生堅持 自己的思想觀念,為了使自己的觀念能夠在現實中實現,遠離城市喧囂,他買了一座花園,伊壁鳩魯學派的信徒以及伊壁鳩魯的朋友都住在這座花園里,不受世俗的打擾,做到了簡單的與世隔絕,為了使自己的學派得到傳承,伊壁鳩魯立下遺囑,在其去世后他的花園將留給他的學生,用于傳承他的學派觀念。
伊壁鳩魯學派追求身體無痛苦和靈魂無紛擾,伊壁鳩魯學派在自身發展方面選擇了類似斯多葛學派的師法自然,并且久居自己的花園內,真正的走上了遠離習俗的道路。伊壁鳩魯在自己的學派中講過,要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愛護我們,因此我們也不可以去傷害大自然。伊壁鳩魯學派認為自然與人類共生,但是并不認為大自然就是正確,這也是其區別于其他崇尚自然的學派的原因。后來出現了霍布斯的契約論,該論點與伊壁鳩魯學派的理念幾乎一致,其也是早期政治哲學論的代表。伊壁鳩魯學派認為人應該快樂,而他主張回歸自然的原因并不是認為自然是最好的,而是因為其認為自然能夠給人帶來快樂,如果大自然無法給人帶來快樂,那么他就會不再崇尚自然,在斯多葛學派的觀念與我國傳統觀念相似,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而伊壁鳩魯學派則認為人的善是出自于自己的需求。正是由于伊壁鳩魯觀念中的自然與其他學派的區別,所以伊壁鳩魯在說了“要順從自然”之后又補充說:“如果它們沒有傷害我們,而是堅決地拒絕造成傷害的話。”言外之意十分明了。
這樣看來,伊壁鳩魯的認為的幸福來自于內心;有規律的“健康主義”、希臘傳統的“幸福主義”。在對自然的看法這一觀點中,伊壁鳩魯在這一問題上的觀念與小蘇格拉底學派的觀念具有較高的契合性。人們在研究學派時,經常會將伊壁鳩魯哲學視為“快樂主義”,但是這與伊壁鳩魯學派的核心觀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伊壁鳩魯本人所追求的是“健康”和“幸福”,他的哲學觀念并不是“快樂論”而是與快樂相似的“幸福論”。換句話說,伊壁鳩魯學派追求的是使自己“免于痛苦”,尤其是免于精神層面的痛苦,所以他要回歸自然,并不是純粹的快樂。如果需要在身體和精神之間作出選擇,我們無法判斷精神的快樂與身體的快樂之間哪一個更加重要;但我們能夠認為,精神的痛苦與身體的痛苦相比較,精神的痛苦更讓人難以忍受。在精神與身體方面的思想觀念中,伊壁鳩魯學派與昔勒尼派的理解出現差異,昔勒尼派認為肉體的痛苦比靈魂的痛苦更壞。伊壁鳩魯堅信自己的學生,他主要是將身體與靈魂之間的快樂在做比較,由于其比較中有權衡利弊的嫌疑,因此也曾被人質疑,有些人認為伊壁鳩魯學派的觀念中崇尚的幸福與快樂是通過比較得來,這種想法似乎有些計較。正是因為這種觀念有些計較、比較、甚至權衡利弊,使后來的功利主義倫理學不斷援引伊壁鳩魯的理論,因為通過利弊的權衡后,功利主義似乎能夠更加滿足人的心理,使人快樂,雖然有些斷章取義的嫌疑,但是在其引用過程中,被很多人認可。
(2)約與伊壁鳩魯同時代的孔子,刪《詩》,《書》,定《禮》《儀》著《論語》,但受國家傳統文化與地域背景等因素的影響,二人的哲學思想也有所不同。《論語》中所表現出的人性是最合理的生活實際。但是《論語》中的理論適用于我國,與西方科學主義下的合理相比大不相同,它更加傾向于“人間情理的合理性”。 世界上一切理性與情感都是從一個人的家庭開始孔子在《論語》中講過,在家庭應該崇尚“孝弟”之道 、在社會中應該崇尚“忠信”之道以及“忠恕”之道。在后來《孟子》一書中,對家庭觀念中的“孝弟”之道 進行了深入的研討以及延伸,于是就出現了“仁義”之道。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中的思想學說也不斷的發展,因此后來的發展中是講究回歸自然,在《中庸》中講“誠”,于是有了千古傳誦的名句“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論語》里 ,孔子講“默而識之”,其所指的是人應該用一種“默而識之”的方式去參贊天地之造化,在宋代,明理學家所講的“默契道妙”就是這種思想觀念。從孔子的思想發展可以看出,主要是從愛家庭,到愛社會、到愛天地自然,隨著人的成長,逐漸發展。論語中表現出來 “生命的連續觀”,其主要含義并不是用一種靈魂觀的方式連接 ,當然它也蘊育在原先古道教傳統里頭所強調的“魂魄說”。隨著學說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在逐漸的進步,逐漸能夠理解學說,生與死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生與死,就會對生與死產生不同的理解。德性是人必備的品德,在社會的角度來看,德性具有現實性、連續性等特點,從道德的角度看待生與死的問題,可以說是 “即死言生,即生言死,死生一如,以生為主”。生、死、人、鬼的存在是自然界中誰也無法控制的一種力量,它不符合被理解為一般的無神(鬼)。
伊壁鳩魯學派居住在不被世俗打擾的花園中,在花園中人們可以用身體無痛苦、精神無紛擾,因此這個花園幾乎成了“精神治療中心”,“求醫”者絡繹不絕,更多人崇尚這種思想,也想“遠離世俗,回歸自然的快樂之中”,為了使更多的人能夠得到心理的治療,其學生將哲學治療藥方刻在了石頭上,將石頭立在路邊。來來往往的人們都可以看見。在伊壁鳩魯去世后,人們依然可以通過石碑來找到幸福的真諦。在我國,孔子在周游列國的同時傳播自己的思想,一生弟子3000,追隨“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樣也為無數人傳道受業解惑。從實際的角度講孟德斯鳩學說、孔子思想等都有不切實際的成份,但他們的治療思想不僅對當時、當代的人有著影響,直到社會發展現代化的今天,也能夠我們精神人格的構建、道德品格的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 高敏.伊壁鳩魯生死觀淺析[J].華夏文化,2016(04):59-61.
[2] 晁樂紅,龔浩宇.伊壁鳩魯與道家的人生哲學比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45(03):13-20.
[3] 華素云.淺析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J].長江叢刊,2016(17):15.
[4] 聶錦芳.馬克思如何思考哲學的“內在”與“外在”關系——以《伊壁鳩魯哲學》中的論述為例[J].學術研究,2016(03):12-1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