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冰玉
摘要:《無聲告白》是一部具有“他者詩學”之美的作品。本文從小說中所塑造的少數族群“他者”、女性“他者”、性少數“他者”形象入手,分析小說中的他者所遭遇的困境和沖突以及他們作出的抵抗,進而研究其中作者蘊含的深意。
關鍵詞:他者;《無聲告白》;邊緣群體
“他者”(The Other)是西方文化中不可忽視的概念。他者最初產生于“自我”的相對概念,經過不斷演變,逐漸與主體性、主流等概念相對。他者往往由于各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被邊緣化、屬下化,失去話語權,產生自卑感。(張劍,2011:127)后現代以來,“他者”概念更加廣泛地應用于文學批評,從身體、性別、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研究“他者”及其面臨的境況,形成了“他者詩學”。
《無聲告白》正是這樣一部具有“他者詩學”之美的作品?!稛o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美籍華裔作家伍綺詩(Celeste Ng)的第一本長篇小說,講述了美國俄亥俄州小鎮一個跨種族家庭的故事。小說以二女兒莉迪亞的死亡為線索,描寫了各個家庭成員們所面臨著的種種困境?!稛o聲告白》探索了種族、性別、身份危機、家庭等主題。作者立足于“華裔——美國人”雙重身份,以文學的形式道出了華裔族群在文化混雜空間里所遭遇的文化沖突,逼真再現了身處文化夾縫中的“他者(the Other)”困境。(殷燕,2016:73)不僅是少數族群的“他者”,作品通過精巧的人物設定和編排,同時展現了女性和性少數人群所面臨的夾縫困境。
一、外鄉人:少數族裔“他者”
故事設定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而跨種族婚姻在1967年才實現合法化。莉迪亞的家庭在俄亥俄州一個相對封閉小鎮上無疑是扎眼的,他們承受著白人毫不掩飾的打量,甚至有調皮的孩子用手指拉長眼睛沖他們做鬼臉。
父親詹姆斯·李是第二代移民的美籍華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高校擔任教授。他一直嘗試著融入人群,極力避免與眾不同,甚至因此而選擇去研究最“美國”的牛仔文化。但在他眼中,美國始終沒有接納他為其中的一員,他的亞洲面孔已經注定了他的“他者”身份。妻子瑪麗琳于詹姆斯而言,是這個異國他鄉的具象。在初遇瑪麗琳時,“他恍然覺得,是美利堅這個國家對他敞開了懷抱,所以,他是何其有幸”(伍綺詩,2014:46)。在她的接納中,他有一種被人群接納的錯覺,于是把遇見瑪麗琳之前的擔驚受怕轉移到了自己的愛情之中,通過迎合瑪麗琳,來試圖完成自己的“融入”。
在回答菲克斯警官妻子離家出走的理由時,他謊稱是在家務事上意見不一,實際上瑪麗琳的出走與詹姆斯的“面子”和“尊嚴”相沖突。他怕被別人說自己“掙得不夠多——他妻子不得不出去找工作”(伍綺詩,2014:78)。在意其他人的眼光,害怕被別人指指點點,他在壓抑自己的同時,也在壓抑自己的妻子。他總是從自己的角度揣度妻子的想法,以一種善意但懦弱的方式,他把妻子的所有不滿都歸結于自己做的不夠好。這種情況下,詹姆斯并沒有和自己的妻子交流,而是陷入了自我反省的漩渦。事實上,對于他一直想要融入和“討好”的社會,他自己在心里已經產生了隔閡。“對于幫助自己,警察并不熱心,而且,他的內心深處仍然盤踞著舊時的恐懼……菲斯克警官的態度一直溫和有禮,然而這讓詹姆斯更加厭煩,禮貌令他更難忍受”(伍綺詩,2014:136)。他因為過去遭遇產生了恐懼,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邏輯,抵觸求助于別人。在他心中,在真正了解他之前,人們已經形成了對他的固有看法。詹姆斯不僅被他所處的社會界定為“他者”,他自身也已經潛移默化地自我邊緣化,影響了他的習慣甚至是性格。
二、失意者:女性“他者”
父權社會中,性別存在著二元對立。父權社會以男性為主體看待女性,將女性建構為“他者”。女性這個過程中是被建構、被凝視的。與男性氣質的力量、理性、主動相對,女性氣質被構建為柔弱、感性、被動。
而母親瑪麗琳是熱情的、主動的、聰明要強的,她追求與眾不同、目標明確。在學生時代,她直率自信,充分表現出追求自我的勇氣。也是因為這股勇氣,她向詹姆斯表達愛意,開始了他們的愛情和婚姻。然而在她追求自我的路上卻遭到了重重阻礙。高中時,女生必須要參加家政課;大學時,她為了能夠成為醫生而選擇化學課,而變成了班上唯一的女生,講師總是帶著嘲弄的表情看她。另外瑪麗琳的母親也深深影響了她。她并不注重瑪麗琳的個人成就,認為女兒的幸福是嫁給優秀的哈佛男人,是男權思維根深蒂固的女性代表。
瑪麗琳最終還是如母親所愿,為了家庭和孩子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名家庭主婦。由于長時間在家庭中承擔著固定角色,她甚至在和老師通話的時候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她在家庭中一直以一位妻子、母親的身份生活,而以瑪麗琳為名的日子仿佛已經離她很遙遠了,她漸漸變成了一個符號,一名“他者”。集體生活幾乎涵蓋了她的全部,而瑪麗琳對自我的意識也在忙碌中被消磨,直到母親的去世讓她驚醒。“她翻了三本相冊,連她母親的一張單人照都找不到,她母親像根本沒有存在過一樣?!保ㄎ榫_詩,2014:81)她開始害怕成為和母親一樣沒有存在感和自我價值的人,一個無足輕重的“他者”。她決定離家出走繼續自己的夢想,但因為太思念丈夫和孩子,最終再次放棄?,旣惲丈砩弦呀洺霈F了女性的覺醒,有了自我解放的意識,但迫于現實無法實現。
三、無望者:性少數“他者”
性少數人群(LGBT),即非異性戀者,包括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無性戀以及其他非規范性的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人的總稱。在漫長的社會演進和發展歷程中,性少數人群一直在受到主流文化的沖擊和邊緣化,在與異性戀的二元對立中被視為“他者”。
作品中刻畫的鄰家男孩杰克,對內斯一直抱有愛意,但他一直隱藏著這份感情。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描寫這條感情線時高超的寫作技巧,將杰克表現出的懶散、放任自流的花花公子形象,與他對內斯深沉的感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突出了性少數群體者在社會環境下的隱忍。邊緣的取向使他不僅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情,甚至無法正常與內斯交流,表達自己的善意。因此在內斯的眼里,他總是一副嘲弄別人、沒有禮貌的樣子,甚至在自己妹妹出事,內斯第一個懷疑的就是杰克。
杰克的愛無疑是悲情的,即使他已經非常確定自己對內斯的心意,知道他自己“想要什么”、“不會害怕”,(伍綺詩,2014:266)但是他的單戀是小心翼翼、膽戰心驚的,直到最后也沒有用語言表明。被莉迪亞知道自己的性取向后,驕傲無畏的杰克有了自己的“軟肋”,或者說,這軟肋一直都在。
四、“他者”的反抗
無論是瑪麗琳還是詹姆斯,都在試圖反抗自己的上一輩。一個是比起普通的家庭主婦,更想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獨立自強的人。一個是想隱藏自己的種族身份,成為美國真正的一份子。他們所面對的困境是,無法真正實現自己的愿望。但事實是,他們已經部分實現了。瑪麗琳擁有著自己跨種族的愛情和獨特的混血家庭,詹姆斯成為了研究美國文化的教授,融入了美國的社會體系。但是他們仍被過去以來的遺憾牽絆著,把更多的期待放在了莉迪亞身上。
而莉迪亞受到了父母的兩面夾攻,母親把她當作自己夢想的延續,父親希望她可以融入人群。實際上,莉迪亞的父母一直在將她“他者化”,希望她成為理想的女兒,而忽視她自身的感受。莉迪亞在沉默中掙扎反抗著,在漢娜帶上那條討好別人的銀項鏈時,莉迪亞一把將它扯掉,告訴漢娜“如果你不愿意笑,就別笑”(伍綺詩,2014:258)。她試圖以“學會游泳”為起點戰勝自我走出困境,卻不慎溺水而亡。
莉迪亞的死成為了所有矛盾的導火索。在所有沖突都轟然而至,一片昏暗之時,作者以各樣的細節點燃了希望的星火。菲斯克警官在案件中的盡職盡責和對內斯的暗中照顧、鄰居同事對他們的撫慰,還有故事的最后,內斯接受了杰克的暗示,都為“他者”的反抗描繪了勝利的曙光。
五、結語
《無聲告白》所描繪的“他者”,早已超出了女性“他者”、性少數“他者”和少數族群“他者”。作品以人類情感為紐帶,以共情機制為基礎,建立起對整個社會關系的普遍思考,以此從根本上思考關于“他者”和“邊緣人”的構建過程。邊緣性實際上是權力運作的不平等所產生的效果。(單波,李欣雅。2014:69)權力運作過程中,排斥“非我”,文中的“他者”們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被建構為“邊緣人”?!斑吘壢恕钡膭澐质橇鲃拥摹討B的,被界定的。通過《無聲告白》對“邊緣人”的集中描寫,讀者的關注點已從人物的“身份”轉移到了他們的命運,并在這個過程中呈現了每一個人在成長和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困境。實際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少數人”。
《無聲告白》文如其名,這是一個安靜,甚至可以說是沉默的家庭中發生的故事,然而它在無聲之中涌動著無形的力量。雖然小說最初以令人扼腕的死亡為線索,結尾卻以無限溫情的告白“將來發生的每一件事,他想,我都愿意告訴你”(伍綺詩,2014:287-288)為故事劃上了句號。而這告白背后的寓意不正是沖破自我的殼,跨出邊緣和界限,發出自己的聲音嗎?
參考文獻:
[1]Hall,Edward.T.Beyond Culture[M].Anchor Books,1976.
[2]顧菲菲,從跨文化交際學視角透視《喜福會》中中美文化的沖突與融合[D].東北林業大學,2012.
[3]單波,劉欣雅.邊緣人經驗與跨文化傳播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 (6):61-77.
[4]伍綺詩.無聲告白[M].孫璐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
[5]嚴明.跨文化交際理論研究[M].黑龍江: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
[6]張劍.西方文論關鍵詞——他者[J].外國文學,2011 (1):11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