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其敏
摘要:每個少數民族都是能夠善舞的民族,而彝族也不例外。本文從分析該作品的舞臺創作以及作品構思出發,深刻分析彝族舞蹈動作特點,從而進一步探索這部作品所帶來的現實意義以及編導外化的內心情感。
關鍵詞:彝族舞蹈;作品分析;情感
每個少數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也不例外。作為少數民族之一的彝族,其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以及廣西自治區的局部地區。彝族舞蹈在舞蹈藝術中具有獨特的光芒。彝族舞蹈《同行》就是這樣一部具有趣味的的彝族舞蹈作品,這部作品根據彝族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性格特點把現實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情況通過舞蹈形式來表現,生動地體現了“友情”的主題。作為一部少數民族舞蹈,這部作品以彝族的文化為基礎,以表達現實情感為目標,從而進一步提高人們對于彝族以及彝族舞蹈的關注。
一、作品整體分析
在分析這部舞蹈作品前,我搜集整合了大量有關彝族舞蹈的相關文化內涵,“彝族是一個善舞的民族,由于地區分散故舞蹈的風格各有特色,內容及表現手法也很多樣”(1)彝族是一個崇尚火的民族,因而彝族舞蹈舞風整體具有豪邁,大氣的特征,在彝族舞蹈中,動態性較強,動作多呈現“順邊”的特點,這些特征大多數都是跟彝族的生存環境及彝族人們的性格特征有關。這些特征與風格又在《同行》這部舞蹈作品中形象的體現。經過多次觀摩作品《同行》以及不斷的揣摩編導編創時用意,逐漸感悟到雙人舞《同行》的編排是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編排的,舞蹈從開始到結束具有清晰的舞蹈思路,作品的編創就像書寫一篇敘事性文章一樣,擁有完整的事情的起因、高潮、結果。在動作方面,個人認為在雙人舞《同行》這部作品中,編導從實際發生的故事情節中提煉出來了具有象征性的動作。兩位舞者通過情感表達向觀眾傳遞了在玩耍過程中內心之情,其中相互追逐的踩跳步,搖臂擺手等動作表現出了在雨中嬉戲打鬧的可愛,以及與同伴不離不棄的友誼之情。作品的舞蹈表現力層次分明、輕重有度,給觀眾視覺與感覺的享受,更是給觀眾一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喜悅感。接下來將作品分為以下幾部分進行分析:
(一)故事的開端
作品以雷雨聲為開端,兩位舞者將經過升華的生活動作與環境的結合運用肢體語言表達了面對雷雨到來之時內心那份期待與焦灼之情,例如動作“雙手遮雨”等正是舞者內心之情的表達。兩位舞者通過動作“頓步”,“跑跳步”,以及不斷的“擺手”體現了舞者找尋躲雨之處的焦急,同時也體現了兩位友人相互扶持,不懼風雨的友情。接著滴答,滴答的雨聲猶如小孩輕輕的腳步聲一點一點的踩在地上,舞者通過彝族的基本動作“顫膝擺手”等手部動作配合不同的腳步動作表達了大雨過后,兩位美麗的女子在泥濘的道路上緩慢前行,時而相互打鬧。在舞蹈作品開始部分主要是通過舞蹈動作的不斷變化與表情相結合來表現故事情節,兩位舞者通過不同且連續的腳下步伐以及一些技巧體現了在行走的途中舞者在一同前行的路上不斷遇到一些新奇而又美麗的事物,使得舞者不斷停下腳步去玩耍與觀賞那些美麗的事物,作品中兩位舞者通過相視一笑的表情變化表達出兩位女子之間的默契。兩位舞者通過一些碎步跑以及雙晃手劃叉等動作進行互動,從而突出此段舞蹈與表演相伴相隨,歡快與緩慢的音樂相伴相隨,正是這些使人物形象及作品多了一絲絲女子柔美的感性,也多了一絲絲女孩活潑俏皮的可愛。
(二)故事的高潮
第二部分音樂速度漸強,隨著音樂的歡快,兩位女子通過“跪地拍打”、“蹦跳步拍手”以及“擰步”歡快且連續不斷的動作表達了兩位舞者在雨中嬉戲打鬧,互相追逐著,完全忘記了雷雨打濕了衣服,泥土沾滿鞋子的窘迫。通過跪轉、過肩翻、絞柱等具有技巧性的動作襯托出兩位女子在玩耍過程中的喜悅之情。這一段屬于作品的快板之處,也是整部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此段表達出兩位女子友情的純潔,通過形象的動作肢體語言表達了作品的內在意義---珍惜這一路走來與自己同行的那個同伴。
(三)故事的結尾
舞蹈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結尾部分,音樂突然變得“雨過天晴”,給人的感覺格外清澈明亮,在這樣的音樂中個,兩位舞者用相同且緩慢的動作,例如“彎腰并肩前行”“手的左右擺動”等動作,表達出兩位舞者在雷雨過后的喜悅之情。舞蹈的最后以兩位舞者打鬧互相推擠,一位舞者滑倒在地的喜劇性形象結束,在此之前,舞者一如既往的沿襲著之前嬉戲打鬧的動作和生動的表情傳遞,但與之前不同的是,音樂漸漸的變得舒緩而柔美,似乎時光也為這兩個美麗的女子放慢了腳步。兩位舞者以舞蹈形式深刻的演繹出了彝族舞蹈的風格特點也表達出來現在社會我們耳熟能詳的話題,這就是編創者想要通過這部作品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意義:珍惜與你同甘共苦,一路同行的親朋好友。
二、舞蹈動作分析
(一)動態性強
《同行》這部作品將彝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基本動律運用的靈活自如,整部作品的舞蹈動作大多數是動態的,造型性不強,動態性是彝族舞蹈普遍具有的特點。在舞蹈中不斷出現拐腿、蹦跳步、攤手、擰手、擺手等動作。例如《同行》這部舞蹈作品快板處,舞蹈動作連續不斷,深刻體現了該民族舞蹈的動態性。
(二)“順邊”特點
在這部作品中也將彝族舞蹈最大的特點是“順邊”運用的淋漓盡致,作品中無論是開始部分,還是高潮不斷出現了手、腳、胯同邊的動作,例如第三部分“雷雨走后,兩位舞者緩慢的前行,感受著雨后的美”這一場景的動作,編導就采用了同手同腳的順邊動作,在高潮的快板處,在“兩位女子盡情的在雨中玩耍”這一場景中,舞者背對著觀眾用一個“順邊”的蹦跳步向后跳,這個動作不僅表達了舞者的內心情感,也形象的體現了彝族舞蹈的特點。
三、作品意義
正如大家所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民間舞能表達最直接的情感藝術。而對于彝族舞蹈來說,它是比較活潑,自由的舞蹈,結合彝族舞蹈的風格特點,自由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舞蹈《同行》編導根據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并采取雙人舞技巧及彝族舞蹈的基本風格特點、體態、動律進行作品編創,使這部作品更具特色。這部舞蹈作品的創作依據為我本人以后在舞蹈作品創作指明了方向,在不斷觀摩和模仿舞者動作與情感的過程中使本人掌握了如何用自己內在的情感并結合肢體動作去真誠的演繹作品以及在雙人舞編排、空間調度方面也給予了筆者豐富的靈感。彝族舞《同行》是一部創作與表演十分精湛細膩的舞蹈作品,每一個動作都經過精心的雕琢,本人多次反復觀摩不同的彝族舞蹈作品,掌握彝族舞蹈的動律及動作技巧,目的是更真摯的感受舞蹈中舞者對舞蹈內容的形象理解與詮釋,以及更深刻的理解編導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表達,編導運用不同的舞蹈動作元素結合音樂的起伏變化使得編導在編創這部作品時的初心更真實的體現出來,舞蹈結構的編排順序按照故事的起因、高潮、結果的順序一一開展,在整部作品中,不同的音樂節奏搭配不同程度的舞蹈動作,結合燈光音響的感染力以及作品中兩位舞者在舞蹈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畫面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四、結語
每一步作品編導在編創時都有自己的用意,而這部作品的意義在于告訴每一個人在漫漫的人生路上要珍惜身邊與你同行的那個人,世界上有很多人能夠陪伴你的左右,但是能夠不懼風雨,一起陪你走到最后的那個同行者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人。
注釋:
馮百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概論[M].北方文藝出版社,2004.
參考文獻:
[1]馮百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概論[M].北方文藝出版社,2004.
[2]王梅.舞蹈《遺風鼓舞薩滿情》作品分析[J].科技資訊,2017.
[3]王俊珺.21世紀以來彝族舞蹈教學的發展[D].青島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