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熹微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與服務在于幫助學生改善心理,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塑造健全的人格。大學生的心理教學和教育,是幫助學生調節自我心理狀態,解決因心理沖動、壓抑、郁悶而引發的情緒,樹立學生用辯證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正確的情感去認知、客觀的行為去適應社會、有效的面對生活的目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是大學生必學的課程之一,是完整健康教育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現今大學生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問題,高校應予以足夠的重視,為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各項措施,在校內外統一合力的作用下,保障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順利畢業。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
一、當今高校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的措施和內容
(一)每年定期展開新生心理普查工作
高校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包括心理測量、數據篩查、普查回訪、撰寫報告、跟蹤輔導五個基本環節。心理普查是了解來校新生心理健康程度一個有效手段,通過相應的技術知識和互聯網手段,達到普查每個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校內新生每年的心理普查時間是每年11月份,大多數學校會安統一安排場所對入院新生進行心理普查,每年的普查率達到100%,且對普查結束后數據反饋有問題的學生進行追蹤回訪,通過多渠道的調查和一對一談話了解問題學生的真實心理狀況,匯總相關信息成表,上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二)注重心理輔導教師的道德和師風的樹立
高校應依據學生的總數配置一定比例的心理專干和心理輔導老師,這些老師是對接學生身心教育和發展的主要因素。心理老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態度和道德風范,將直接影響全校學生整體的心理的狀況。更何況心理影響是一種無法具體實質化和潛在的東西,同時又具備對在校學生的長遠和深刻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知識和文字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因此,教師的心理輔導水平和專業道德素質至關重要。高校應注重對心理專干和心理老師的的師德修養,要求在心理輔導過程中對學生和藹、真摯、尊重和信任學生,不做傷害學生自尊心的事,創造愛的氛圍,為有心理困惑和行為問題的學生答疑解惑,及時疏導。
(三)支持心理輔導教師提升專業素質水平
當前大多數高校應有導向的支持和培育院內老師通過校內自學、校外培訓等相關渠道提升教師自我心理專業水平,每年組織教師們參加心理相關的培訓課程,讓心理輔導老師能有機會提升自我。教師自我提升后能更合理改革教學方法,豐富心理教學知識,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合理輔導學生心理問題,達到幫助院內學生的目的。
(四)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和講座,傳授心理學知識
同學們自身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對心理學知識的了解、掌握和運用。在校讀書期間系統的學習心理學知識,了解自身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學會認知自身性格特點,調節控制情緒、保護心理健康,是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優化的重要措施。高校每個學期在開會會舉辦各班心理委員座談會,跟進每個班的整體學生情況,在學期中會舉辦相關的心理知識講座和心理活動,普及心理知識。心理選修課和講座是最合適的平臺讓本院學生學習心理知識,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自我情緒控制等能力,提升學生學習意志、培養學生良好個性,促進學生智力心理健全發展,減輕學生心理壓力以及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等。
(五)健全心理咨詢的環境,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心理咨詢是指受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咨詢人員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對學生的學習、適應、發展、戀愛,擇業等問題加以指導和幫助,達到防范心理疾患,優化健全學生的心理及人格的一次或者多次治療過程。經驗豐富的心理咨詢師能對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嬌治,讓問題學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控制,完善整體人格。高校應高度重視心理咨詢工作的重要性,組建相關的心理咨詢師隊伍周一至周末晚上在固定的教室值班,讓有心理困惑的學生有處傾訴,有處咨詢,咨詢室的安排不僅能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學生心理狀況差引起安全問題的發生。
心理咨詢和輔導的主要起到六個方面作用:
(1)認識自身心理狀況
(2)考前焦慮輔導及緩解
(3)自我適應與心理素質提升
(4)自我完善與情緒控制
(5)克服心理障礙
(6)大學生的心理衛生教育
(六)營造積極向上的高校氛圍
校園環境對學生影響是廣泛且深刻,能通過日常環境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學校的管理方式、師資隊伍、學習氛圍、人際關系、校園活動都是影響學生心理的一些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園氛圍有助于培養正能量的學生群里。高校主要可從二個方面營造積極向上的高校氛圍:
1.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體現,是育人的重要途徑。校園活動包括:主題班會、各類比賽、多項講座、社會實踐等。
2.提升的校園硬件設施,高校可從辦學宗旨、辦學理念、發展規劃等方面綜合考慮,加大經費投入,逐步提升校園的教學設施和教室環境,形成特色鮮明、統一和諧的高校校園形象。
(七)呼吁和督促家長協調教育
家庭背景、父母的為人處世、教育方式、社會方面的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深遠且深刻。在新生入校期間,學校有必要召開新生家長座談會,向家長宣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呼吁激烈的高考過后,新生家長關注重點要從學習成績轉移到學生整體心理是否健康成長上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家長的要求是要注重改進對孩子的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引導家長不再片面追求“高分數”,鼓勵家長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尊重學生人格和自主權,不獨斷專行但也不放任自流,伸縮有度的合理溝通和引導。
二、高校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的效果和經驗
(一)目前高校可致力于轉變教師教育觀念,重視學生心理教育工作。全院在實踐過程中認識到心理素質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教師在德育工作中改變單憑分數評定學生優劣的思想體系,在班級管理中充分重視心理素質教育的影響。
(二)目前高校一直在探索心理素質教育途徑和方法的有效性,實踐證明出以下四個結合的可行性:
(1)學校全員投入與心理教師專門教育相結合;
(2)心理素質輔導課程與日常各科教學相結合;
(3)集體心理教育、分組心理輔導和個別心理咨詢相結合
(4)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三)根據高校初步掌握和總結心理輔導的基本規律,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必須采取不同的心理輔導方式:
(1)普及心理衛生常識,采用講座形式效果最好。
(2)學習心理基本知識內容,發揮心理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3)針對輕微心理障礙學生,單獨咨詢和定期談話,力求達到緩解和治療的效果。
(4)對于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因其心理問題治愈的難度性較高,因此需注重前期預防。
(5)部份心理障礙、疾病嚴重的學生,如抑郁癥等有較深的隱蔽性和突然嚴重性,特需班主任、心理輔導師的多關注、多調查,提早發現、及時跟進、針對治療。
(四)目前高校學生到大四已經基本保證能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問題的重視程度提升,大部分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明顯提高。學生們的整體心理素質在以下幾個方面有較大改觀:
(1)正確認識心理健康的含義,正確意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通過心理學習更加全面認識自己,愉快接納自我
(3)正確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積極性提升
(4)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保持情緒的穩定性
(5)能正確的理解如何和周邊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7)能正面現實,在大四(大五)畢業時做好升學、擇業的準備
參考文獻:
[1]江立成,魏婷.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25.
[2]佘雙好.中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生成與發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4-08.
[3]韓春霞.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J].黑河學院學報,2018-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