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威霖 黃美娟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流行語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成為言語交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興構式“我可能V了假X”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傳播,除了社會認知、網絡宣傳和大眾的求新求異心理等社會因素外,其內部組成要素才是該構式得以盛行的根本原因。語言模因可用于闡釋語言演變現象,模因復制使“我可能V了假X”具有長遠性、能產性、隨意性和效仿性的特點。與此同時,構式義與詞匯義的互動壓制觀也為該構式的流行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模因復制;構式壓制;認知機制;假X
一、“我可能V了假X”的起源
模因論是1976年道金斯創造出來的一種語言分析理論,它為語言構式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新興構式“我可能V了假X”于2017年迅速爆紅網絡,并深受廣大網民的喜愛。本文擬從模因論的研究視角出發,深入探討“我可能V了假X”構式的產生、發展以及演變過程,從而了解其傳播規律。
2017年初,一種新穎的遣詞造句方式迅速風靡網絡,并被人們廣泛傳播,成為新年首個“網紅”詞語。關于“我可能V了假X”流行的起源,社會上主要存在兩種說法:一種源自一些玩反恐游戲網友的口頭禪“我可能喝了假酒”。每當游戲結果不理想時,他們就會以“喝假酒”為借口來遮掩其競技不佳的事實。二是源于俄羅斯的一則假酒飲品致死72人的新聞,因此,由“喝假酒”衍生出的新興構式“我可能V了假X”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實則真正使該句式得以廣泛傳播的,是2017年初各大高校期末考試期間流傳的一組表情包,所要表達的主要內涵是由于學習效果不佳而導致考試結果不理想的情況。從此,“我可能V了假X”便迅速得到了廣大網民的追捧和青睞。
二、“我可能V了假X”的流行機制
一種構式的流行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其內部動因是構式得以傳播的重要保證。關于新興構式“我可能V了假X”的流行機制,除了社會現實、網絡媒體和大眾的求異心理外,模因復制論與互動壓制說對該構式的產生及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一)模因理論
道金斯認為,模因是可以無限復制和傳播的語言、文化習俗以及社會行為,語言的演變過程便是模因復制的表現。人們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模仿語言的過程。流行語就是人們通過無限復制并得到傳播的語言。“我可能V了假X”源于一則俄羅斯假酒新聞。于是,“我可能喝了假酒”便在網上傳播開來。與此同時,該構式的流行正值各大高校期末考試期間,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超強,因此,網絡上出現了諸如“我可能拿到了假試卷”、“我可能劃了假重點”、“我可能復習了假書”的變體,以此來表達考試結果不理想或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我可能V了假X”是對某個特殊語境下原始話語的模仿。原始話語“我可能喝了假酒”中的“假”是常規用法,具有實在意義。而在該構式的變體中,其含義已然變成了說話者的一種自嘲、抱怨和不滿情緒。人們關注的是整個構式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對“假”的本義已不再那么關注。此時,“假”對該構式的表達效果起到了模糊性的作用。由于“我可能V了假X”構式被無限模仿和廣泛傳播,因此表現出能產性強、模仿程度高的特點,逐漸成為現如今的“強勢模因”。
(二)互動壓制理論
De Swart認為壓制是為了解決語義沖突而引發的隱含語境內的重新解讀機制,“我可能V了假X”就是在逐漸固化的過程中運用互動壓制理論而創造出來的新構式。在該構式中存在兩種壓制方式:構式壓制主要體現在通常情況下不能被“假”修飾的名詞在構式義的壓制下重新獲得了進入該句式的條件。此時,“假X”的語義會根據構式中其他成分的關系而獲得新的指稱義,凸顯其主觀評價義。詞匯壓制是指構式中的能愿動詞“可能”對“假X”起到了模糊作用,進而使人們不再關注“假”的本義,反而轉向該構式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可能”的詞義在構式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使整個構式具有主觀性。
本文探討了新興構式“我可能V了假X”的來源及發展,以及其流行機制。該構式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除了社會因素外,模因復制與互動壓制理論才是其得以發展根本動因。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豐富和發展了網絡語言,一些句式經過人們的重新分析和高頻使用成為了超常構式。網絡語言的不斷發展與變化,為語言系統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月.網絡流行語“我可能V了假X”研究[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 (1).
[2]鄺翠蓮,楊慧,李振松.“我可能V假的N”自媒體流行語的模因論分析[J].現代語文,2018 (4).
[3]周虹,李天賢.網絡語“喝假酒”衍生流行構式的認知分析[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