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雅文
摘要:《春秋左傳研究》是童書業先生先秦史研究的成果總結,包括“春秋左傳考證”和“春秋左傳札記”兩部分。全書考證內容全面系統,縱跨上古、西周和春秋多個歷史時期,橫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地理等多領域多方面;其書考證嚴密、態度審慎,既注重《左傳》文本的深入研究、大量文獻的對比閱讀,又尊重歷史規律進行探究思考,其考證成果可謂疑之有據、證之有方、言之有力、考之有備、究之有理。
關鍵詞: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考證
前言
(一)關于作者——童書業先生
“童書業先生,字丕繩,號庸安,……1908年5月26日生于安徽蕪湖。”(1)童書業先生是一位史學教授,曾任上海博物館歷史部、總務部主任;建國后任山東大學教授、歷史系副主任。他協助顧頡剛先生編寫了春秋史課程講義教材,是顧頡剛先生的得力助手。
童書業先生博聞強識,涉獵許多學術領域,主要包括古史研究方面、古代地理方面、古代東方史、商業史、先秦諸子思想、中國繪畫史等。其代表著作有《春秋史講義》(與顧頡剛合著)、《春秋左傳研究》、《中國疆域沿革史略》、《古代東方史綱要》、《先秦七子研究》、《中國繪畫史》等。
在古史研究方面,童書業先生的研究思想有著前后的轉變。20世紀30-40年代,童書業先生十分傾慕顧頡剛先生及其“古史辨”理論和史學成就,于是也將唯物史觀視為教條的“公式主義”,從樸素的“經濟史觀”出發,《春秋史》一書中他提出的中國古代社會內容便可體現這一點。后來,童書業先生逐漸接觸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其歷史觀便受到了唯物史觀的影響,尊重史實,根據歷史規律開展研究。胡新生先生寫道:“童書業先生從疑古辨偽學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是他早年已有的經濟史觀的思想萌芽不斷發展的結果。”(2)指出童書業先生的歷史觀轉向和完善不僅是其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影響,實際更是其研究深入的結果。
(二)關于著作——《春秋左傳研究》
《春秋左傳研究》一書是童書業先生晚年寫成,其中,《春秋左傳考證》部分創作于1966年,12月份改定,但這時候“文化大革命”使童書業先生身心都遭受著迫害,他趕著時間帶病完成了《春秋左傳札記》部分。后來,經由黃永年先生、顧頡剛先生補充、修改和校訂,終得出版。
童書業先生得到了顧頡剛先生的幫助和指導,并為之代寫了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春秋史課程的講義,也就是后來編輯出版的《春秋史》。這部著作成為童書業先生代表作之一,但童書業先生深知該作品還有不細致不完善之處,于是想要完成更嚴謹的一部考證研究成果。同時指出《春秋左傳考證》與計劃所寫的《考信錄》內容有所差別,因為考證內容引用《左傳》較多,而成如今所見之本。這不僅揭示了《春秋左傳研究》成書的創作動機,更是體現著童書業先生嚴謹踏實、精益求精的學術態度。
童書業先生在后記中提到“將昔日考證先秦史之所獲,經過別擇,去蕪存精,總結成一書。余思昔日所為先秦史之考證,皆發源于《左傳》,幾無出左氏一書之范圍者,乃決計為‘春秋左傳考證。”(3)《春秋左傳研究》一書可謂童書業先生晚年總結其學術成果的著作,凝聚著其一生對先秦史、《左傳》的研究與心得。該書以《左傳》為核心,結合相關典籍及銘文,從考證史料入手,運用唯物史觀,探討春秋史、西周史和上古歷史。
《春秋左傳研究》涉獵廣泛,考證詳細,其學術價值不言而喻。歷來學者都對童書業先生與該書持較高評價,其中顧頡剛先生在給童書業先生之女童教英女士的書信中表示:“你父一生研究古史,以他最強的記憶力和最高的理解力,結合清代的考據資料與現代的歷史唯物主義,用能自創新格成此偉著,超軼前人,為20世紀的一部名著。”(4)由此可見顧頡剛先生對其極高的贊揚。
一、考證之內容
童書業先生的《春秋左傳研究》分為四卷,對《左傳》考證詳備。其在時間切面涉及了古史傳說、西周史和春秋史部分,在內容方面其包括了制度、地理等多個方面。本書內容以考證為主,考證之后還有札記和札記續兩個部分,主要是童書業先生對于考證研究的結論和心得,減少了嚴謹的引證內容,敘述相對于考證部分更為輕快。本文主要整理歸納了“春秋左傳考證”部分內容。
“古史傳說之部”主要集中于人物和古史傳說代表性詞語的考證上。關于古史人物”等的考證,主要是關于名稱、族氏與始祖、屬地以及人物事跡等方面,還會涉及一些原始制度,如在“高辛”考證中便提到了氏族群婚制。關于古史傳說代表性短語,如“三皇五帝”、“堯舜禪讓”等的考證,則主要是挖掘歷史背景,講述事情概況與思想內涵,解釋社會制度和現狀等方面。
“西周史之部”集中于西周自興至亡的主要歷史事件的考證上,主要涉及了對西周國力變化產生重要影響的事件和政策,既是對西周史的考證,也是對西周形勢變化的簡要整理與總結,包括其歷史起源、主要人物事跡、社會現狀、時勢局勢和社會制度等內容。
“春秋史之部”是本書考證的主要部分,集中于春秋時期各諸侯勢力的較量方面,按照歷史發展順序,以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主要事跡為線索進行了考證分析。這些考證主要體現在諸侯國內部、各諸侯國之間存在的政策、盟約、戰事以及時局勢力變化等方面,文章運用《左傳》及其他經書史書典籍的記載,一方面盡力還原歷史內容,一方面分析該事件發生的原因,同時還涉及對其事件產生重要影響或決定作用的人物分析。對于《左傳》中經、傳內容出現不同的情況,童書業先生也通過史料研究分析其原因,列舉史實可能存在的情況,考證詳實。
“西周春秋制度文化之部”名副其實,主要集中于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等制度和思想文化的考證,童書業先生對各制度產生的原因、發展的狀況和帶來的影響等方面都有細致的考量和獨特的觀點,如在“婚制”對“烝”這一婚制的考證中,童先生細致地列舉歷史事跡,總結“烝”出現的情況及其特點和婚制含義。
“春秋地理之部”以總分結構,考證了春秋時期人們的地理觀念,各諸侯國主要是其都城所處的位置、地勢、優劣勢、現今所對應的地點,還有的包括了其建都的事件和原因、遷都以及都城修筑等內容。
《春秋左傳研究》中童書業先生對《左傳》涉及的歷史進行了多角度、多維度的考證,內容豐富。
二、考證之方式
《春秋左傳研究》一書雖然考證內容龐雜,但其考證方式依然有跡可循,主要可分為《左傳》文本之深入研究、大量文獻之對比閱讀和唯物史觀之思想指導三個方面。
(一)《左傳》文本之深入研究
在“春秋左傳考證”中,《左傳》是其引用的主要文本,因此這些考證主要是基于對《左傳》內容的分析,童書業先生對于其所需要的考證項在《左傳》文本中相關聯內容的掌握熟悉透徹,運用廣泛靈活,可見其對《左傳》研究之深、用功之切。如其在“狄族之強”考證中,說明戎狄向東南方向侵略時的例證分析:
如晉曲沃莊伯二年(春秋前九年),翟伐晉,及晉郊。北戎侵鄭(隱九年),又伐齊(桓六年),山戎病燕(莊十三年),揚拒泉皋伊雒之戎甚至合兵伐周,入王城(僖十一年),幾成酈山之禍。……齊桓伐山戎以救燕(莊十三年),御狄以救邢衛,并伐北戎(僖十年),謀淮夷(僖十三年),然邢衛卒遷,以鄭之強亦棄河上駐守之師,如非諸侯聯合抗狄,中原之危殆亦甚難言矣。(5)
短短一段話,隱桓莊閔僖五代之事濃縮其中,通過戎狄進攻途徑和勁頭的正面描述以及中原諸侯國備戰狀態的側面襯托,說明了戎狄向東南侵略進攻時勢力之強盛,言簡義豐,條理清晰,童書業先生對《左傳》文本研究之深入、熟悉不言而喻,而《左傳》前后內容或承接或對比的分析正是其考證先秦史的主要方式。
(二)大量文獻之對比閱讀
除了對《左傳》的深入研究之外,童書業先生還對其他反映、涉及先秦史料的典籍有著全面系統的研究了解,其中既包括十三經內容,也包括二十四史典籍,還有其他子書、銘文甚至近現代學者的作品也有引用和提及。對這些典籍文獻的了解和與《左傳》文本的對比,是童書業先生考證的另一個重要方式。如其在古史“陶唐”條目中,提到其與堯有無關系時考證朝代之始:
“陶唐”與堯究竟有無關系,為一疑難問題。考《詩》、《書》(周書)唯言“三代”(《詩》《大雅·蕩》、《商頌·長發》,《左》昭二十六年引《詩》,《書》《召誥》、《多士》、《多方》、《立政》),最前之朝代為夏(康有為《孔子改制考》亦云然)。(6)
此處便在考證《左傳》內容基礎上,對比《詩》、《書》進行進一步研究,還提到了《孔子改制考》的觀點,證明有據可查的最早朝代為夏。此條目后面考證“三代”、“四代”、“四代五王”時還引《禮記》、《論語》、《呂氏春秋》、《墨子》等書,在考證堯為陶唐氏時也引了《韓詩外傳》、《史記》等典籍,這些內容一方面有對考證內容的補充,另一方面也有對《左傳》內容也質疑。童書業先生通過大量文獻的閱讀和對比考察,對諸多艱深的問題提出了有力的說明。
(三)唯物史觀之思想指導
無論是對《左傳》文本還是對其他文獻的研究,都能通過文中引證得出結論,除此之外,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這一指導思想對于童書業先生的歷史考證也不能忽視。細讀《春秋左傳研究》一書不難發現,童書業先生十分注重社會制度、歷史規律的考察,他秉承了一種求實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去考證歷史、作出證明、提出見解,實事求是、尊重社會發展規律。
童教英女士在《春秋左傳研究》的“校訂說明”中提到:“方詩銘曾說:童先生以考據的方法研究理論。學界很多人認為《春秋左傳考證》以社會發展觀念審視古籍,考求春秋這一中國古代社會變化最激烈時期的歷史真相。”(7)也提到顧頡剛先生評論童書業先生結合了歷史唯物主義作成此部名著,充分說明了童書業先生寫作《春秋左傳考證》時以深受唯物史觀影響。胡新生先生也提到童書業先生的唯物史觀影響:
建國以后,童先生自覺地運用唯物史觀研究歷史,……他對先秦史實的分析都是同探索歷史發展規律緊密地結合起來,他仍然常作歷史考據,但這已是社會史眼光透視下的新式考據。童先生這一時期的先秦史研究成果集中在他晚年寫成的《春秋左傳研究》一書中。(8)
童書業先生運用考據和社會學眼光、唯物史觀研究歷史的方式,將史實與歷史發展規律相結合,更好的理解歷史事件內容,根據已有史料和對歷史規律的把握,對許多歷史現象做出了更合理、更有說服力的解釋。
三、考證之特點
童書業先生在《春秋左傳研究》的考證中體現出了諸多特點,在考據方面有重要影響,成為后世考證典范,主要表現在態度審慎,疑之有據;旁征博引,言之有力;對比研究,證之有方;內容全面,考之有備;觀點深刻,究之有理等方面,以下簡言之。
(一)態度審慎,疑之有據
童書業先生之于考證,態度嚴謹審慎,不輕信、不輕疑,無論是提出的質疑還是列出的觀點,都是源自史料的引證和分析,不臆斷結論,不妄加揣測。趙光賢評價:“讀童君書,知其于此非常審慎,凡有所疑,必有所據,凡于諸說不能驟下斷語者,必羅列諸說以存疑。”(9)舉例證之。
如在“周之始興”條目最后,童先生提到了周人與夏的關系:
《書·康誥》:“惟乃丕顯考文王……用肇造我區夏。”《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立政》:“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夏起西土,周人亦起西土,故自稱為“夏”,其后遂有“諸夏”之名。周族或為夏族之分支,未可知也。(10)
童書業先生通過援引《書》中內容,說明了“有夏”、“諸夏”之名的來歷,而對于周人與夏真實是否存在族群關系并不確定,因此說明“未可知”。
又比如在“周二王并立”條目中童先生考證“攜王”之“攜”字時,通過《左傳》、《逸周書》等內容提出了“攜”可能為地名,又可能為謚法,還提到其“外交”之義,但因未有定論,因此列而存疑。
(二)旁征博引,言之有力
童書業先生考證嚴謹細致,引經據典,涉獵豐富,極具說服力。其引證內容以十三經和二十四史典籍為主,尤其是《詩》、《書》及春秋各諸侯國史出現最為頻繁,同時輔之以其它文獻如銘文、子書等,文中考證引用各類文獻隨處可見,而其引用之恰當更是令人欽佩,這也體現出童先生一生研究先秦史之精細透徹。其旁征博引之特點亦可舉例而言。
在其考證“文王受命”條目中:
《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書·康誥》:“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逸周書·祭公》:“皇天改大殷之命,維文王受之,維武王大克之,咸茂厥功。”《墨子·非攻下》:“赤鳥銜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太平御覽》八十三引《竹書紀年》:“(帝乙)二年,周人伐商(此時周君為文王)。”可見文王已有“受命”之實及戡殷之志矣。(11)
此處先引《論語》、《書》、《逸周書》內容,又引《墨子》和《太平御覽》內容,得出了文王受命的結論,引證資料來源廣泛,可見其提出的觀點并非斷章取義或臆想而來,而是有可考資料證明的,因而言之有力。
(三)對比研究,證之有方
考證方式和資料來源不是單一的,這就會形成對比研究的特點,童書業先生的對比研究既包括了《左傳》本身文本前后的對比,也包括了《左傳》與其它文獻內容的對比,而這些對比往往是找到疑點、提出觀點的重要關鍵。舉例說明。
同樣在“周之始興”條目中,童先生對“后稷”進行考證,提出了不同的代表含義:
《左傳》此文言“我自夏以后稷”,較以《周語》“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之文,則亦以后稷為官名,……然《左傳》本文下又言“后稷封殖天下”,則似仍以后稷為一人(即所謂“周棄”),與較古之文獻合。(12)
這段文字中對后稷含義的考證既包含了《左傳》文本前后的對比,也有《左傳》與《周語》的對照,提出了“后稷”有官名之解,也有人之指代。在之后的文段中還有《詩經》、《論語》中提到的后稷為“王”之義,不同文獻對比考證,列其結論,條分縷析。
(四)內容全面,考之有備
《春秋左傳研究》一書內容系統全面,在時間跨度上包含了上古時期、西周時期和春秋時期,在內容方面涉及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理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詳備,其于考證而言實屬不易。該書在首先按照時間進行了分部,內容上也作了區分,前三部分主要為政治軍事內容,其后制度文化和地理單獨分部,全書內容豐富,條理清晰。
張志哲先生提到:“一部考證性的著作做到這點是極不容易的,這不比編寫講義教科書可以承用別人的陳說,每一條都必須經過自己的鉆研,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考證著作通常只能考證某幾個方面,解決某一些問題,象童書業教授這樣從古史傳說到西周春秋史事作出系統全面的考證過去還不曾有過。”(13)對童書業先生的《春秋左傳研究》做出了很高的評價。其全面系統的考證為后世學者提供了詳盡資料,也為學者治學研究樹立典范。
(五)觀點深刻,究之有理
童書業先生作《春秋左傳研究》還有一個重要特點,也是其重要成就,即書中呈現了童先生一生研究先秦史得出的精辟深刻而又獨特的見解,探究其觀點,都有跡可循有理可依,每一個考證條目都飽含其心血。
如其提出統一穩定的形勢對諸侯國實力有著重大影響,鄭、晉、宋等春秋各諸侯國的興衰基本都印證了這一觀點。在“鄭莊小霸”這一條目中,童先生簡單分析了晉鄭兩國走向強盛的特點:
晉分為翼、曲沃二國,六十七年而后合,晉始由中衰而復興強盛。鄭莊封叔段,亦“如二君”,二十二年而鄭國復合,鄭亦漸強。可見由“封建”而內亂,必須統一,國始能強。(14)
簡言之“統一而強,分裂而亡”,正是春秋各諸侯勢力的真實寫照。
又比如童書業先生提出了分封制的層層遞進現象,從天子分封諸侯,到諸侯分封卿大夫,再到卿大夫分封士,這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進行的,非一時而成。
天子建國,蓋主要為周初事,即普通所謂“封建”。其后天子之親族愈眾,無甚多之土地封之,則以為“內諸侯”、王室大夫,或甚至下降為士矣。“諸侯立家”,周初自亦有之,然大家之立,當在西周晚期諸侯國漸大以后。……自西周晚期以來,諸國出現卿大夫之大族,大致迄春秋中葉,是“諸侯立家”之時矣。……春秋初,卿大夫尚罕聞置“側室”、“貳宗”;至春秋中葉,卿大夫之族強大,乃多置“側室”與“貳宗”焉。(15)
童先生這一段文字用《左傳》文本前后內容進行比照,詳細的介紹了西周分封制的內容、發展演變和表現,打破了原有的分封制建立便是層層分封的觀念。
此外,童先生還有諸多新穎而頗具說服力的認識,如對宗法分封之影響、“室”之研究、趙盾專權等問題都有深入的了解和闡釋,或印證前人觀點,或提出獨特見解,對先秦史研究意義重大。
四、考證之意義
《春秋左傳研究》是童書業先生畢生所學力作,其考證內容的學術意義亦十分鮮明,本文將在考證內容和考證方法的角度分析其意義。
(一)考證內容之意義
考證內容的意義主要表現于兩方面:《春秋史》之補充,《左傳》研究之深入化、系統化。
《春秋史》是童書業先生協助顧頡剛先生編寫的課程講義,其通過對大量史料的條分縷析,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春秋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思想、文化、社會階層等狀況,通過對春秋時期紛亂復雜的歷史分析,反映了春秋時代社會各方面的變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而《春秋左傳研究》中的考證正是對《春秋史》的細化和補充,春秋史事是《春秋左傳考證》的主要內容,在《春秋史》內容的基礎上加以完善,使其考證愈發嚴密系統;此外,《春秋左傳考證》不止包括春秋史事,還包括上古時代和西周時期內容,這又是《春秋史》所未包含的,在這樣的補充之下,先秦史考證完整呈現在了世人眼中。
這些考證主要基于《左傳》文本,其對《左傳》研究的意義自然十分重大。童先生考證細致全面,有助于學者更好地對《左傳》文本進行理解,使《左傳》研究愈發深入化、系統化。如春秋地理的考證,既是歷史地理領域關于春秋地理部分研究的重要成果,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對春秋時局變化的理解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對春秋地理的了解能更好的理解《左傳》所描述的春秋各諸侯國征戰、稱霸的地理路線、格局分布等情況,可謂春秋歷史的文字版地圖詳解。
(二)考證方式之意義
除考證內容之外,童書業先生的考證方式與特點本身也有著重要意義。童先生的《春秋左傳考證》之所以為后世之借鑒,不只因為其內容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更是因為其中體現出來的考證思路、方式和特點,以及童先生實事求是、踏實嚴謹、精益求精的考證態度。歷史研究的考證,應該以史料為主,根據當時的社會現狀,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經過嚴密的對比分析才能得出結論,這樣的學術研究方法態度正是當今學者應該堅持的優秀學術品質。
五、結語
童書業先生的《春秋左傳研究》一書雖然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其中考證與札記兩部分的內容相互交叉卻分散;部分內容仍有待考之處和不確之處,學者亦有不同見解。如對于童書業先生在“文王受命”條目中考證周初為奴隸主國家,趙光賢先生便提出:“我所不能同意者,古代凡有逃亡,何必皆奴隸?僅憑“有亡荒閱”一句即斷言周文王之法為奴隸法,似證據太薄弱。”(16)與童先生觀點進行討論。
盡管如此,對于《春秋左傳研究》一書的學術價值和意義,以及其在先秦史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趙光賢先生仍然表示肯定和高度贊揚,稱其“實為治先秦史者必讀之書,無可疑也”(17)。
童書業先生在《春秋左傳研究》中將先秦史考證如數家珍般細細道來,其內容涉及之全面,觀點論述之深刻,考證思路之進步都是當今學術研究難得之處。全書考證內容豐富全面,上達古史下迄春秋,橫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地理等多領域多方面;考證嚴密審慎,既注重《左傳》文本的深入研究、大量文獻的對照分析,又結合歷史發展規律進行探究解讀,使其考證疑之有據、證之有方、言之有力、考之有備、究之有理,是《左傳》研究和先秦史研究必不可少的學術巨著。
注釋:
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頁。
胡新生著:《童書業先生與先秦史研究——任教山東大學期間歷史觀的轉變和學術創新》,《文史哲》,2011年第5期,第157頁。
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59頁。
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3頁。
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48頁。
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8頁。
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3頁。
胡新生著:《童書業先生與先秦史研究——任教山東大學期間歷史觀的轉變和學術創新》,《文史哲》,2011年第5期,第163頁。
趙光賢著:《評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史學史研究》,1982年3月,第74頁。
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30-31頁。
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31-32頁。
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9頁。
張志哲著:《<春秋左傳研究>和童書業教授》,《讀書》,1980年,第121頁。
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39頁。
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10-111頁。
趙光賢著:《評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史學史研究》,1982年3月,第76頁。
趙光賢著:《評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史學史研究》,1982年3月,第73頁。
參考文獻:
[1]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童書業.春秋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趙光賢.評童書業著《春秋左傳研究》[J].史學史研究,1982 (01).
[4]張志哲.《春秋左傳研究》和童書業教授[J].讀書,1980.
[5]胡新生著.童書業先生與先秦史研究——任教山東大學期間歷史觀的轉變和學術創新[J].文史哲,2011(05)
[6]張劍平著.童書業史學研究的新境界[J].史學史研究,2008 (02).
[7]夏紅俠.童書業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