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

上期說到,蘇悅因為受到驚嚇,摔破了額頭,被送到了醫院,好在沒有大礙,但這樣一來,原本的游覽計劃就被打亂了……
到達醫院以后,醫生給蘇悅檢查了傷口,確認沒有大礙;至于臉色不好的原因,可能是早飯沒有吃飽,而這一天的活動量又有點大。正好時間接近中午,吳領隊立馬帶領大家去吃午飯。
因為蘇悅平安無事,吃午飯時,隊員們都特別高興,邊吃邊說笑。兩位領隊也松了口氣,沒有催促大家。等吃過午飯,時間已經不早了。
上大巴后,吳領隊跟大家商量說,原本的計劃是參觀湯山猿人洞后,先到南京直立人化石遺址博物館,然后去看雨花臺組的地層。但因為時間緊張,要趕去看雨花臺組的地層的話,直立人化石遺址博物館就要放棄了。
“去博物館吧!那個雨花組都是石頭,沒什么好看的。”“胖兔牙”建議道。
“石頭也挺好看的啊。”王宇軒反駁道,“雨花組里有雨花石,雨花石里有瑪瑙、蛋白石等各種漂亮石頭,雨花石可是被稱為‘中華一絕呢!”
“你知道得不少呀。”吳領隊贊賞地看著王宇軒。
“我爺爺收藏了好多漂亮的雨花石,泡在水里會更漂亮。”王宇軒說。
“那我們就去看雨花臺組?”吳領隊用詢問的眼神看看大家。
“還是看博物館吧,石頭好看是好看,但是恐怕不好玩兒。”王宇軒撓撓頭笑了。
見其他隊員也都一致贊同參觀博物館,吳領隊便說:“既然去不成了,我給大家講講相關的知識吧。雨花臺組——注意不是雨花組,是雨花石賦存的地層。大家都知道南京有個雨花臺區,根據文獻記載,雨花臺作為地名要早于雨花石石名,因此雨花石的名字有可能取自地名。”
接著吳領隊講述了雨花臺的得名。據說在1500多年前,有位法號云光的著名法師在如今的雨花臺一帶講經,因為講得非常精妙,天上竟然如降雨般落下花瓣。從此,他講經的那一帶便被命名為雨花臺。
隊員們聽得津津有味,吳領隊又趁熱打鐵,介紹了雨花石的形態、分類、形成等。雨花石也并非只產于南京雨花臺地區:長江南岸的菊花臺和西善橋一帶,長江北岸的六合和儀征月塘一帶,也都出產雨花石。
“這次本來是要帶大家去看菊花臺的雨花臺組的。但其實要看雨花臺組,最好的剖面是在六合方山。以后我們要是組織去那兒的活動,歡迎大家來參加。雨花臺組里含有安琪馬、象類和犀類等哺乳動物化石,以及紫藤、柳樹、榆樹等植物化石。”吳領隊說完拿出一個平板電腦,微笑著說,“雖然沒有收藏雨花石,不過我收藏了一些雨花石的圖片,還有雨花臺組的剖面照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
吳領隊把平板電腦傳給旁邊的兩名隊員,其他隊員也都蜂擁著湊上去看。王宇軒開始還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樣子,最后也忍不住湊過去看起來。那些圖片中的雨花石都是有名的精品,自然比爺爺收藏的雨花石好看,王宇軒看了嘖嘖稱奇。
不知不覺中,大巴車到達了目的地——湯山猿人洞。
雨花石的形成
原生瑪瑙等雨花石的形成,要追溯到1億多年前的中生代。當時,我國許多地區都爆發了地殼運動,形成了連綿的山脈,其中以北京附近的燕山最為典型,因此地質學家將這一時期的地殼運動稱為燕山運動。受到燕山運動的影響,南京周圍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因而形成了原生瑪瑙石和碧玉等雨花石。
到了距今約2300萬-258萬年期間,在南京的長江、秦淮河和滁河流經的地方,地殼上升,周邊山體的巖石遭受強烈擠壓或發生輕微褶皺,遭遇風化、剝蝕、碎裂后,被運移匯集于這些河流。碎石在河流沖刷過程中,形成了外形圓滑、大小不一的卵石或砂巖,最終被水流帶到低洼處沉積下來,形成了規模較大的雨花臺組地層。
賞石界通常將雨花石分為細石和粗石兩類。細石以瑪瑙為主,還有蛋白石、玉髓等,石質細膩、色彩艷麗、磨圓度高,屬精品;粗石以硅質巖(如碧玉巖、燧石巖)、硅化巖和變質巖為主,質地較粗,價值較低。如果雨花石中含有生物化石且保存完好,也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