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甜甜



小伙伴們,你們在游覽一個景點時,是走馬觀花,只看它們的表面?還是從一些特定的角度,去挖掘它們的深層韻味呢?接下來,咱們就跟隨木瀆姑蘇實驗小學的同學去深度游吧!
“同學們,在咱們蘇州有一個號稱‘吳中第一鎮的古鎮,它叫木瀆古鎮。今天我們將會與它有一個近距離的‘約會,希望你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好好觀察它,尋覓它的‘古元素。”剛坐上巴士,老師便給我們發布了本次活動的任務。
木瀆古鎮長什么樣子?它能包含怎樣的“古”元素呢?……一路上,我們的腦海中一直盤旋著這些疑問。等到我們真正見到它時,才發現,“古”元素原來無處不在。
視角一:古色古香的建筑風格
木瀆古鎮已經有幾千歲了。相傳,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寵愛西施,要在靈巖山上為她建造宮殿。工程十分浩大,需要非常多的木材,源源不斷的木頭被從水上運來,一時間把河道都堵住了,于是“木瀆”之名由此而來。
進入古鎮,我們仿佛回到了古代,眼前盡是古裝劇中的景致:白墻、黑瓦、亭臺、飛檐、青磚、小橋、流水……古鎮散發著與我們現代生活完全不同的古韻,讓人不禁慢下腳步,細細品味。
龍泉靈:“小橋流水人家”是它給人最直觀的印象。一座座房屋沿河而建,房檐屋角下掛著大紅的燈籠。無數石頭壘成的小拱橋躺在窄窄的河面上,串聯起整個古鎮。橋兩邊爬滿了青藤,像小橋的劉海。橋洞下時不時地擺過一只只烏篷船,船娘們一邊搖著櫓,一邊用婉轉的聲調唱著柔美的歌謠,坐在烏篷船上邊聽邊漫游整個古城,想來一定別有一番滋味。
江翰琦:從古代來的它,建筑設計也別有一番風味。穿行于敞開式的長廊、亭臺、圓形的拱門,透過鏤空的窗戶、院墻,我們可以盡情欣賞院中美景:小橋流水、亭臺樓閣、花草樹木、假山竹林……這些景致組成了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卷,徐徐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驚喜連連。
視角二:縈繞在耳的吳儂軟語
漫步古鎮,我們的耳邊始終纏繞著船娘柔美的歌謠,這些歌謠跟我們平常聽的唱法很不同。老師說,船娘們哼唱的是吳語歌謠,吳語是木瀆古鎮的一大特色。
信步來到古鎮上的嚴家花園,遠遠地便聽到了一陣柔美的咿咿呀呀。循聲望去,原來是兩位曲藝大師在表演蘇州評彈。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是以吳語講說表演的傳統曲藝說書戲劇。作為“吳中第一鎮”,這種有著吳語特色的傳統藝術,自然是要重點保護的。而我們,作為地道的吳中人,也是要學會繼承和保護我們的特色文化。這不,大家開始跟隨兩位老師學唱蘇州評彈《楓橋夜泊》。
傅蘇:老師給大家發了一張紅紙,上面打印著吳語版的《楓橋夜泊》。吳語版的跟普通話版的區別還是非常大的,讀起來很是有趣,大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熟悉了詞兒,我們就跟著老師學唱評彈。唱評彈跟平常唱歌不同,嘴巴不需要張那么大。評彈語調又甜又軟,像熟透的柿子;拖音很長,又輕又柔的余音像天邊悠悠而去的一縷輕煙;它的語速太慢,好幾次我都唱快了。不過,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跟同學們都學會唱吳語版的《楓橋夜泊》了。
視角三:精妙絕倫的蘇繡
繼續往前尋覓,一群繡娘闖入了我們的眼簾,原來,她們正在向游客們展示蘇繡的精妙。
蘇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發源地就在蘇州,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蘇繡已有2000多年歷史了,明朝時開始發展壯大;古時的蘇州一帶幾乎是家家養蠶,戶戶刺繡,清朝時就有了“繡市”的美稱。現在的蘇繡更是名揚四海,還被作為國禮贈送到海外呢。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蘇繡,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耳熟能詳的“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花兒隨著上下擺動的纖巧手指,增添了春天艷麗的顏色;鳥兒追逐著左右飛舞的金針,長出了美麗動人的彩色羽毛,它描繪的是巧奪天工的刺繡,夸贊的是心靈手巧的繡工。
而我本人,也當了一回繡娘,想聽聽我的感受嗎?
看著繡娘們的手上下翻飛,不一會兒,一朵色彩鮮艷的花、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就“誕生”了,這讓我們驚嘆不已。沒等老師講完怎么當一名合格的“小繡娘”,我們就迫不及待地把手帕裝到繡繃上,穿針引線,想要繡出自己的名字。
一針下去,我再翻面拔針、拉線。奇怪!線怎么也跟著針一起跑出來了?原來是我這個粗心的“小繡娘”忘了在線尾打結了。好不容易打好結,結的下面卻多了個“長尾巴”!我再次扎針、拔針、拉線,結果我這不合格的“小繡娘”可又鬧笑話了,因為我用力過猛,而線尾的結也比較小,長長的線再次跟著繡花針一起離開了手帕。手帕上留下一個小洞,像是在張著嘴嘲笑我。我有些氣餒,嘆了口氣,抬頭看了看周圍的同學。他們的狀況也好不到哪里去,有的還沒開工就扎到手了,還有的把手帕的角和中心縫到了一起……幾經努力后,我終于把自己的名字繡到了手帕上,雖然看著歪歪扭扭的,但我的心里卻裝著喜盈盈的滿足!
我終于明白“看花容易繡花難”這句話的含義了。每一幅漂亮的作品背后,不知耗費了繡娘多少的心血和汗水。
手捧親手制作的繡品,我們繼續踏上尋“古”之旅。想知道木瀆古鎮還有哪些“古”元素嗎?趕緊通過“嘰嘰喳喳七彩屋”,看看我們的發現吧!
(指導老師:方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