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準職業人培養課堂是河北外國語學院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而進行的一次課堂改革,是一種結合國外先進教學理念的創新課堂模式。準職業人課堂的核心要素是小組建設、導學案導教案、評價激勵機制。本文以韓語專業大二的精讀課程為例,分析精讀課程的特點;分析準職業人培養課堂的三個要素在精讀課程中如何運用,并提出行之出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 準職業人培養課堂 精讀教學 運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準職業人培養課堂是一種結合國外先進教學理念的創新課堂模式。準職業人培養課堂的三大核心要素是小組建設、導學案導教案、評價激勵機制。
韓語精讀是專業基礎必修課程,是體現韓語教學系統性,具有綱領性、導向性的主干課程。
從事多年韓語精讀課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是一直以來困擾筆者的問題。研究準職業人培養課堂在韓語精讀課程中如何運用,不僅有助于學生系統掌握韓語知識點,而且能將理論知識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
1準職業人培養課堂的三要素
準職業人培養課堂與傳統課堂不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則要從講和教變成啟和導,學生要由過去在老師的講中學,變為在老師導學案的引導下,像老師一樣的去備課、去準備在課堂上講課,在導學案的指導下、在自學知識、探索知識和相互研討知識中達到課堂教學目標,獲取課堂中應獲取的知識。
1.1小組建設
準職業人培養課堂的三個核心要素中,小組建設是基礎、載體和平臺。小組建設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即小組內各成員間形成不同的差異,而各小組之間又具有同質性。小組建設要參考成績、能力、性格等因素,動態小組和固態小組相結合,將學生分成任何事都可以進行集智的民主性集體。
1.2導學案導教案
(1)課前導學案:教師課前將導學案發給學生,導學案中要體現怎么學,學什么,以及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質目標,用環環相扣的問題鏈設計導出學生的思考和興趣;
(2)課中導教案:教師通過集智備課,備知識、備路徑、備方法、備案例以及備學生、備進度、備重點難點,形成導教案,在課堂中予以使用。
1.3評價激勵機制
評價激勵機制是準職業人培養課堂中不可忽視的一個要素,通過評價,不僅可以讓教師掌握小組的導學案完成情況,而且還可以促進小組之間的良性競爭,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學習風氣,從而更好地激勵學生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2韓語精讀課程的特點
韓語精讀是一門綜合課程,貫穿整個韓語教學,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水平。
(1)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決定精讀課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精讀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要使學生提高各項能力的綜合運用技巧。
(2)精讀課要精講、精讀、精煉,其特點是基礎性和綜合性相結合。精讀課是語言課的基礎,是貫穿語言課的。
(3)精讀課囊括聽、說、讀、寫、的訓練,但聽、說、讀、寫不是各自孤立進行,而是要相互配合,相輔相成,通過反復的練習,提高綜合能力。
3準職業人培養課堂在韓語精讀課程中的運用
準職業人培養課堂的落實無論是對于老師,還是學生,都需要適應并且完善的過程。
河北外國語學院16級韓語本科班韓語精讀課,從大一開始實行準職業人培養課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準職業人培養課堂。
(1)班級共17人,剛開始以宿舍為單位分2個組,一個組7—8人,小組內成員的成績、性格、能力分布不均勻,小組之間的水平參差不齊。經過一個學期,小組變成3個,一個組5—6個人。經過多次調整組長和小組成員,各小組的實力慢慢趨于同質,小組長慢慢固定下來,在組長的帶領下學生進行課前集智,解決導學案里出現的問題,擴充知識量。
(2)小組的穩定和組長的作用促進導學案的完成,使課堂變為解決問題、產生觀點、擴充知識的海洋。教師根據主題提前下發導學案,讓學生課下完成導學案,課上展示準備的內容。例如:主題是《銀行》,導學案里體現銀行(金融)的常用詞匯和句型、相關語法、韓國銀行服務用語、中韓銀行業對比等內容,讓學生調查資料后課上進行發表,其它小組進行提問和質疑,發表不同觀點。
(3)從導學案開始記錄每個學生的表現。每堂課滿分為10分,導學占2分,課堂表現中小組討論和演示各占4分,教師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分。各組組長評價本小組成員,下課后交給教師,教師根據三項內容對于每個學生進行評價,總分計入平時成績。
4結論
綜上所述,準職業人培養課堂的最終目的是教學理念的改革,改變課堂的組織形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學做人、學知識、學技能、學創造、學創新,從而圓滿地完成精讀課教學任務,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外語人才。
作者簡介:崔玉春(1977.07-)女,朝鮮族,吉林,河北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韓國語教育。
參考文獻
[1] 崔偉娜.準職業人培養課堂中小組建設探究[J].校園英語,2017.
[2] 姬祥熙.試論外語教學法在精讀課中的靈活運用[J].榆林學院學報,2014,24(05):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