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墨
最近,無論是在天津舉行的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還是在上海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養老、輔具及康復醫療博覽會,一系列應用于養老領域的人工智能(AI)“黑科技”均備受關注。在人口老齡化程度日趨加劇的背景下,“AI養老”已漸漸走到人們面前。AI養老究竟前景如何?
家住遼寧錦州的王鳳義前不久收到女兒的一份禮物,一款名叫小AI的智能音箱。女兒希望AI音箱可以憑借語言交互功能陪伴獨居的王鳳義聊天。
因為操作簡單,王鳳義很快掌握了音箱的功能?!靶I同學,今天天氣如何”,“幫我放段評書《三國演義》”,王鳳義覺得很是新鮮有趣。
但沒過多久,他似乎看透了這位新朋友。王鳳義說,這款音箱就是一個可以發出語音指令的收音機,至于對話功能,還不如和一個剛學說話的小孩聊天有意思。“長時間來看,這個音箱對老年人排解孤獨幫助不大。”
其實,智能音箱只是AI養老產品中的情感陪伴類產品。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逐漸下降,跌倒的風險隨之增加。目前,可以將老人抱起并協助其站立和坐下的機器人已經問世,這樣的機器人甚至可以通過對人體皮膚的觸覺控制接觸力度,為失能老年人穿衣服。
除此之外,可實時監測心率的智能床墊,防止老人因久坐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智能馬桶,以及利用室內網絡信號,實現老年人呼吸監測、跌倒監測、入侵監測、行為識別和日常生活狀態長期監督的無線感知產品已屢見不鮮。
不過,對于這些AI養老產品,有老年人在受訪時表示,他們可以接受有實時監測功能的產品,但不太信任能協助老人起立和坐下的機器人。他們認為,機器人不管如何設計,都是假人,沒有溫度。“如果我一個人在家,是不會使用這種機器人的,一是不放心,二是讓一個鐵疙瘩站在我對面擺弄我,心理上無法接受。”
據全國老齡辦的數據預測,我國60歲以上人口在2020年將達到2.48億規模,到2050年將增至4.8億。養老產業無疑將成為一個極具前景的新興市場,尤其是如今老年人消費意識增強,在購買相關用品、服務的觀念逐漸形成的情況下,AI養老已經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全新風口。
雖然市場一片向好,但在河北廊坊經營養老機構多年的劉海金看來,AI養老產品要想被市場上傳統的養老機構接受并使用,仍需時日。他肯定這類產品的功能和意義,但認為,需要破解的難題是AI產品價格高昂。
劉海金經營的是一個中低價位的養老院,共有50多張床位,在他的養老院,還沒有引進那些動輒上萬元甚至是十幾萬元的AI養老產品。目前,他還不想跟進AI養老,覺得投入一款AI設備還不如多聘用兩個護工實用。因為引進AI產品,成本要增加,但入住的老人不會因為這些產品而愿意多支付養護費。
“AI養老還只是一個美好的概念。”劉海金坦言,雖然現在AI養老已經在日常助手、醫療看護、情感陪伴等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各類細節設計也讓其功能更加全面,但其終究仍是一個尚待開發普及的領域,這意味著,養老機構要想提供優質AI養老服務,必然要支付高昂成本。
而對于大部分消費者,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帶來的經濟壓力無法回避。在北京工作的白領李閿,由于沒有精力照顧老人,花錢為母親請了護工。一個月近6000元的護工費占了她月薪1/3,所以她平時比較留意AI養老方面的新聞。她決定為母親購買一臺能夠代替護工的機器人設備,“畢竟是一次性投入,長遠看是合適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7〕35號)發布后,多地也出臺了AI產業的相關規劃,“AI+養老”同樣是方向之一。譬如今年5月發布的《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2018-2030年)》明確,將“圍繞教育、醫療、養老等迫切民生需求,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創新應用,為公眾提供個性化、多元化、高品質服務”。
雖然在養老方面利用“黑科技”確實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是,老年人真的需要全面AI養老嗎?甚至有人發出質疑,AI養老是高科技的強推。對于這樣的質疑,有業內專家認為,不存在技術強推,促使AI養老發展的,還是當前可以預見的市場需求。計劃生育對人口年齡結構影響的顯現、生育率持續走低等,造成中國老齡化加速。龐大的老齡人口需要更多人照顧,護工需求持續走高,養老需求居高不下,AI自然成了解決養老問題的一種新路徑。
有觀點指出,要實現全面AI養老,需經過一系列降成本研究,以親近普通的老人群體。目前,AI養老產品動輒上萬元,一般家庭難以負擔,福利性的養老機構也很難對這些產品產生興趣。能夠為其買單的,主要是高收入家庭和一些商業化程度較高的養老服務機構。
專家指出,降低研發成本將有助于提高產品普及率。同時,政府應加大對福利性養老機構的投入,如果需求+技術+商業機構+政府福利性投入的組合措施能有效實施,全面AI養老或許不再遙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