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雪貞 夏琳雙

盛劍霓
交大西遷,是交大師生在國家需要時毅然離開繁華的十里洋場奔赴大西北的義無反顧,是一代代交大人扎根西部,為國家、為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科學教育發展貢獻力量的六十余載歷史,譜寫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在西遷精神的譜系中,永遠閃耀著一群美麗的身影,她們巾幗不讓須眉,在各自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她們就是西遷女教職工。
樂呵呵,滿臉笑,精神好,這是盛劍霓教授給人的第一印象。頭發梳得整整齊齊,衣服收拾得干凈利落,絕對讓人想不到她已89歲高齡。“保持良好心態,樂觀地生活”,這就是盛老師年輕的秘訣。
從教57年,盛劍霓退休后仍無償為研究生授課3個學期,并擔任學院督導組專家,關心學院課程建設和青年教師成長,直到80歲才離開工作崗位。對于學生,盛老師既嚴格又寬容,她會因為專業知識和學生“爭吵”,也愿意給犯錯誤的學生檢討改過的機會。對于教書育人,盛老師有自己的堅持,她說“教師的知識儲備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愛國愛校的精神”。
幾十年來,她的行動也始終證明著這一點。對于西遷的安排,盛老師不僅聽從學校調遣,還主動做一些思想上有波動的西遷家屬的思想工作。離開上海時,小女兒才一歲,為專心工作,盛老師將孩子留在上海,懷揣著和母親、兄妹、孩子的一張“合家歡”獨自前往西安。談到西遷,盛老師沒有提當時的條件是否艱苦,而是高興地說起,離開潮濕的上海,手腳就再也沒長過凍瘡。雖然學校遷到了西安,但校園里還是熟悉的同事、學生,學校為孩子安排了全托幼兒園,為照顧師生口味,政府特供大米,食堂也為師生們準備了南方風味的食物,生活沒有后顧之憂,人心安定。盛老師感慨道:“只要上下一條心,堅守好自己的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不覺得有什么艱苦”。

俞察
離開工作崗位以后,盛老師每天的任務就是照顧好自己、照顧好老伴,堅持讀書、養生。她說“現在的生活很好,我要把自己照顧好,不為國家、為學校添麻煩。”
“我是一名教師,哪里能拿粉筆,哪里有講臺,哪里就是我的家,所以我抱著8個月大的女兒,和婆婆、侄子一起高高興興跟隨西遷大軍來到了西安”。當時,俞察教授的愛人劉子玉借調到交通大學西安分部籌建絕緣專業,所以,俞察毅然與愛人同行,并從此在西安交大的講臺上度過35個春秋,直至最后一批研究生畢業。
60年代初期,國家面臨嚴重自然災害,在自己患病,孩子早產,喂養孩子的一杯羊奶都無法尋得,生活有些難以為繼的時候,俞察也曾考慮是否要調回上海,因為愛人劉子玉是借調到西安,調回去也順理成章。但為了留在教師隊伍,為了留在摯愛的講臺,繼續從事熱愛的專業與教師生涯,俞察一家最終還是決定留在西安。
看著教研室從西遷時的“十幾個人,七八條槍”,招兵買馬,發展成為管理學院,從兩個辦公室建設成為一棟大樓,為國家建設培養了成千上萬名優秀人才,俞察滿是感慨,“專業的發展里有我們的汗水,也有我們的成長,培養了學生,成就了自己,為了這個偉大的事業,我從未后悔過。”

胡奈賽
胡奈賽,這個名字對于交大很多學生、教師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即使她已退休二十幾年,因為她的名字已經與西遷精神、與交大傳統緊密聯系。
1957年,年輕的胡奈賽踏上了西行列車,補充西安部分基礎課輔導教師的不足,成為物理教研室的一名助教。“國家培養了你,叫你去哪兒你就應該去哪兒”,這句簡單而樸素的話語伴隨著胡老師的西行,成為她一生最好的注解。胡老師回憶說:“當時的西安電燈不明,馬路不平,電話不靈。”為了采購設備,年僅24歲的胡老師輾轉全國多個城市,曾因為安全問題徹夜睡在車站候車室,也曾因挨餓受凍患上胃病,但她沒有退縮。她說,個人、小家要服從國家、大局,把你放在什么位置,就要堅守崗位,無私奉獻,無怨無悔。
“挪一棵大樹,如果毀壞了樹根,大樹就不能成活。搬遷一個當時已有60年歷史的交通大學談何容易。交大的優良傳統就是這棵大樹的根,‘弘揚傳統’才能使這棵大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這是胡奈賽在建校120周年暨遷校60周年紀念出版物《耄耋回望青春》一書中留下的一段話。
退休后的胡老師積極參與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各項工作,負責青年教師的跟蹤培養,她憑借著對教學改革的獨到見解和對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豐富經驗,在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繼續發揮作用,指導年輕教師的教學工作,傳授授課經驗,“我的老師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傳承下來,這也是交大血脈傳統的一部分”。此外,胡老師作為西遷的親歷者與見證者,也是“思想交大”老年宣講團的成員,經常受邀走進學生院系、學生黨支部、學生社團開展交大校風校史專題講座,“飲水思源”“愛國奮斗”,這是她說得最多的內容,將她經歷的西遷故事,她理解的西遷精神、愛國情懷講解給年輕的學生們,“飲水思源,不忘來路,方得始終”,胡老師對學生這樣說到,希望學生能夠更深入了解交大歷史,傳承交大優秀精神,讓交大這棵大樹更加枝繁葉茂。
莫琿老師是一個熱心人,這是她給我們留下的最深印象。84歲高齡的她,每天讀報看新聞,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學校發展,關心社區鄰里,關心青年教工和年輕學子……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條新聞都有可能引起她的思考,她熱愛生活也熱心生活,她以自己的行動表達著這一份關心和熱愛。
和莫琿老師交談時,她隨身拿出從報紙上剪下的一條關于女職工產假期間生育補貼的新聞,因為這一條政策,引起了她的關注,她正想著如何反映自己的意見。反映意見建議,這是莫琿老師表達關心的一種方式,她將平時觀察到的、了解到的問題,涉及家屬區管理、學校發展等各個方面,寫成一封信,遞交給張邁曾書記,希望能為學校發展建設多貢獻一點正能量。談到學校工作,莫琿老師仿佛有提不完的想法,她希望學校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關懷,關心工作要“做到家”,希望學校關心青年教工在子女管理與工作沖突上的實際困難,希望新近退休的老師能在幫助學生了解專業、了解校史、了解西遷精神等方面發揮作用……
莫琿將自己的熱心與關心分享給每一個她關心著的人。樓里有獨居老人年齡大,腿腳不便,莫琿老師便經常上門探望,幫老人取工資條,去社區辦理事務,去銀行取錢……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為老人們送去了更多溫暖,也讓鄰里關系更加和諧。“夏天最好不要爬華山,夏天天氣變化快,隨時可能會出現云雨、閃電等,威脅生命安全”,莫琿老師一次次提醒年輕的學子們,因為同事家十幾年前的一段慘痛經歷,暑假攀爬華山的孩子遇上了泥石流,失去了年輕的生命。她總是希望多給學生提個醒,讓年輕人少走彎路。
“革命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莫琿這樣總結自己一生的事業。1956年5月,莫琿調入交大校長辦公室工作,5月下旬作為第一批行政人員奔赴西安開展工作,前后在校長辦公室、人事處、動力系辦公室、校辦外事組、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等部門工作,不論身在哪一部門,從事什么工作,莫琿老師都全力以赴。退休后,她仍以自己的特殊形式關心學校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哪里有事業,哪里有愛,哪里就是家”,這是交大西遷老前輩們一生的無悔誓言。62年光陰流逝,西遷女前輩年華老去,卻在交大西遷的征途中留下了屬于她們的歷史印記。

莫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