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敏

王長江輔導社區宣傳干部撰寫新聞稿
漢中市城固縣有一位銀發老人,長年累月,總是騎著一輛舊自行車穿行在城鄉的大街小巷,或與群眾攀談,或在隨身攜帶的本子上做著記錄。他就是38年如一日,義務兼任市縣新聞宣傳、通訊報道、信息報送工作的王長江。
1979年,王長江開始業余從事新聞寫作,年輕有為的他發表了不少好稿件,得到組織的信任和領導的鼓勵,讓他的寫作熱情更加高漲。1998年他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成為一名民主黨派成員。他堅守著莊重的諾言,發揮自己酷愛新聞寫作的特長,實現著自己“為統戰喝彩,為民盟歌唱”的愿望。
2008年退休后,他不管春秋冬夏,還是風雨雪霜,都奔波在業余新聞采寫中,顧不上身患多年的結腸炎、腰肌勞損、骨質增生以及近年又新添的高血壓、心臟病和腦梗等老年性疾病,傾盡心力迅速采寫發生在本縣的新聞稿件,及時宣傳城固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新變化、新成績、新舉措、新經驗、新亮點。從來沒有任何人給他安排新聞采訪任務,也沒有人考核他新聞上稿率,38年來,他也從未因新聞報道,向任何部門要過一分錢的補貼。他硬是憑著自己的堅定信念與社會責任感,養成了多思、多看、多聽、多寫、多發(表)的“職業習慣”,成為國家、省、市20多家報刊的特約記者、通訊員,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城固縣的土記者”。他始終以“老牛自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的拼搏精神,及時采寫報道城固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變化和成就。除了住院治療或病重難以出門外,一年到頭幾乎天天都騎著自行車,奔走于各鎮、辦、社區,穿行于縣城的街巷樓院或部門單位,登門采訪黨政干部、先進模范、優秀黨員、離退休干部職工、抗日老兵、黃埔老人、企業老板、特困群眾等1000余人,認真做好記錄,連夜趕寫新聞稿件。同時,他還積極鼓勵并手把手的帶動縣委通訊組、統戰部、老干部局、老齡辦、縣人大、工商聯等部門及社區的一批青年干部主動寫稿投稿,不斷提高寫作技巧,當好黨的喉舌。
退休10年來,王長江已向新聞媒體報送稿件超過一萬篇,至今每年都要發表二三百篇新聞稿件。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已累計在各級報刊媒體發表新聞稿件3000余篇,其中在《人民日報》《人民網》《中國文明網》《中國臺灣網》《中國水利報》《中國環境報》《中國交通報》《中國老年報》《陜西日報》《三秦都市報》《民聲報》《各界導報》《陜西黨史》雜志、《陜西廣播電視報》《陜西老年報》《陜西科技報》《陜西農村報》《中國新西部》《陜西新工商》,省委統戰部《朋友》雜志、民盟陜西省委《陜西盟訊》《各界導報》《漢中日報》《陜西黃埔》雜志、《金秋》雜志、《漢中盟訊》《漢中統戰信息》《陜西水利》雜志、漢中水利網、漢中傳媒網、漢中慈善網、搜狐網、華商網、三秦網等媒體上稿3600余篇100余萬字。他先后榮獲民盟中央宣傳部、民盟陜西省委、民盟漢中市委、中共漢中市委統戰部、城固縣委統戰部及國家水利部、全國記協、陜西省委、漢中市委、城固縣委、縣人民政府、縣委宣傳部、民盟城固總支部、縣水利局、縣退干所、市縣老年學學會等部門100多次表彰獎勵。同時,撰寫的人物特寫、專訪、長篇通訊、報道等60余篇在《華商報》《三秦廣電報》《陜西水利》《陜西日報》《漢中日報》獲獎。干部群眾親切地稱他為“王老師”。
同時,王長江還是一位高質高效多產的作家,這些年來,他以滿腔激情、深沉大愛、充沛活力深入生活,感悟體味人生,用真誠樸實無華的文風,堅持文學創作,先后在《延河》《長安》《袞雪》及報刊發表了他反映時代進步、謳歌祖國富強、昭示百姓心聲的小說、詩歌、散文、隨筆、雜談、報告文學等作品580余篇100萬字,先后出版了《桂花河畔》《長江詩文選》,長篇小說《二叔軼事》《歲月回眸》等四部文學專集,先后被陜西省作家協會、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河北省詩協、涿州市文聯、漢中市民協、城固縣文聯等接收為會員。
這么多年來,王長江不辭勞苦、積極參與縣文史工作,先后出版了《城固縣交通志》《山水太極小北村》《城固旅游指南》。在《城固漢江整治簡訊》任編審、在《城固統戰信息》任責任編輯、在《城固盟訊》任執行編輯、在《城固縣民盟志》一書中任執行主編;還為縣衛生局原局長楊興源編輯出版了《晚霞集》《刺繡圖譜》;為縣公安局原局長助理程賢智編輯出版了《傾情助老三十年》一書;還為縣政協文史委的《城固文史》、縣黨史辦的《城固年鑒》、縣張騫紀念館的《博望文史》、縣文聯辦的《城固文藝》、縣文化館辦的《橘鄉報》等書刊撰寫發表了許多文史作品。
王長江現已70歲高齡,體重200多斤,稍微累點兒都會出汗,每天都要吃降壓和預防腦梗的藥,可他天天保持一個好心態,把心思都用在新聞寫作上,無怨無悔、癡情依舊。老伴和兒孫經常勸他不要再耗費心血寫作了,可他說:“我只要一息尚存,握得動手中的筆,就要一直寫下去,永遠為祖國為人民歌唱!”
2017年里,王長江被陜西省老齡委辦公室授予省“老有所為先進典型”光榮稱號,又被城東社區、東環路社區、漢江路社區、勝利街社區推選為社區慈善老年大學教員或校委會成員,被聘任三個社區“鄉賢文化促進會”的鄉賢或班子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