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紀鴻尚 整理/張娟

【紀鴻尚,1937年12月2日生于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53年11月通過招考進入青島海軍302修造船廠工作。1958年8月在山東冶金學院學習,攻讀冶金機械專業。1963年8月大學畢業后,響應國家加強國防建設和內陸建設的號召,來到陜西國營西北機器廠(709廠)做技術工作。歷任寶雞國營709廠技術員、工程師、辦公室副主任、政治部副主任、廠黨委副書記、廠黨委書記。1983年5月,經陜西省委和四機部考察,調任寶雞市委常務副書記。1988年5月,當選為中共寶雞市委書記。1993年4月,調任陜西省委統戰部部長,同年當選為陜西省第七屆政協副主席。2003年1月退休。】
1955年的4月份,我在青島大港修船廠(海軍青島302廠)當帆纜工。有一天早晨天剛蒙蒙亮,我突然接到廠里電話,要我立刻趕到廠里接受一項緊急任務。顧不上刷牙洗臉吃早飯的我在跑進車間的同時,廠里的工友于林盛師傅也趕到了。
不一會兒,廠里的小貨車開了過來,我們收拾好工具材料很快來到了海邊碼頭。碼頭上一艘海軍藍白相間的交通艇早已停靠,我倆匆匆登艇,交通艇劈波斬浪馳奔到青島軍港的3號碼頭,停靠在弦號為301的鞍山艦身旁。鞍山艦是我國上世紀50年代初期根據“六四協議”向蘇聯購買引進的4艘大型雷擊艦中的一艘,也是中國海軍的第一批驅逐艦,隸屬北海艦隊,被譽為早期中國海軍的“四大金剛”之首。1963年,鞍山號與美國海軍驅逐艦布魯號在長山列島附近對峙8晝夜,將美艦逼退,是一艘承載和見證了中國海軍56年發展史的傳奇戰艦。1974年她改舷號為101,1992年4月24日退役,現陳列于青島海軍博物館水面。
鞍山艦放下舷梯,我手抓軟梯,心隨海浪一樣上下波動起伏,說實話當時還真有些手忙腳亂。當我身背工具向上攀爬20多米來到甲板之上時,竟然已經汗流浹背。于林盛師傅隨后也爬了上來,看到他的輕松勁兒我不由得心中暗暗佩服,老技工的確是經驗豐富。
我倆坐在甲板上休息時,水兵送來了早餐。我是第一次吃黑白面包配魚菜湯的蘇式早餐,大概是餓了,所以吃起來狼吞虎咽而且很香。幾分鐘后,帆纜軍士長帶我倆進入輪機艙,輪機長將具體任務告訴了我們。軍艦主機停運,輔機正常運行,蘇聯專家和水兵正在搶修蒸汽機的管路。我倆趁著他們搶修之際,先把準備好的石棉粉在專用袋內加水攪拌混合,待他們把管路修好、法蘭盤螺絲擰緊后,我倆及時把石棉粉包均勻涂抹到管路和法蘭盤上,外面再用石棉布縫裹上。當我倆正在進行結尾工作時,軍艦的發動機開始啟動,指揮塔發出緊急汽笛戰號,軍艦要火速離港。很快,管道和法蘭盤因熱汽烤炙,個別地方已經燙手發紅,我倆拼命加快速度,才把管道上的石棉粉包裹完好。蘇聯專家檢查驗收后,伸出大拇指對我倆的工作表示贊許。這時,水兵呼喊著大家離艙,我倆迅速登梯上甲板,急速由艦橋走上了碼頭。我倆剛一上岸軍艦的艦橋便撤離,指揮塔鳴笛后,軍艦倒車離開碼頭駛向大海。
不多時,青島上空鳴放了戰備警報,地面防空部隊的高炮齊發。后來我們才得知,因為美軍飛機飛到福建、浙江、山東等地搞偵察破壞活動,在地面防空炮火的攻擊下才迅速掉頭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