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路透社12月18日文章,原題:中國藝術品復制村努力改變自身聲譽在中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國南方的一個村莊——曾經是藝術復制品的發源地——正在思考自己的未來。
大芬村是廣東深圳一個人口稠密的村莊,這里曾是住著300多戶水稻種植戶的偏遠村莊。伴隨改革開放,大芬村一躍成為國際油畫交易中心,并一度占據全球油畫復制品市場份額的75%。大芬村現在擁有1200家畫廊和藝術品生產企業,行業雇員超過2萬人,2017年油畫相關產業產值達到41.5億元。32歲的馬春燕(音)是該村一位藝術家,他可以在一天內創作出梵高代表作《星夜》的復制品——售價1000元。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市場對藝術復制品的需求不斷減少。當地政府隨后開始實施一項計劃,欲將大芬村轉變為原創作品的生產地。然而,成功似乎遙不可期,市場對大芬原創藝術作品的需求不溫不火,對原創作品感興趣的藝術家也寥寥無幾。為了吸引藝術家,當地已投資1億元建造一座藝術博物館,為讓藝術家安居樂業,當地還建造了268套公寓。該村現在有300名藝術家專注于原創作品,然而,在大芬村工作12年的原創藝術家陳景陽(音)對未來并不樂觀,“大買家都知道這里曾經因復制品而聞名,這是一個低端市場,所以沒有多少人來這里購買原創作品。”▲
(作者托馬斯·蘇恩,胡青松譯)
環球時報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