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榮
12月18日中國在對100名改革先鋒人物進行表彰的同時,阿蘭·梅里埃等10名國際友人也獲頒中國改革友誼獎章,并由習近平等領導同志為獲獎人員頒獎。這引來不少國際媒體的關注。
過去一段時間,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績與西方的幫助多有關注。其中,一些美國媒體“夾槍帶棒”地暗示,中國似乎把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都歸功于中國政治制度的正確和人民的勤勞,忘了過去幫助過中國的外國人和外國經驗技術。應該說,這次對10名國際友人頒發中國改革友誼獎章,就是對這種論調的有力回應。
對于類似這種聲音,我們要對其背后的心理做出厘清。首先,過去40年中國的改革與開放是攜手并進的,改革因為對外開放的環境而得到推進,改革反過來也讓開放的力度越來越大。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已經與一些發展中國家建立了非常好的關系,而改革開放讓我們以市場份額和其他比較優勢,從西方國家換來了發展資金、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市場渠道等方面的幫助。這些是事實,我們不用回避。
其次,國外有一些人擔心中國的改革開放可能不會延續下去,希望中國能看到西方好的一面,然后繼續把改革開放走下去。這傳遞的是一種善意的期待。
最后,有少數西方人,以美國副總統彭斯為代表,宣稱是美國重建了中國,中國卻對美國不感恩。這種夸張了的說法給中國扣上“忘恩負義”的帽子,骨子里還是想開啟中美之間的新冷戰。這是一種散發著惡意的論調,我們當然要予以回擊。
對這三種心理我們需要區別對待。事實上,不管是在改革開放40年,還是此前的任何時期,對所有真心幫助過中國的外國朋友,中國人都是心懷感激的。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傳承的世界大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念舊。“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是很多中國人在孩童時就明白的道理。這次設立中國改革友誼獎章也是為了感謝10位友人所代表的更大群體,可能有些人沒有進入這個名單,但是每個人都對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貢獻,這一點中國不會忘記。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局勢的演進,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關系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以美國為例,老一代美國領導人、高級官員、資深學者曾經在中國有著長時間的工作、生活的經歷,他們非常了解中國,與中國各方面有著密切互動,對中國有著美好的回憶。但是年青一代的美國官員、學者與中國的互動不少是程序性、商業性的,缺乏深入了解。而且由于現在外國人往來中國的數量與當年相比已是天壤之別,導致他們已經享受不到過去的超國民待遇,所以讓他們對中國的感覺與上一代相比發生了變化。客觀上說,這其實也是一種正常的狀態。
未來我們還要做好準備,一些國家在美國的影響下可能對與我們的合作采取拒絕的態度,例如“五眼聯盟”國家最近在華為問題上的表態。我們不應回避這種可能,而應對之道在于我們要更加努力、更加開放。第一,我們要保持住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勢頭。第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讓我們對外部的吸引力不減弱甚至更大。第三,外交上積極推動合作廣交朋友。努力就會有收獲,這是中國人堅守的一個信條。▲(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副院長)
環球時報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