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農村政治研究中,村級權力屬于其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尤其是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文化內容逐漸消退,理性的經濟因素占據主導地位,為農村基層政治帶來較大的沖擊。村作為國家基層的組織形態,村級權力生態能夠體現出村莊內部權力的運行狀態,是鄉村權力得以充分實現的有效途徑。基于此,本文將對村莊內部治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簡單的介紹了村級內部權力的運行,最后對村莊內部權力的需求與保護加以闡述。
關鍵詞:村級權力;政治學;鄉村權力
所謂的生態主要是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本文將權力比作生態,對權力的生存狀態以及權力與經濟利益網、社區文化網、各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重點側重于村級權力生態方面,并且根據村莊內部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使鄉村權力的高效運行得到切實保障。
一、村莊內部治理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在此背景下,社會緊張普遍存在,我國農村地區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緊張現象,間接的體現出了村莊內部治理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數村民對村內事務不滿
在大多數村莊中,村民對村內事務的處理上都存在一定的不滿心理,尤其是對村干部不滿,從而導致社會緊張現象發生,這種緊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很多村民認為村莊經濟沒有得到飛速發展,村民沒有從中獲取到更多利益。例如,Y村的很多村民反映,盡管本村在社會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村民卻沒有從中得到真正的實惠,村莊集體企業的發展也并沒有惠及農民。部分農民反映,村莊經濟發展不理想,均是由于村干部決策失誤導致;二是對個別干部不滿,百姓冠以村干部以權謀私,通過占地、包林子等犧牲村莊利益的行為換取自己的收益。
(二)表達與實際不一致
村民在反應意見時,不滿因素肯定存在,但是表達起來更加復雜、模糊。例如,在兩個村莊中,村民都認為村干部存在以權謀私行為,但是卻沒有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再如,村民對村莊耕地改為非農用的政策有很大意見,認為這是侵害到了子孫后代的利益。但是,在耕地類型轉變的過程中,村民都從中獲得了實惠,而且農業也逐漸淡出了村民的生活。對此,一些老年人由于對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對該政策有所不滿也情有可原,但是一些沒有種地、不想種地的年輕人也來表達不滿未免有些刻意。
(三)村民“雙標”現象嚴重
在村民表達個人意見、處理村內事務時,往往存在雙重標準。例如,在Z村,外來包工頭都帶著外來打工者的工資跑了,村民紛紛對外來打工者表示同情,但卻沒有幫助其解決問題,盡管包工頭是本村雇來的。他們承認,如若包工頭卷走的是本村村民的工資,則他們絕不會袖手旁觀,會向外部尋求合法性,由此可見,村民的“雙標”現象十分嚴重。不僅如此,在類似土地問題、干部不公問題、污染問題等方面均存在此類情況。
二、村級內部權力的運行分析
(一)權力主體間的關系
村屬于國際在農村社區中設立的基層自治組織,主要目的是實現廣大村民的自我管理與服務,屬于政治權力單位。農村權力主體主要為:掌握村莊正式權力與資源的村干部、村莊具有一定政治影響力的村民、廣大百姓,村莊權力的行駛由三大主體合力完成。而聯系這三大主體的紐帶主要來源兩個方面,一方面,農村社區自身特征,即村民之間的血緣、姻親、人情等聯系;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實施以來,農村經濟利益網絡的構建也成為權力主體之間,在權力意識、政治思想上達成一致的重要紐帶,屬于村級內部權力運行的必要因素。
(二)權力與經濟利益網的關系
改革開始實施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村民在認知、意識形態上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政治訴求與行為逐漸降低、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另外,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宗族因素已經不再是影響農村行為的主要因素,“長老權威”在處理村民糾紛時的約束力逐漸向經理利益導向的社會行為轉變,包括村干部的選舉上,也更多的是考慮經濟利益,看重的是村干部的經濟收入而非基層政治權力。對于非正式權力主體來說,一些具有較強經濟能力的村民,在村莊面臨利益分配時,會踴躍表達自我看法,而這種看法將導致權力結果發生轉變,進而影響最終的利益分配結果。在村干部選舉過程中,村民更多的是為自身經濟利益考慮,將票投給能夠為自己帶來好處的人。在選舉時,人情、親屬、地緣等傳統因素依然會對村民的投票產生一定影響,但與經濟利益相比來看,卻不是最重要的。
(三)權力與社區文化網的關系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傳統文化逐漸消退,在村落中具有一定地位的“長老權威”“宗族勢力”等已經逐漸動搖,但是傳統文化的影響十分深遠,即便是現代化的農村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地位。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面子”、人情、姻親關系等文化要素并沒有完全在農村中小時,反而成為了聯系農村社區文化網的關鍵節點。另外,目前農村人的人際關系更加理性化,開始有選擇性的走動親戚與朋友、兄弟之間關系疏遠、養老問題日益加劇等。由此可見,理性經濟思維為農村人帶來了雙重影響,最為典型的便是感性與理性交加的社區文化網。
首先,對于廣大村民來說,當遇到村民糾紛、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時,一般是選擇尋求村干部的幫助,這時村干部礙于人情不會拒絕;其次,村干部的存在本身便能夠達到村民與干部利益之間的平衡,使干群關系得以穩定,在此關系網絡下,利益回饋主要體現在政策傾向與資源分配方面,村干部為了保全自己政治地位與名譽,一般會與村民之間形成利益生態圈,而村內權力生態便是在這個圈中得以實現。村民通過姻親、人情、地緣等與現代經濟構建網絡,然后向村委組織表達政治權力訴求,并在人際關系網絡的作用下,使村內權力的運行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鄉村權力保護的需求與供給
(一)保障村莊資源的獨立性
廣大村民認為,村民對村莊內的資源具有所有權,村莊應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損害,主要體現在村莊資源具有獨立性,不應被外來人員分割,應由村民獨享。例如,在X村中,該村的經濟已經與外界經濟有效的聯系起來,主要產業為“活動板房”,村中有數百名工人為外來人員,村民了解經濟發展對村莊的重要性,但是卻依然不接受外村人員進入本村,因此擔心村莊中的田地、房基地等被其所分割,從而侵害到自身權益。對此,村干部應充分發揮鄉村中人情關系網絡,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識與知識水平,保障鄉村權力的正常行使。另外,司法救濟也屬于保障權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受現代文明影響,傳統的鄉規民約逐漸淡化,現代司法制度逐漸建立,村民的司法意識也不斷增強,人情關系網絡的構建屬于村民權力實現的自發保障手段,有利于促進村民自治的快速發展。
(二)減少外來人員的競爭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很多外來企業與本村生產的屬于同類產品,而產品的市場主要都在本地,外來企業進入氣候,勢必會與本村企業之間形成競爭關系,導致本村村民獲取的利潤降低。對此,村干部應樹立正確的市場觀念,借助司法力量為村民爭取到更多的政策優惠和司法救濟,避免其在市場競爭中造成過大損失。在村民的經營活動中,限制外來人員進入較為常見,在影響因素上既包括制度性與包括非制度性,如村莊中的商店門檻往往較低,但是這些行業往往由本村村民壟斷,主要是由于民間信任以及本地村民對中心房屋的控制。
(三)壟斷村內就業機會
對于大部分村民來說,其普遍要求便是在村莊范圍內壟斷就業機會。在廣東地區,隨著外來企業的發展,就業市場逐漸擴大,但在村莊中仍然對重要崗位進行壟斷,如報關員、外資企業廠長等,并且在多個村莊中存在此類現象。例如,在Y村在臨近村莊開辦了一家工廠,鄰村村民提出工廠的裝卸工人必須由當地人來當,雙方談判后的結果為,工廠之外裝卸工作由當地村民負責,而市場內部裝卸則由Y村村民負責。由于受到村莊封閉性的影響,在很多農民心中,村莊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村民作為村莊中的重要部分,有權獲得村莊發展帶來的收益,而村莊中最為直接的代表人物便是村干部,因此村民對村干部的要求,實質上便是多村莊的新要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村級權力生態能夠充分體現出我國農村在政治權力方面的情況,同時還能夠體現鄉村中各權力主體、權力與經濟利益網、權力與人際關系網之間的聯系,展現出鄉村權力在村內權力生態圈中的運行狀態,以此來確保其順利實現。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村級權利生態運行方面依然存在些許問題,要想促進村級權利的良性健康發展,成為當前農村社會基層政治中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參考文獻
[1] 胡明文,黃峰巖.轉型期村莊權力結構中的組織構成和權力分割——以江西劉下村為個案[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4(5):35-40.
[2] 季元杰,李繼剛.我國農村內部權力結構模式的構成及其變遷研究[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2):6-10.
[3] 楊郁.權利導向下中國農村權力結構的轉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劉僑(1990.12- ),男,四川榮縣人,本科,研究方向:社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