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志紅

有網友問我:在網上看到某醫生的文章,油煎荷包蛋比水煮蛋還容易消化,吃水煮蛋反而會不消化。真有可能是這樣嗎?不是油煎食品更難消化嗎?我看了一下原文,說是煮雞蛋不好消化,茶葉蛋更不好消化,油煎蛋就好些,加上蔥花和黑胡椒更好消化。有些人吃煮雞蛋會過敏,吃煎雞蛋則不會。我的回答是,這話也不是完全沒道理。關鍵是兩件事:首先,雞蛋煮成什么樣。其次,是什么類型的人吃雞蛋。
在煮雞蛋的過程中,本來具有三維立體結構的雞蛋蛋白質,通過“變性”(denaturation)而散開,變成一些長鏈狀的肽鏈。這時,很多疏水的基團都暴露出來,原來在水中分散著的蛋白質,現在和水的親和能力有所下降,而蛋白質和蛋白質之間的聯系有了加強的機會。雞蛋蛋白質的分子上有很多“含硫氨基酸”,它們互相靠近之后,極易拉起手來,形成“二硫鍵”,讓蛋白質的分子和分子之間形成交聯。這樣,原本被水分子包圍著、互不聯絡的蛋白質,現在形成了一個大的網絡,把水分子包圍在里面——這就是凝固的雞蛋了。
如果煮得比較嫩,雞蛋蛋白質之間互相靠近扎堆的程度還不太嚴重,包住的水分子比較多,那么口感就是特別細膩的,一點也不硬。如果一直煮下去,在熱力的作用下,蛋白質之間的連接越來越緊密,凝聚程度提高,雞蛋凝膠的硬度越來越高,雞蛋就煮老了。
茶葉蛋煮的時間更長,而且還在很咸的醬油里長時間泡著。鹽會吸收雞蛋中的水分,讓雞蛋的凝膠進一步脫水變硬。
所以,如這位醫生所說,口感會變得更硬,消化會更難,胃排空速度減慢,所以比較“頂餓”。
在雞蛋老硬的狀態下,牙齒沒法把它研磨成很細膩的微粒,嚼到大顆粒狀就咽下去了。然后,消化任務就交給胃腸了。胃酸先出動,把這些微粒泡著;然后胃蛋白酶來消化它。同時,胃還要辛苦地做運動來揉搓這些食糜。然后把被部分消化的食糜一點一點排入小腸,胰蛋白酶等蛋白酶再繼續消化它。
酶消化食物的時候,首先要和食物發生親密接觸。如果顆粒特別細碎,蛋白酶就能把小顆粒們分別圍住,高效率地分而破之。如果顆粒太大,蛋白酶們不得不從外層開始慢慢向內啃,顯然消化的效率就比較低。在胃里是如此,在腸道中也是如此。
順便嘮叨一句:雖然人是生物體,也得遵循最基本的物理和化學規律。同樣一種食物,大塊比小塊難溶解、難消化,這事不需要什么高端研究來證明。
如果是消化能力強的人,煮雞蛋質地是軟點還是硬點問題不大。甚至還會覺得有點“Q彈”的口感,嚼起來會更加有趣。但如果是老弱者或消化不良的人,本來就牙口不好,咬合力差,胃酸少,胃動力不足,蛋白酶活性低,那就比較麻煩了。煮得老硬的雞蛋,特別是蛋清部分,他們吃起來不舒服,而且難以消化。沒有被完全消化的一部分蛋白質,如果“漏”進了腸道黏膜,就會產生抗原性,發生食物過敏,特別是慢性過敏。
相比而言,家常煎蛋通常煎得比較嫩,甚至蛋黃只是半凝固。這種情況,蛋白凝聚和脫水的程度不太高,質地比較軟,所以反而會‘好消化”一點兒。
不過,這絕不意味著消化不良的人最適合吃的就是油煎蛋。最好的方式是蒸蛋羹。在這種額外加入大量水的環境當中,雞蛋很難出現凝聚變硬的現象,蒸出來的口感非常細膩軟嫩。連不到一歲的嬰兒都能消化,也非常適合老年人和消化差的成年人。
其實直接吃煮蛋也未嘗不可,如果按我說的,煮那種“嫩煮蛋”,就沒有難消化的問題了。做法很簡單:雞蛋放冷水中,水量剛剛沒過雞蛋。大火煮到沸騰(蓋著蓋子的鍋邊能看到氣體冒出來),立刻關火。繼續燜4~8分鐘就行了。根據雞蛋的大小、個數、水量、需要的軟硬度來調整具體時間。5分鐘左右的時候,蛋黃剛剛凝固,還沒有充分變色,特別柔嫩美味;即便燜到8分鐘,也不會太老。
反過來,油煎蛋也要看煎成什么樣兒。煎老了的蛋,蛋白已經發脆,蛋黃也變得噎人,并不好消化。特別是對消化脂肪有障礙的人,以及有膽囊疾病的人,吃煎老的油煎蛋會更不舒服。
總之,食物進入人體之后的效果,不能一概而論,而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為“脂肪少就好消化”而否認煮老了的蛋難消化,就顯得武斷;而因為少數人吃煮老的蛋不舒服,就斷言煮蛋一定不如煎蛋好消化,也一樣是以偏概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