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春華

爛面燒餅,是一種源于鎮江東鄉丹徒、丁崗、大港、姚橋一帶特有的民間面食小吃。舊時,每逢中秋佳節,東鄉農村家家戶戶有做爛面燒餅的習俗,寓意幸福團圓,所以又稱“團圓餅”。
爛面燒餅歷史悠久,據傳宋代就已經有了。蘇東坡嘗過爛面燒餅后寫下了“此餅送與蟠桃會,神仙取餅不取桃”的詩句。明太祖朱元璋乞討度日時,吃過美味的爛面燒餅,當皇帝后還念念不忘,想吃爛面燒餅。一日皇帝早膳正在吃此物,剛咬一口,大臣劉伯溫求見。皇帝恐怕被看出來連忙用碗扣上。問劉是何物,劉伯溫心里有底,說道:“半似日兮半似月,剛被金龍咬一缺。”君臣相視而笑。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南巡鎮江時也嘗了東鄉的爛面燒餅,回京城后想吃,曾派御廚專程來學做爛面燒餅。后來,爛面燒餅逐漸在鎮江、揚州地區推廣流傳開來。
爛面燒餅制作方法奇特,關鍵是面要“爛”,而且“爛醉如泥”。和面時要用熱水,需掌握面粉與水的比例,面要和得爛爛的,軟軟的,軟得抓不上手。面和好后得醒發一個小時,待面充分舒展后再行包制餡料。餡料隨食者口味喜好可葷可素。素的通常有青菜、薺菜、蘿卜絲等味,葷的則可包上鮮肉餡。
包爛面燒餅餡料是個技術活,是制作爛面燒餅的關鍵工序,需掌握技巧。先在案板上鋪一層厚厚的面粉,然后用手沾上點面粉,抓一塊潮乎乎、爛乎乎的面團,放于案板上裹住面粉將其拍圓拍平,包上一團餡料,將四周攏起、封口捏緊。將包好餡料的面團在案板上整形,再將其拍圓拍平拍薄,拍得越圓越薄越勻越好,能夠隱約看到內里的餡料最佳。這里的“拍”字,是做燒餅餡料的訣竅,只可意會而難于言傳,否則手便會被爛面粘住,包不了多少餡料。但也有人為了防止爛面粘手,不用面粉而改用油水的。
接著將拍好的爛面餅,放在農家大灶的鐵鍋內,加點菜籽油煎靠。一邊煎靠,一邊淋油,掌控好火候,經過幾個翻身,待兩面煎黃、煎透,滿屋彌漫著誘人的芬芳,飛金點翠的爛面燒餅就大功告成了。
舊時中秋佳節,鎮江東鄉家家必做爛面燒餅,而最為有趣的是嬰兒出生一百天過“百露”時,外婆家必須要送爛面燒餅祝賀,當地人俗稱“拍屁股”,意思是這么一拍,今后小孩子就可以坐得穩穩當當的了。過去,東鄉人把會不會制作爛面燒餅作為媳婦能干與否的標準,不會制作爛面燒餅的姑娘出嫁前母親也要突擊傳授技藝,以免被婆家親友小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