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運 林永和 史信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第22個節氣。雖天寒地凍,卻潛藏生機,在這陰極陽至的時日里,正是養生的大好時機。
冬至養生以調護陽氣為重中之重,建議艾灸神闕穴。神闕穴,為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藏之根,建議于冬至前后四天,加冬至日共九天,每天艾灸神闕穴,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即可。此法具有提升陽氣、溫通經絡、緩舊疾、祛病邪之功。
冬至天寒,很多人為了取暖,飲食多以高熱量的肉食為主,這樣的飲食容易積食,導致胃腸疾病,因此需節制飲食,合理搭配,葷素結合,可吃些青筍、蓮藕、柑橘等蔬果,爽口又開胃。
慢性疾病患者及年老體弱者,大多正氣不足,脾腎虧損,每于冬季氣候寒冷之時,更易受外邪侵襲,使正氣更虛。可以說,冬季是慢性病患者的一道大關。冬季寒冷,容易感冒;外周毛細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這些都可能造成病情的反復、變化及進展。因此,建議慢性病患者于冬至日開始可服用膏方進行調治,根據氣血陰陽虛損的不同,辨證施補。
1.吃餃子。冬至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我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一月(指農歷)初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而留下的。
2.吃餛飩。較為普遍的還有冬至吃餛飩的習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這天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的食品,遍布全國各地。
3.吃湯圓。這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用糯米粉制成,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4.吃麻糍。麻糍是浙江、江西、福建一帶的特產,也是傳統小吃、祭祀供品。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有著甜、滑的口感,色澤鮮白、滑韌透明,特別勾人食欲。
5.喝冬釀酒。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有“冬至如大年”的俗語。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同時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種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祈愿。
6.吃龍眼燒蛋。嘉興人崇尚冬至進補,食物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龍眼煮雞蛋等。至今,嘉興人仍然傳承冬至吃龍眼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7.吃糯糕。在我國臺灣還保留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熟,用以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分吃糯糕,開懷暢飲,相互聯絡感情,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8.吃冬至面。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后即是數九寒天,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認為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1.三七杜仲豬腰湯。食材:豬腰1對,三七15克,杜仲30克,栗子肉80克,蔥段、姜片、鹽、胡椒粉、料酒、清水適量。做法:豬腰洗凈,剖開去筋膜,清水浸去血水,切花刀,下入沸水中汆燙,撈出備用;栗子肉、三七、杜仲洗凈備用。將清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料酒,大火煲滾,轉小火煲2小時,下入鹽、胡椒粉調味即可。功效:此菜補腎助陽,化瘀止痛,適用于腎虛腰痛及腎炎導致的腰部酸痛。
2.清蒸鱈魚。食材:鱈魚一片(500克),蔥1根,姜一小塊兒,橄欖油或其他素油、生抽、開水、糖、白胡椒適量。做法:蔥、姜洗凈切絲:鱈魚片入蒸籠,大火蒸6分鐘,熄火燜2分鐘取出:不粘鍋置爐上,開中火,放橄欖油2茶匙,炒香姜絲,撈出放到蒸好的魚上,蔥絲也鋪到魚片上;原鍋留油熄火后,依次放入剩余三料,拌勻成汁,趁熱澆魚上即可。功效:鱈魚味道鮮美,富含維生素A、D,對心腦血管有很好的保護作用,還有活血止痛的功用。
3.龍眼燉烏雞。食材:烏雞1只(約400克),龍眼肉20克,紅棗40克,米酒15毫升,生姜10克,鹽適量。做法:紅棗洗凈,去核(用筷子從紅棗的一頭戳進將核捅出);生姜切片;龍眼肉洗凈,待用:烏雞收拾干凈,斬大塊兒。鍋中放適量水,燒開,放入烏雞,煮開后撈出,用清水沖凈雞塊兒表面的浮沫,瀝干待用;將烏雞、紅棗、龍眼肉、姜片放入燉盅內,倒入適量的水,再加入米酒,蓋上蓋子,放入蒸鍋內,隔水燉約1.5小時后取出,加入少許鹽即可。功效:健脾和中,益氣補血,適于骨質疏松、佝僂病、缺鐵性貧血等患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