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羅金良
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于8月20日在北京落下帷幕。來自121個國家6000余名哲學家、學者和哲學愛好者,參加了為期一周的“哲學奧林匹克”大會。世界哲學大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哲學學術會議,創始于1900年,每五年舉行一次。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是中國首次(亞州第二次)獲得哲學大會舉辦權。8月13日人民大會堂開幕式后,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系列學術會議。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成人”。船山在中國乃至世界哲學史上都享有盛譽。8月14至17日,主題為“紀念王船山圓桌會議”系列專題在國家會議中心分會場報告廳舉行,會議由世界哲學大會“紀念王船山圓桌會議”主席廖燦先生主持。該系列專題會議由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和北京大學主辦;中國書院學會、《船山學刊》、北大國經智庫聯辦;船山總會、船山書院、華夏文創研究院承辦。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湘潭大學、長沙理工大學等高校,以及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衡陽市、衡陽縣等各地的數十位專家學者以及三百余人次哲學愛好者參加了此次圓桌會議。湖南大學教授朱漢民,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謝茂松,湖南大學教授陳力祥,中南大學副教授譚忠誠等專家學者作了主題演講,其他專家學者現場宣讀了論文。之后會議進入頒獎環節。中國實學研究會榮譽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國學院教授葛榮晉親臨大會現場,為朱漢民教授頒授首屆“船山哲學獎”;《船山學刊》主編、研究員楚玲代表百年期刊領受“船山哲學獎貢獻獎”。大會中國組委會學術委員會主席、教授杜維明特轉達肯定祝賀。陳力祥、田豐、廖燦、胡興衡、胡國繁、王重希、盛彪、楊超、楊志剛、劉遙陽等榮獲船山哲學獎優秀論文獎,由《船山學刊》主編、研究員楚玲現場頒獎。“紀念王船山圓桌會議”是紀念王船山誕辰400周年前奏,分為“船山實學與陽明心學” “王船山實學思想與新時代新實學” “書院教育與‘學以成人”三場學術會議。
船山實學與陽明心學研究
朱子理學與陽明心學是宋明道學的兩大主要陣營,一直是學者關注的重中之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將船山學說視作中國傳統唯物主義與辯證法,進而與朱子學說進行比較的做法甚為流行。將船山實學與陽明心學加以辨別,則是近幾年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中國科學院大學謝茂松教授從船山之學與文化自信的角度出發,較為深刻的闡發了船山思想的歷史以及現實意義,并指出正是由于船山具有以學術來正世道人心之信念,他才能“流連顛沛而不違仁,險阻艱難而不失其正”。顯現出船山對于中國文化價值理想的信仰,這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陳力祥教授以船山對朱子、陽明“格物致知”二元對立模式之批判與圓融為題,主張朱子、陽明和船山都很重視“格物致知”,但他們分別從不同的邏輯和理論起點展開對格物致知的闡釋:朱子和陽明在“格物致知”理解上有外格與內格之分歧,船山對朱子和陽明“格物致知”的理解兼采陽批陰融的態度,解決了朱子與陽明關于“格物致知”層面的各執一詞。楊超博士延續這一范式,深入地探討了朱子與陽明知行觀的歧異,并認為船山以“知緩行急”之說,辨正了朱王二人的知行觀,化解了其對立模式。譚忠誠副教授認為,船山始終秉持儒、釋、道三家之學是有“正”、“邪”之別的,其畢生的治學宗旨是志在“守正道以屏邪說”。與“佛老”劃清界限是船山治學的一大特色,“辟異端者,學者之任,治道之本也。”這里船山所要“辟”的“異端”主要是指道家的“老莊之學”、佛門的“浮屠之學”和法家的“申韓之學”,也包括那些在儒學內部受過佛老之“黏染”的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此外,田豐博士主張船山學說中“格致相因”的真正實現,是在實踐中磨礪出統合內外的德性,于各種情境皆能審時度勢,達乎中庸。船山吸收了陽明對理學知識主義傾向的批評,同時還極大地擴展了格物范圍,將天下與歷史都納入其中,彰顯出儒者面對整個文明傳統應有的態度。至此,格物致知之學已經突破了《大學》格局,與整個經史實學的復興關聯起來。蒲宗陽先生作了以船山“格物致知”學說、陽明思想與工匠精神為主題的發言。
王船山實學思想與新時代新實學研究
船山思想并不是木乃伊與金字塔,讓人敬而遠之。船山思想之所以讓無數人服膺,是因為其具有內在持久的生命力,能夠因時而變,為不同的時代提供醫病之方。北大國經智庫研究員廖燦強調了船山實學與行動哲學的重要意義:船山“經世致用、知行并進”的實學思想,汲取了孔子學以致用的實踐智慧, 在批判程朱“知先行后”和陽明“知行合一”說的基礎上,構建了“知行并進”的知行統一觀,突出了行動的優先地位,強調認識必須化為實踐的行動,達到知行并進的境界。而后他以船山的知行觀為中心,考察了船山實學思想中行動哲學的道德內涵和社會指向,比較借鑒西方行動哲學思想,更加深入地詮釋了中國哲學的實踐智慧和現實意義。王重希先生認為,船山思想和精神價值于近代愈為被發掘和認識,對于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革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如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啟蒙的先聲,其先聲的作用與意義是巨大的,而這些具有先聲意義的思想與船山先生高貴的氣節,憂國憂民的意識精神互相呼應,而形成為磅礴的正向引導之力,這些對于人性的正向塑造,對于社會合理的走向,對于歷史的辯證認識,都具有無比寶貴的價值,同時這些價值具有人類共性。所以,船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價值則不只是限于民族性,不只是限于國界,也是屬于全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陳焱博士,討論了船山實學對郭嵩燾洋務外交理論的思想影響,認為郭嵩燾在推動洋務運動的時候,實際上是以船山實學思想作為方法論依托與理論參照以接續西學的。在郭嵩燾的洋務思想中體現了船山對于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之變革的思考,船山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代表,在郭嵩燾務實求變的洋務思想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影響。胡興衡先生進一步指出,船山思想對毛澤東產生過重要影響,追溯船山思想對毛澤東產生影響的淵源,緣于以楊昌濟為主要代表的湖湘學派大師的理論傳承。楊志剛以《四書訓義·論語》為中心,分析了船山關于小人與君子之差分與渡越何以可能的命題。北京師范大學區域化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船山文化傳習總會會長盛彪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至少六次在公開講話中提及王船山及其哲理名言,并認為此舉絕非偶然,而是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高瞻遠矚與腳踏實地的治國理政格局。
書院教育與“學以成人”研究
船山先生曾受教于岳麓書院,書院教育對其思想的形成以及人格的養成,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書院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學生成人,有別于科舉考試,因此,對書院教育與“學以成人”的研究,便是本次圓桌會議的應有之義。朱漢民教授指出,在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歷史進程中,需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我國古代書院的優秀傳統,尤其是其中的“成人”教育理念,對當今教育頗有啟發意義。陳力祥教授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書院教育隱形的和諧哲學價值,并認為書院學規之設立,以規范倫理的方式規約人之行為,目標在于增進人之德性;書院樂教制度的形成,對凈化人之心靈、養人之德,功不可沒;書院章程的設立,更是上自書院山長以至書院諸生,皆以修身為本。古代書院教育制度,從章程、學規以及樂教制的形成,皆以修身為本,厚德隆禮,彰顯的是其背后隱形的和合哲學價值。中國實學研究會張躍龍先生認為,書院教育已有千余年的歷史。發展到現在,它所包含的內容已極大豐富。在“學以成人”理念的指引下,書院教育的特色和優勢也更加突顯出來。新時代、新的歷史條件下,書院教育與現代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最終目的的一致性,使得二者在并存中相互補充、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源動力。湖南衡陽縣王船山研究室胡國繁先生強調,學習之道,重在廣才、修己、立志,成人先廣才、治人先修己、立德先立志。普通人的“學以成人”,只求為“志于學”而后“立”,而“立”的標志是立志與立德,即能自立于人間。
與會學者圍繞船山學等諸多議題,報告自己的研究心得,與同道展開了深入討論,取得豐碩的成果,促進了學術的交流與合作,也使得船山學向著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編校:龍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