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崇淄,閆述乾
(甘肅農業大學 財經學院,蘭州 730070)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分流,脫離農地,向非農就業轉化,導致農村土地撂荒、棄耕現象日益嚴重,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偏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固有局限性使得我國土地資源零散地承包于農戶,產權的不明晰限制了土地資源的流動性,不利于規模效益的提高。三權分置政策的實施通過分離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以達到放活經營權的目的,有效促進了土地流轉。而土地流轉的前提和基礎是土地確權,明晰的土地產權理論上能進一步推動土地流轉,發展農村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自2013年1月31日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國開展農村土地確權工作以來,至2017年年底,全國八成以上的農村土地已經完成確權,這對于穩定土地權屬關系、保護農戶的財產權利有著極大的積極意義。在此背景下,農戶作為土地流轉的主體,進一步分析確定農戶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因素,對充分發揮土地確權政策的效果以促進農地規模化流轉有著重要意義。
近年來,學術界關于農地確權對農地流轉影響的實證研究不多,且結論并不一致。大部分學者持有農地確權能夠促進農地流轉的觀點。丁玲和鐘漲寶通過對湖北省六個縣市405戶農戶的調查發現,農地確權頒證及農地確權頒證滿意度的提升對促進農地流轉有著顯著影響[1]。基于對山東省324位農民的調查,李隆偉認為,土地產權穩定性的提高能夠有效降低農戶對農地流轉糾紛的憂慮,增強其流轉意愿[2]。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農地確權會抑制農地流轉。羅必良在對廣東省佛山和東莞兩市的638個樣本農戶的問卷調查中發現,農地確權后,大多數出租農地的農戶有提高租金的意愿,六成以上的農戶認為轉入農地將會更加困難,由此得出農地確權可能會增強農地的稟賦效應,進而抑制農地流轉的結論[3]。錢龍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對浙黔渝三縣320位農戶分析,指出農地確權產生的稟賦效應可能高于產權明晰帶來的促進作用,因此整體上就表現為確權對農地轉出有明顯的阻礙作用[4]。僅少數學者認為農地確權對農地流轉影響不大。錢龍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農戶的群組分析表明,確權對農戶轉入土地的行為并無顯著影響[4]。由此可見,學術界對于農地確權會怎樣影響農地流轉這一問題持有不同的觀點,有必要對此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達到土地確權政策明晰土地產權、促進土地流轉的最初政策目標。
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主要是為了研究二分值因變量和多個影響因素之間關系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之間。回歸模型假設如下:
假設二值因變量為Y,Y=0事件不發生或Y=1事件發生,即Y=1表示農地確權后愿意流轉土地,Y=0表示農地確權后不愿意流轉土地。
Y的影響因素有n個,表示為自變量X1,X2,X3,……Xn,其線性組合模型為 Y=β0+β1X1+β2X2…βnXn+μ,記 P=P(Y=1/X1;X2;X3;…;Xn)表示在 n 個影響因素的作用下某事件發生的概率,則事件不發生的概率為1-P。在使用該方程時,通常會出現P值不合理的情況,因此對P值進行Logit變換,Logit(P)=ln(P/1-P),P/1-P=eY為事件發生和不發生的概率之比,稱為“優勢比”(Odds ratio),則有Logit(P)=ln(P/1-P)=ln(Odds),則Logistic的回歸模型為:Logit(P)=ln(P/1-P)=β0+β1X1+β2X2…βnXn+μ。其中,β0為常數,和其他因素無關,β1、β2、β3…βn為待定參數,μ 為誤差。OR 值表示自變量發生一個單位的變化時Odds的變化比率。因此,當OR值>1時,表示該事件發生的概率大;OR值<1時,表示事件發生的概率小;OR值=1時,表示該事件發生與否和自變量沒有關系。
本文的研究數據來源于對夏官營鎮、連塔鄉、小康營鄉三個鄉鎮的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其中105份有效,有效率87.5%。
農戶在考慮是否進行農地流轉的決策過程中,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本文是為研究農地確權對農戶流轉意愿的影響,因此從土地產權意識、農地確權實踐情況、農地確權感知情況和農戶個人及家庭稟賦特征四方面的內容中選取了11個自變量(表1)進行研究。
將調研獲取的105份有效問卷數據運用Eviews8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得到以下結果(表2)。由回歸結果可知,Prob(LR statistic)為 0,小于 0.05,通過了總體顯著性檢驗,即模型中所選取的6個自變量聯合起來確實對農戶的土地流轉意愿有顯著影響。
本文主要測度農地確權對農戶流轉意愿的影響,因此從土地產權意識、農地確權實踐情況、農地確權感知情況三個維度來分析。
1.土地產權意識強度對農戶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
X1(土地產權意識強度)的回歸系數是-7.790 9,P值為0.014 7(小于0.05),表明其顯著的負向影響農戶流轉意愿,即農戶的土地產權意識越強,反而越不愿意流轉土地。這一結果與土地確權政策的目的背道而馳。可能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農地作為大多數農戶賴以生存的資本,具有較強的社會保障功能,隨著土地確權的實施,農地產權更加明晰,極大增強了農地的稟賦效應,繼而導致農戶提高了對轉出農地的價格預期,使得轉入方愈發難以以其滿意的價格轉入農地,最后表現為確權抑制農地流轉;二是農地的確權加強了農戶心中農地私有的概念,使得農戶在做出流轉農地的決策之時變得更加謹慎,甚至可能因為擔心農地流轉不當而徹底失去土地,導致其更不愿意流轉。
2.農地確權實踐情況對農戶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
X2(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和X3(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這兩個變量的影響系數都是正數,但是僅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的發放能夠顯著提高農戶的流轉意愿,而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并不是影響農戶流轉決策的關鍵因素。這可能是因為確權頒證后能夠有效解決農戶所承包土地面積不準、權屬不清等歷史遺留問題,極大保障了農戶的土地權益,穩定承包關系,有利于減少農地流轉過程中糾紛的發生,使得流轉雙方都可以更加放心的流轉農地。
3.農地確權感知情況對農戶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
在農地確權感知層面下的三個變量中,只有X4(對農地確權的支持力度)這一變量與農戶流轉意愿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且X6(對農地確權的必要性認識)的影響系數也為正數,這充分表明當農戶心里越是認同農地確權政策,越是支持農地確權工作,農戶們流轉農地的積極性就越高。
基于全國農地確權已經基本完成的背景,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取得榆中縣105戶農戶的數據,運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來研究農地確權政策對農戶農地流轉意愿的具體影響。總體而言,當前農地確權政策的實施對于農地流轉的影響還不明朗。具體來看,土地產權意識更強的農戶往往其農地流轉意愿就更低,而確權工作的實施能明晰土地產權,進一步增強農戶的產權意識,不利于農地流轉,不利于農地的規模化經營。從農地確權實踐情況看,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的頒發能夠提高農戶的流轉意愿,促進農地流轉。最后,農地確權感知維度下的農戶對確權工作的支持力度變量對農戶的流轉意愿具有積極正向的影響。綜上所述,農地確權確實會影響農地流轉,但其影響效果并不明朗,需要結合其他措施才能真正促進農地流轉,實現農地適度規模化經營。

表2 模型回歸結果
研究表明,農戶越是充分了解到農地確權政策的惠農性和必要性,越會支持確權工作的實施,同時增強其農地流轉意愿。而調研結果顯示,榆中縣的許多農戶還沒有對農地確權政策有一個全面而又正確的認識。因此,各級政府特別是村政府應該加強對農地確權政策的宣傳力度,構建出一系列便于農戶了解確權政策的信息渠道,這樣才有利于增強農戶對確權政策的認識,提高政策的執行效率和實施效果。農地確權政策的宣傳工作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首先,在村中各個宣傳欄上張貼介紹農地確權政策相關知識的海報并為每一戶農戶發放政策宣傳手冊。其次,利用村里的廣播站,由村干部使用地方方言來詳細宣講政策知識。最后,在村政府設立政策答疑點,便于為村民答疑解惑。
研究結果表明,明確四至范圍及地塊面積能夠有效減少農戶流轉農地的后顧之憂,提高農戶流轉意愿,因此確權頒證能否規范有效的實施關系到確權政策的成敗。確權工作的執行單位應當加強對農地確權工作的培訓指導,并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設置合理的整體工作計劃和具體工作流程,據此來完成確權工作。而政府相關部門則要定期監督檢查確權工作的執行情況,確保確權工作落實到位,防止確權工作出現形式主義。只有規范有效地確權頒證,才能提高農戶對確權政策的滿意度,降低農戶對農地流轉糾紛的疑慮,從而加快農地流轉的進程。
在對榆中縣農戶的調查走訪中發現,農戶的社保繳納情況對其確權后的農地流轉意愿有較大的影響。而農戶社保的缺失往往會凸顯出農地的社保功能,從而抑制農地流轉,不利于確權政策目標的實現。所以建立健全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迫在眉睫。政府應當發揮其主導作用,重點完善三項農村基本社會保障。第一,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政府應當依據當地農戶生活水平、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及地方財政實力等因素確定科學合理的最低保障標準和保障對象的條件及范圍,再由村政府嚴格按照確定的標準來篩選保障對象。另外,應加大政府財政支出以擴大保障范圍,而不僅僅是針對“不救不得活”的特困農戶給予最低保障。第二,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施行,我國農村出現了大量的4-2-1家庭,這極大削弱了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保障能力。因此,我國的農村養老保障基金應逐漸由個人繳費為主向財政補貼為主轉變,并且要善于利用多樣化的渠道來投資以確保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第三,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以集體經濟為基礎的醫療保障制度,因此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至關重要。各地應當以自身特色為基礎,發掘適合當地農村發展的道路。政府應當加快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立,并嚴格監督農村醫療機構的運行情況,規范其服務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