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雨佳,李耀華,田素衛
(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莘縣供電公司,山東聊城,252400)
電力需求側是指在不斷變化的電力市場中,以電力客戶需求為中心,通過供用電關系,使電力用戶能夠使用安全、可靠、合格、經濟的電力商品,并得到周到、滿意的服務。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遠程用電檢查成為可能,將其應用于電力營銷工作中,有助于提升營銷工作的有效性,使其與現代社會的精細化發展趨勢實現匹配。分析遠程用電檢查技術在電力需求側中的應用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數據處理是電力營銷工作的有效支持之一,該項工作有助于將不同工作環節生成的各項數據給予統一化的初步(也可以是深入)處理,使各類非結構化的數據呈現半結構化和結構化,便于工作人員直接針對結果進行分析。如遠程端的用戶用電量階段變化,傳統模式下很難在用電變化的一瞬間被工作人員偵知,但在遠程用電檢查技術的支持下,用電信息被記錄下來并實現遠程傳輸,接收端的處理工作可以更高效的進行。
數據的即時性和有效性是兩個概念的集合,存在一定的遞進關系。在傳統工作模式下,所有的信息數據不會在產生的同時完成傳遞,管理人員針對用電信息開展的工作也因此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以遠程用電檢查技術作為支持,所有的用電信息可以在生成的短時間內傳輸給控制端。如某居民小區的用電高峰期判定,在遠程技術的支持下發現其始于晚間18點,供電工作也可以更具針對性,免去供電中斷、穩定性不高的問題。
電力營銷工作的核心環節之一是確保各項工作能夠提升服務質量和用戶的滿意度,這要求各部門能夠在實際工作中及時發現并處理問題。在傳統的工作模式下,用戶端的問題無法被及時察覺,如異常原因導致的供電中斷,需要用戶報損,相關部門才能派出人員處理,而在遠程用電檢查技術的支持下,用戶端出現供電異常后,信息采集工作會中斷,技術人員據此即可判定對象目標出現問題,并根據系統異常態勢擬定處理方式,提升工作有效性[1]。
需求側的用電檢查技術,本質上看是在計算機技術、智能技術支持下進行的一種工作,該項工作的核心是高度發達的技術設備和理論,其中較為典型的是機器訓練理論。結合當前系統工作的一般態勢,可以發現機器訓練理論的核心為降維訓練法,降維訓練法又可以進一步細化非K近鄰算法和隨機森林法。K近鄰算法下,收集檢查目標標準工作狀態下的若干數值,所有數值隸屬于不同維度,如用電峰值數值若干、單位時間用電量數值若干、固定時間范圍內用電量數值若干等等,以不同維度作為K值的定義域,再其定義域內設置若干標準K點(如果緯度范圍小,選取一個K值也可以),投入收集所獲的樣本到該定義域內,樣本與K值距離越接近,可判定其越接近該標準。隨機森林法的訓練可以進一步強化智能系統對檢查目標的甄別準確率。
數據模型匹配法的基礎是大量詳實的數據,在大量數據的支持下,技術人員可以建立一個與檢查對象完全匹配的標準模式,該模型的一切信息數據均來自日常工作記錄(取平均值),以確保數據具備足夠代表性,以平均值為基礎構建的模型即標準模型。標準模型之外,還可以構建一個奇異值模型,奇異值模型是檢查目標最大值和最小值組成的一個范圍數據模型,如用戶在階段內用電量最大值為X,X即為奇異值模型能夠表達的上限。在實際工作中,系統所搜集的一切數據都可以與數據模型進行匹配,以奇異值模型定義目標工作是否處于正常狀態下,以標準模型判定對象的工作參數與標準參數的差異,據此判定目標用電信息的變化情況,并將差異值進行積累,作為后續調整供電作業的基礎[2]。
遠程用電檢查技術在電力需求側中應用的基礎是更新的技術設備,技術上看,主要包括數字化顯示技術、通信技術以及智能技術,鑒于通信技術的重要性,將其獨立作為3.3進行分析。數字化顯示技術是指在完成信息收集后,所獲信息能夠在傳輸完成后轉化為可讀取的數字化信息,并直接通過數字化設備呈現給工作人員,使人員對相關工作形成直接的認識。此外,可視化模式也便于工作人員及時察覺工作數據的異常,快速進行處理。遠程用電檢查技術在電力需求側中應用的典型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遠程用電檢查技術在電力需求側中應用的典型模式
智能技術主要指上文所述的智能系統的訓練以及數據模型匹配法,這兩項功能實現對智能技術和設備的要求比較高,首先技術人員應收集大量的信息數據進行訓練,之后將各類非結構化數據進行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重構,生成K值、標準數據模型和奇異值模型,作為數據匹配的基礎。要求各地工作單位買入功能完備、性能優越的計算機進行上述工作,如果資金條件不理想,也可以購買互聯網第三方服務,保證智能技術用于開展的空間。
規范的流程是指在應用遠程用電檢查技術時,應保證電力需求側系統針對上述技術做好的縱向工作準備和橫向工作對接。縱向上,信息反饋后必須能夠在一瞬間(或短時間)內完成信息的數字化處理,否則傳輸作業、信息采集的時效性是無法保證的。縱向上的準備工作還包括信息接收后的提純、放大以及存儲等,要求建立至少兩個層次的數據庫,以便針對不同信息進行調取和查看,如果電力營銷、遠程用電檢查的對象較多,還應增加一個中間層次,使數據存儲和更新工作可以井然有序的開展[3]。橫向上,要求各部門為遠程用電檢查技術和電力營銷工作做好人才儲備、培訓以及薪資管理等一系列相關準備,使整體工作得到足夠的重視,能夠長期有效開展,具體做法則需要各地針對實際工作需求擬定。
通信工作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遠程用電檢查技術的效果,早在20世紀中后期,德國和美國就嘗試過應用信息技術進行電力系統工作,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傳輸的信號往往遭受電磁干擾甚至物理破壞,抵達接收端后已經難以識別。為保證遠程用電檢查技術的有效性,建議在后續工作中采用多址共道技術和有線通信技術,將多個應用不同方式表達的信息集中到一個傳輸纜線中,當這些信息被接收端接收后,可以針對任意信息進行提純,如果不能讀取,再提純第二條信息,免去類似信號的干擾,同時強化傳輸過程應對物理干擾的能力,使通信工作質量得到保證。
通過分析遠程用電檢查技術在電力需求側中的應用,獲取了相關理論。該項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對數據的處理,以機器訓練為基礎,對數據模型進行匹配分析。電力需求側中的用電檢查技術可以優化數據處理能力,也便于發現和處理問題。具體應用上,要求更新技術設備并形成規范流程,保證通信工作的有效性,以便獲取完善的數據。后續工作中,應進一步重視上述內容,確保電力需求側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