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琴
在大雪節令,朋友邀約去海里劃船。
海是滇西白族語言的叫法。海指與“大洋”相連接的大面積咸水區域,大洋的邊緣部分。但對于在海拔兩千多米,一年四季能看到雪山的滇西高原上生長生活的人們來說,一大片水域、一個湖泊就是一個偌大的海。就如被命名為“劍湖”的這個高原湖泊,在與它息息相關的一種民族語言中,一直以“海”的名義存在于滇西北高原。
這次是我第二次去劍湖里劃船,準確說是坐船游湖。船是由白族木匠做的小船舟,湖邊的居民用來打魚、撈水草,有時也有游人來租去游湖。劍湖遠遠沒有瀘沽湖大,記得第一次坐上船時也沒有風浪,但沒接觸過大江大湖的我坐在小船舟里還是感到很害怕。那時,湖里有很多養魚的網箱,生活在湖邊的朋友習慣了船的擺動,一邊劃槳,一邊伸手采菱,站坐自如,我卻擔心會碰到那些橫七豎八的網紗,隨著小船的左右晃動忐忑不安,不斷驚呼。小船沒出兩公里,就在細雨中返回湖邊的漁莊。
茭草倒在水面,湖東邊山頂的白雪倒映在水中,遠處的水面漂著一片一片的小黑點……第二次泛舟劍湖的這一天接近冬至日,陽光明媚,水面飄著淡淡的霧氣,我們是從湖的南岸一個叫三溝尖的村莊上船的,湖邊停泊著很多小舟。和生活在湖邊的很多村寨一樣,人們不再依靠打魚維持生計了,但湖邊很多人家還有著小木船。村民們在成片的茭草中開辟出水道,把船舟系在湖岸的木樁上,需要時就解開繩子,劃槳進入湖中。或游湖,或打魚,或采菱,享受和收獲著一份作為湖邊人的便利和怡然自得。
那一天,我們同行有十多個人,主人為我們準備了肉片、烤茶和鯽魚,這些鯽魚是漁民頭一天從湖里捕來的。烤鯽魚的味道很鮮美,朋友們吃著烤魚的樣子也非常享受,一個個吃得津津有味。
鯽魚是劍湖周邊人盡皆知的一種魚,早在500年前就被明朝政府列為課稅之一。來自四周的高山泉水,沒被污染的肥沃水質,給了各種魚類良好的繁衍環境,也給了周邊環湖而居的一些村民靠打魚為生的生活條件。用“劍湖魚”相招待,是湖邊人家一種較為隆重的待客方式。
在美餐過后,我們分別坐入船駛入湖中。湖面面積約六平方公里,在小船舟上游不大不小的劍湖,可環繞劃一圈觀賞沿岸風景,也可選擇性瀏覽。那天我們的目標是湖東部的地下自涌泉,船頭進入湖中央后就一直朝東駛。劍湖屬瀾滄江水系,不僅有老君山、鐵甲山等四周高山泉水匯入,還有湖中數股湖底涌上來的泉水。因有充沛的水源,湖一直保持著它的清澈鮮活,出水口的水常年流淌著。那些水從湖里流出后不斷和山澗清流相遇,漸漸匯合成黑潓江向南奔走。隨著更多的河水匯入,黑潓江也越流越大,越流越寬,流經洱源、漾濞、巍山、南澗等縣后,最終以洶涌磅礴的氣勢匯入瀾滄江。
我們進入湖中央,就明顯看清對岸的那一片小黑點全都是水鳥。事實上,水鳥一直在我們的前后左右活動,我的每一張照片里都有它們的身影,只是數量時多時少。從第一次泛舟游湖到現在,已經時隔多年,不斷加大的保護性措施已經把寬闊寧靜還給了湖。因位于西部候鳥遷徙的通道上,候鳥遷徙時常常在這里集中停歇。湖面海拔2188米,平均水溫11℃,終年不結冰的劍湖是候鳥的天堂,很多水禽抵達這里就棲息下來,快樂地度過寒冷季節的一個個時日。小的是紫水雞,個頭大的是黃鴨。劍湖濕地有鳥類九十多種,現在是冬季,眼前湖岸的草叢水湄到處是鳥,但作為不在湖岸長大的普通人,遇見次數最多且能認得出的也就黃鴨、鷺鷥、黑鸛、紫水雞和我們常說的秧雞。對岸的那一片水鳥就是紫水雞,和往常不同的是,我們不時看到的它們只有十幾只的一群群,這一天卻有數百只上千只的陣容,東一片西一片,黑壓壓地隨水波在靠近北岸邊的水里漂浮。湖的西北岸邊有大片的水源涵養林,那是21世紀初期種植的中日綠化合作“劍川·大阪友誼林”,經過十多年的培育,五十多公頃的林木已經長成了一片片茂密的樹林,是整個湖中鳥類喜歡聚集最多的湖岸。寒冬,所有樹木的葉子都已落盡,陽光給紅褐色的林子鍍上一層淺淺的光芒,讓它在湖岸呈現出一種別樣的溫暖。我把鏡頭拉近,紫水雞旁邊還有一群一群的水鳥,有些是黃鴨,有些叫不出名字。同樣是水鳥,卻有著各自的特性。鷺鷥和秧雞喜歡在湖邊濕地活動,浩渺煙波分明是紫水雞和黃鴨的天堂。冬季,棲息劍湖的鳥類越來越多,鳥兒們時而翱翔,時而低飛,時而隨波浮動,成群結隊在湖里嘻戲,享受屬于它們的歡樂時光。我們沒有絲毫驚擾它們的意思,但它們保持著天生的警惕性和敏銳性,我們只在船舟上遠遠地觀看,它們就一群群地被驚飛,在湖面群起群落,非常壯觀。
我們從入湖到看到涌上來的泉眼,時隔30分鐘,我還在船邊見到了一些水草,單薄碧綠,在湖中隨水波晃動。泉水涌上來的樣子像一大鍋滾開的湯水,又像有誰在水下用幾根大管子吹氣泡,水花氣泡涌上來就一圈圈一層層向外漫開,先是緞面般平緩的一圈水,再向外才融入湖面的波紋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水泡則像珍珠一般在水面漂浮。看著一大股涌上來的泉水,看著湖面來來往往的漁舟,想起本地人常說的“湖水煮湖魚”。這是煮食劍湖鯽魚的名菜,在本地廣為流傳。都說劍湖鯽魚吃湖內自涌泉中有鹽的水,味道十分鮮美,再用自涌泉水煮,自是更上一籌。“湖水煮湖魚”在本地還引喻為愛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寓意一度引發游子的鄉愁。
離開不斷涌上來的泉水水花,我們的小船往鳥多的地方行駛。水鳥在水里的姿態非常歡快,有低飛的、劃水的、閉目的、隨波逐浪的,看起來都非常自由自在。有意思的是,一兩只兩三只近距離在我們周圍游動的那些鳥聽到我們的劃水聲都沒有驚飛,依然在水里出沒自如。反而聚集在遠處的那一大群卻容易受驚,一只飛起,立刻就有一大群跟著飛離湖面。兩三只落下,又有一大群大膽地跟著落進湖里。有一只鳥在水里直線劃過,速度之快讓人想起飛馳的快艇,它的身子飛過之處,只見到噴泉一樣的朵朵水花和隨后線一般的水紋。我們在小船里唱歌、拍照、摸水草、喝茶、吟詩作賦,在湖里看陽光溫暖地鍍在西邊金華山上,看遠處玉龍雪山上的皚皚白雪,看漁舟在湖面上來來往往。一條小舟和我們越來越近,舟上是一對夫婦,丈夫劃槳,妻子站在船舟上麻利地收網,在陽光下,船舟和他們的倒影都成了耀眼的金黃色,給人一種特別的溫暖。我們在湖光山色中過了一段愉悅的時光,微風漸起,才循著水道回到南岸。離春天還有些日子,這時讓我想起清康熙年間劍川州學正劉仁安在《春日游劍湖》中所寫的:“絲絲弱柳絮飛揚,兩岸梨花帶雪香;乍聽漁歌聲近遠,斜看波涌勢汪洋;舟浮映日湖光動,水解晴泥燕子忙。”這些文字生動有趣,我的感受也跟他一樣,仿佛“游罷歸來歡不盡,還疑身在水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