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美景,世人稱贊。然而,杭州之美,不僅限于她的湖光山色,那些傳遞關愛的杭州人更美。伍柏松、李葉平、王永良、余煜明、謝燕菁、方芳等杭州市中小企業家就是這樣的人。
熱衷于捐資助學的愛心人士李葉平
故事還得從2006年的5月說起。那一年,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后旗(簡稱科左后旗)關工委,為解決貧困孩子的上學問題,開展了扶貧助學活動。科左后旗是欠發達的蒙古族聚居區,是屬于國家級貧困的地方。為了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旗關工委替政府分憂,為貧困孩子解難,成立了扶貧助學基金會,為各族貧困學子搭建起助學平臺。基金會得到了旗政府的重視支持,也得到了區內外廣大企業家、愛心人士的關注和支持。他們紛紛伸出援手,慷慨解囊,奉獻愛心。浙江省杭州天目外國語學校董事長伍柏松,經教育部西部教育開發辦介紹,與科左后旗扶貧助學基金會取得聯系,從2006年5月開始,資助科左后旗甘旗卡第三中學初二學生林琦。林琦是名孤兒,伍伯松每年為她捐助學費超萬元,一直資助到大學畢業。伍伯松不僅在生活上幫助她,在精神上也關懷她,通過電話、書信、微信同她溝通,希望她好好學習,健康成長。現在林琦已走上工作崗位,每當談及此事,她都十分動情地說:“沒有伍董事長的支持,就沒有我的今天,我要以出色的工作感恩伍董事長,回報社會。”伍柏松還介紹自己的朋友李葉平、王永良、余煜明等先后加入到資助科左后旗貧困生的行列。
浙江凱達文具用品有限公司經理李葉平,連續12年資助科左后旗孤兒和特困生。2006年5月,她開始資助科左后旗雙勝鎮初二學生金羽。到2009年,又擴大資助對象5名,其中3名孤兒,2名特困生,每月為每名特困生寄款400元,直至他們大學畢業。2012年8月,李葉平對3名新考入大學的特困生進行資助。2015年,又增加資助了6名特困生。2016年,李葉平資助的特困生有4名大學畢業,她要求繼續增加新的資助對象。2017年,又有2名她資助的孤兒大學畢業,按李葉平的意愿,基金會又推薦給她5名特困生,資助金額從每人每月400元增長到500元。至今,李葉平資助總金額超過60萬元。2017年7月,基金會把杭州資助者的關愛活動編寫成稿件《來自西子湖畔的愛心傳遞》,發表在《通遼日報》上,也得到杭州當地媒體的關注。
在李葉平的影響下,她的朋友謝燕菁、方芳也分別于2009年7月和12月先后參加到資助科左后旗貧困學生的隊伍中。謝燕菁從2009年7月開始,資助6名貧困學生,其中2名孤兒,4名特困生,為他們每人每月寄去助學款300元。2012年,她又同基金會聯系,新增了4名特困生。此后,凡有高中畢業的,她都及時增加新的資助對象。9年間,謝燕菁一直堅持每月資助6名特困生,每月捐獻1800元。
伍柏松、李葉平、謝燕菁等愛心人士,以企業家的博大情懷,出于對社會的責任感,對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關心,對各族貧困學子的關愛,用行動在西子湖畔開始了一場愛心傳遞。他們的愛超越萬水千山,傾注在科爾沁草原,讓一個個貧困孩子擺脫困境,安心學習、健康成長,圓了他們求學的夢想。12年間,幾位愛心人士先后資助了47名孤兒和特困生,其中蒙古族學生40名,資助金額超100萬元。杭州企業家的愛心深深地感動了草原同胞,從受助學生到學生家長,從學校老師到基金會的老人,無不為之折服和點贊。出于感動和感恩,草原人總想以各種方式表達感謝之情,但是,每次都被他們婉言謝絕。
受助大學生李彥軍畢業后回鄉從教繼續傳遞愛心
大愛不言,行善而不圖回報。受助學生感受到了這種至高的境界,也領悟到了真正的感恩就是要延續他們的善舉。受李葉平資助的中學生高彤,其父是位高位截癱的殘疾人,他在給李葉平的信中寫道:“在眾多寒門學子中,彤彤有幸得到您這樣年輕有為而又充滿愛心的優秀企業家的資助,這是他人生中的最大幸事,是您徹底改變了孩子的命運。我的彤兒將不再像哥哥、姐姐那樣,因家庭生活拮據而輟學。您的善舉為我們解除了后顧之憂,使我們全家非常感動。孩子學習也更加努力了,更加有信心了。您讓我感到相助是一種力量,是一種鞭策。您是彤兒筑就信念的一塊基石,相信孩子一定會將感動變為感恩,以后會像您一樣回報社會,去傳遞愛的力量,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同樣受李葉平資助的孤兒李彥軍,現已大學畢業,在常勝中學任教,他說:“我一直關愛我的學生們,給他們買書籍,還盡自己的微薄之力資助一名困難學生,每月給他資助100元的伙食費。我要把自己曾經得到的愛傳遞下去。”受方芳女士資助的貧困生尤蒙,在信中寫道:“如今我已大學畢業,也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在今后的道路上,我會努力工作,回報社會。我會背起您贈給我最珍貴的禮物——希望,努力地走向遠方,用行動回報您和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12年間,從美麗的西子湖畔到廣袤的科爾沁草原,用愛心搭起的橋梁把杭州的企業家和科左后旗貧困學子緊密地連在一起,從愛心傳遞到愛心接力,演繹了一場祖國大家庭中扶危濟困、關愛后代、守望相助的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