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倩
(欽州學院,廣西 欽州 535000)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創新應用及發展,催生了數字故事這一新型的信息化教育資源與方法。數字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承載一定的內容主題,自身所具有的故事性、教育性以及圖、文、聲、像并茂的立體表現形式,使其在中小學教育教學領域得以廣泛應用。高等學校作為社會人才培養的搖籃與知識創新的發動機,如何順應信息時代發展需求,將數字故事適時適宜地應用于高等教育領域,創新人才培養,優化教育教學成果,是推進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值得探討的問題。
數字故事是一種基于教育教學目標,圍繞某一個教育內容主題,充分利用圖、文、聲、像等多種媒體信息及元素,以故事敘述的方式,整合性、創造性地進行可視化設計與制作的一種新型的信息化教育資源形式及方法。其將“知識、事實等與圖像、音樂、情感融合在一起,發揮了其他表達傳播方式所無法替代的效果”[1]。
數字故事作為一種教育資源,聚焦教育教學問題,實現教育教學目標達成,是其自身價值的重要體現。數字故事的有效應用,在幫助教師完成教育教學內容的有效傳遞與教授的同時,實現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度認知以及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
數字故事區別于其他教育資源,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這是數字故事內容組織與架構形式的重要體現。通過故事內容的生動描述,故事情節的趣味展現,數字故事有效地錘煉了教師的創編熱情與應用潛質,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
數字故事是融合多種媒體元素及信息的設計及應用,數字化制作處理的信息化教育資源。與傳統故事講述單一化、平面化的傳播方式不同,數字故事開發強調媒體信息對感官通道的刺激。通過利用多通道、多媒化的信息設計與合成,促使內容呈現更加全方位、立體化、多樣性。
數字故事強調視覺美觀性,追求故事內容呈現的表現力及藝術感染力。其立足于通過美妙的視聽感官體驗,幫助學生獲取積極的情緒感悟,收獲難忘、深刻的學習經歷。
數字故事自身內容特點及表現形式的適切表達,依賴于媒體技術手段的正確選擇以及合理、創意的設計應用。開發實踐中,需立足于數字故事的應用實踐與技術開發需求,充分考慮、甄別各種媒體技術與軟件工具的功能特點,開發要求、實現難度等因素,選擇合理、高效的創編環境及工具,達成資源的設計與實現。
數字故事在教育教學主題確定、故事情節排布、媒體信息設計、制作工具甄選等環節均盡可能力求創意、新穎、獨特。其開發應用強調變革教育教學實踐,體現創新教育思想精髓,滿足與適應新時期創新人才培養的目的及要求。
數字故事開發強調教育性、故事性、數字性等諸方面要求,其多媒化、可視化的視聽傳播形式,符合由數字原住民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群體的媒體學習風格偏好。無論應用于正式教育抑或非正式教育,數字故事極具深度的內容主題設計以及靈動多樣的表現形式,均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三維度的高效統合建構,促進個體的自主、全面發展。數字故事應用對以信息素養、技術素養、視覺素養、藝術素養作為重要內容的新世紀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具有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創新回應了全球化、信息時代創新人才培養的價值訴求。
數字故事作為高效的教與學的工具,可靈活應用于高校的課堂教學、德育教育、校園文化傳播等實踐領域,有助于全面深化信息化教育教學改革。首先,數字故事突破了傳統紙質、平面的教育資源素材,立體、多媒體的資源形式豐富了教育資源構成,提高了教育教學內容傳播的高效性與趣味性。其次,數字故事能實現師生角色轉變,打造民主課堂。通過與探究學習、研討學習等新型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數字故事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學習,打破傳統以教為主的被動接受的教育現狀。再者,數字故事短小精悍,聚焦教育教學問題及目標解決,學習自由度大,契合碎片化學習需求,便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助力實施優質高效的翻轉課堂,顛覆傳統課堂結構,更新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最后,數字故事還可作為高效的學習評價工具。學生通過設計、編創數字故事,開闊思維,強化理解,鞏固舊知,助推反思,提高學習應用能力。
數字故事的涌現及應用極大更新了高校教師教育思想觀念,拓展了高校教師的信息化教育視野及思維,進而倒逼高校教師對其進行深層研習及應用思考。為推進數字故事應用實踐,高校教師需準確把握大學生群體的心智特點及媒體學習風格偏好,熟悉教育教學內容的特點及規律,積極探尋數字故事與教育教學領域結合的適切性及入手點。數字故事開發過程對于高校教師,其實是一個發現、分析、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研究過程。高校教師需參與一系列工作,包括主題選取、故事設計、情節編排、文案提煉、資源搜索、媒體設計、技術開發、評價總結、潤色提升、實施應用等,經歷著“研究—實踐—反思—再研究—再實踐—再反思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過程”[2]。期間,高校教師的信息化教育教學的設計研究與實踐應用能力水平得以不斷提升,極大地促進了自身專業發展。
數字故事開發主要包括故事編寫、腳本制作、素材準備、編輯合成、評價試用、修改完善等環節。要提升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效能,應把握以下方面。
數字故事的有效應用,需首先明確其將應用的實踐領域,包括課堂教學、德育教育、校園文化傳播等。針對作為主要應用領域的課堂教學,數字故事的開發及應用還需立足于不同專業學科特點以及教學實踐需求。依據數字故事的資源特點以及表現形式,其比較適合應用于文科類的學科內容或是“綜合性學科或主題明確的教學中”[3]。對于理工類邏輯性、理論性、系統性較強的學科內容,數字故事的適用性相對較差,但也可通過系統、靈活的教學設計將其應用于課堂的導入、總結、評價等環節,增強課程教授的靈活性、實用性及趣味性。不管應用于哪一學科領域,數字故事的內容選擇應強調典型性、新穎性,以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喚醒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還應具備教育性、主題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促進深度思考,力求實現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三維度的高效統合建構,助推個體的自主、全面發展。
故事性是數字故事教育資源的重要特征,開發過程應體現創新設計意識。首先,基于數字故事服務與聚焦于教育教學目標達成的特點,其開發過程應緊扣教育教學問題主線,注重問題與故事內容深度有機融合,進而創意巧妙地編排內容情節,便于在應用過程中有效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其次,應精準把握學生的心智特點及媒體學習風格偏好,持續關注、積累學生日常學習及生活的點滴,總結提煉作為數字故事創編的素材來源。做好媒體設計素材的搜集、甄別與積累工作,以最優化的媒體組合設計呈現故事內容。最后,需加強數字故事腳本編寫,注重內容主題的表達呈現以及故事情節設計編排。內容表達需避免平鋪直敘,機械乏味。故事呈現應體現結構性、層次性和表現力;語言精練,設計新穎,富于情感,巧妙搭配媒體素材,相輔相成而相得益彰。
作為數字化的教育資源,數字故事追求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優化教育教學效果,其開發需充分思考圖、文、聲、像等多種媒體特性以及整合應用,以配合內容主題及故事情節,完成故事呈現的媒體化、可視化、立體化,打造極具吸引力、親和力、感染力的視聽學習效果。期間,數字故事創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涉及故事編寫、腳本制作、素材準備、媒體合成加工等多個環節。應根據開發需求,充分發揮學科專家、文案編創人員、教學設計人員、媒體設計人員、技術開發人員的專業優勢和創作力量,構建數字故事的開發團隊,從系統化、多維化的角度,促進資源作品的專業、完美、高效呈現。
評價反饋作為數字故事開發過程的重要環節,對其開發質量具有關鍵促進作用。首先,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強調總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除采用常規的總結性評價對數字故事的開發質量進行終結定論之外,還應加強開發工作過程的審視評價。通過不斷發現問題、反饋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逐步提升數字故事的開發質量。其次,重視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建議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數字故事開發評價除了采用分數、等級等定量的評價描述方式,還可采用咨詢、訪談等方式提供詳盡具體的評語描述。最后,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數字故事開發評價可引入專家、領導、同事、學生等多方力量參與到評價工作中來。多元評價主體通過觀察、審視、體驗數字故事的開發過程及其具體的教育教學應用實踐,從各自的視角與維度,給予數字故事開發的改進觀點與措施,全方位提升開發質量。
數字故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有效應用,除了依賴高校內部正面積極的推廣機制與鼓勵開放的應用環境,更重要取決于高校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應用實踐的嘗試以及應用經驗的總結。高校教師應積極更新自身的教育思想觀念,在深諳數字故事的類型特點及功能作用的基礎上,努力將其與傳統高等教育教學實踐加以聯系思考,探尋兩者有效融合的適切性與入手點。起初,可開展數字故事淺層次的應用嘗試,輔助應用于傳統的教育教學過程與環節,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豐富課堂資源,提升課堂績效方面進行積極嘗試。在此基礎上,可開展數字故事深層次的應用探索,致力于基于數字故事的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翻轉學習等新型學習模式及方法的實踐嘗試,重點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實踐應用過程中,需注意不同應用領域,不同專業學科在應用方法、實踐效果、注意事項等方面的經驗總結、思考及傳播,不斷提升數字故事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強化教育教學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