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期刊人總是走在時間的前面。立冬這天,本刊2018年第12期已進入出版環節。
預報說要陰天,結果陽光還不錯,午后,南部天空出現大片罕見的波狀層積云。單位院子里,一墻爬山虎紅得讓人心顫。若是真陰天,這樣的眼福上哪里去找呢。恰好的光,總是默默地成全著這個世界斑斕而豐富的色彩,并且引導著我們的認知和審美。
本期,我們特別關注了河北文壇辛勤筆耕的殘疾作家李東輝、康書樂和劉廈,他們從身體的種種困厄中突圍,以文字的格局和操守,贏得自我人生堅實的精神空間,贏得讀者的信任。他們,以傷痛擁抱光明,終而成為自身帶光的人。趙志勇筆下的“瞪眼虎”,作為小兵張嘎的原型,是一代人記憶深處的堅毅、勇敢之光。陋巖的一組《黑色火焰》,帶著我們“從地球這枚老繭里,一絲一絲,抽出光芒”。“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祝勇從宋徽宗趙佶繪畫作品《瑞鶴圖》開始,賞析天青色的宋瓷散發出的“形而上”的微光,破解宋代藝術的深度。他說,宋代藝術家在構建“形而上”時,并沒有遺棄形而下的日常,他們讓藝術在日常生活中長驅而入、單刀直入,甚至無孔不入。雨過天青,是藝術的高標。承上而啟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則是潛藏的規律,是文化基因傳遞中的歷史自信。
文藝和文藝產品生產,以生活為柴薪,又還生活以光、熱。2018年之末,我們正面對一種告別,也正在積攢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