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燦 商丘市第一高級中學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幾年,為了努力在技術層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一直在加速著發展的步伐。到了21世紀,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手機開始在全中國普及開來,隨之而來的就是網絡的大面積普及,目前我國90%以上的消費者都具備了上網的能力,網絡已經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不可替代的影響,同時在很多的商業和科學研究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數據越來越多,網絡連接的范圍也越來越大,那么伴隨著這一系列的現象就會產生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也就是網絡的安全問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在很多方面給我們帶來便利,但同時也有人想通過網絡謀取不法利益,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同時也應該從信息安全技術體系的構建著手相關工作。
根據相關的調查統計顯示,我國超過一半以上的網民曾經遭受過病毒的侵擾或者攻擊,超過25%的網民曾經被黑客或者病毒入侵了個人的賬戶,或者隱私的相關密碼被盜取。甚至在調查的過程當中,有網民反映自己的賬戶和個人隱私被黑客盜用去做了很多違法犯罪的事情。由此可見,網絡信息的不安全已經給人們帶來很多的困擾,這一切的原因根本上是因為網絡的開放性,這是網絡的優勢,但同時也成為了網絡最脆弱的地方。很多的黑客或者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網絡的開放性,其間存在的若干漏洞從事一些違法的行為,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促使我國大力培養信息化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擁有比較好的計算機知識,擁有開發軟件的能力,促進了網絡技術和相關行業的發展。但是隨著人們對于信息和軟件功能的需求不斷遞增,導致了軟件開發供不應求,于是很多的軟件開發人員在開發的過程當中,只注重數量而不注重質量,沒有按照相關的規定來進行軟件的開發,開發完成之后也沒有做與軟件本身相關測試等等就直接交付給用戶使用。同時還有一些不法分子,為了謀取個人的利益,不惜去制造一些沒有授權的,盜版的軟件直接通過鏈接的方式讓人們下載,極大的損害了人們的利益,很多軟件的不規范甚至會導致手機,計算機直接停止工作,死機癱瘓等。
網絡的迅速發展,帶來的是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現在有很多的人在網上買東西,但是很多的消費者不知道咋網上仍然存在很多詐騙,有些防范意識低的消費者很容易就被欺騙,從而損失利益。例如,有些詐騙短信告訴人們在什么網站上有什么一折的優惠,然后讓他們點擊,這樣的短信就是利用了有些人愛占小便宜的弱點,結果點進去之后讓你輸入相關的信息,隨后會發現不但沒有優惠,反而自己的財產已經被騙走了。
信息的泄露這樣的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互聯網管理系統的不嚴格,不健全,非法分子非常容易通過互聯網管理系統來竊取相關的用戶信息,通過用戶信息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謀取非法的利益。另一個原因就是一些非法的用戶入侵合法的用戶,然后使用合法用戶的賬號發送病毒郵件,這樣受害人就不會懷疑來人賬號的非法性質,一旦點擊,就有可能遭到病毒的入侵,從而信息丟失或者財產損失。這些其實都是網絡管理系統的不健全,因此我們應該提高警惕性,時時刻刻關注互聯網管理系統的完備性,從而保障互聯網的可靠性。
信息安全技術體系對于我們來說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小到個人的利益,中到企業的商業機密,大到國家戰略,現代社會無一不和網絡相聯系,所以我們應該牢牢樹立起信息安全技術體系的構建,具體的建議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網絡的使用最終還是反映到人的身上來,所以說,網絡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政府以及相關的部門應該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的社會宣傳,同時著重突出教育部門,學校作為人才輸出的主要陣地,在網絡安全意識教育當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更能夠反過來促進社會網絡安全意識的提高。
無論是在日常生活還是在商業的相關操作當中都應該強化防火墻的安裝意識,防火墻是對于數據傳輸方面的加密技術,主要是放置在內網和外網之間的一道固定關卡。雖然防火墻目前存在比較明顯的缺點,但是在一般至中等的網絡維護當中卻起著核心設備的作用。此外,防火墻中的許多類別都能夠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對于政府應該針對現實生活中的網絡情況出臺相關的信息安全條例,嚴格規范人們的網絡行為,嚴厲打擊不法分子的謀取利益勾當,從市場經濟的角度看,從法律層面進行規范,更能夠保持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此外,個人和企業都應該為自身的信息設備添加穩定的安全設備。從小到大,構建一套完整的信息安全體系。
網絡與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所以只有大家一道努力才能夠構建一個綠色穩定的網絡環境,只有提高網絡安全防范意識,才能夠免受不法分子的欺詐,不斷加強網絡安全的維護,保持安全的信息傳遞,同時政府應該加大網絡方面違法犯罪的力度,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構建科學合理的信息安全技術體系。
[1]孫紅梅,賈瑞生,SUNHong-mei,JIARui-sheng.大數據背景下企業網絡信息安全技術體系研究[J].《通信技術》,2017(2):334-339
[2]王會波,李新,吳波.物聯網信息安全技術體系研究[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3(5):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