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湖南省長沙市廣益實驗中學
冠心病的檢查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來進行,隨著科技的發展,其檢查方法和技術也在不斷的進步,診斷的準確性和敏感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診斷方法主要包括超聲技術和放射技術,通過這兩類技術,實現了冠心病的檢查為日后治療提供了依據。
放射性核素檢查是主要的放射技術之一。這種檢查是最有效的冠心病診斷、分層以及評估技術。放射性核素心肌顯像技術包括心肌灌注顯像、核素心室造影以及心肌代謝顯像等。心肌灌注顯像和心肌代謝顯像是當前應用比較廣泛的技術。心肌灌注顯像是根據心肌細胞能夠選擇性攝取某些陽離子的原理,通過放射性標記形成相應的顯示結果,放射性藥物在心肌中的局部聚集數量與該區域的冠狀動脈血流量成正比例關系[1]。在心肌缺血狀態下,即使冠狀動脈非常狹窄,心肌灌注狀態現象在靜息環境下仍然表現為正常狀態。在藥物負荷或運動負荷下,冠狀動脈血流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心肌灌注顯像會出現異常。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心肌灌注顯像已經從平面發展到門控斷層階段,從放射性核素顯像到標記心肌灌注顯像以及發射正電子顯像的階段,由簡單的視覺分析技術發展為局部心肌定量以及門控技術,提高了冠心病的診斷和評價效果。心肌代謝顯像是在生理條件下,通過脂肪酸氧化獲得能量。當心肌缺血時,局部的血氧含量會減少,脂肪酸的氧化代謝效率會明顯降低,心肌組織的主要代謝底物為葡萄糖。通過正電子核素顯像可以有效的判斷心肌缺血問題。常用的顯像方法包括脂肪酸代謝、葡萄糖代謝等。此外還有計算機斷層掃描以及磁共振成像等都是常用的放射技術。利用X線照片檢查冠狀動脈的鈣化情況,利用磁共振呈現技術觀察心血管系統的形態等。
在當前的冠心病診斷中,超聲心動圖技術的應用已經比較廣泛,通過左心室短軸對其階段性和整體的室壁運動狀態和功能進行觀察,并結合藥物負荷試驗顯示室壁階段性功能存在的異常情況,有利于心機梗死以及心肌缺血等病情的判斷。如果室壁變薄,纖細化回聲會隨著增強,收縮運動會減弱或者消失,病情可能為慢性心肌梗死,如果室壁的局部出現擴展的情況可能是室壁瘤。心肌梗死后室間隔破裂,肌部間隔回聲中斷,通過彩色多普勒檢查來顯示短路分流。超聲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利用不同的負荷方法增加心肌耗氧量,降低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從而誘發心肌缺血,導致心肌收縮能力發生異常。常用的臨床方法是多巴酚丁胺負荷試驗法。該方法是在靜息狀態下,輸入一定劑量的多巴酚丁胺,按順序對胸骨旁左室長軸切面、乳頭肌水平的左室短軸切面、心尖四腔圖、心尖兩腔圖等4個不同的切面進行記錄,計分室壁運動的異常情況,并計算室壁收縮期的增厚率以及運動計分指數。這種方式對于早期冠心病的診斷以及存活心肌監測、心臟事件預測以及再血管化的評價與診斷有重要的價值。
這項技術是近年來才興起并利用的新型超聲技術。其微型超聲探頭能夠在冠狀動脈的指引下進行導絲,到達冠狀動脈主要分支部位。真實的呈現探頭所到位置的血管腔形態,反映血管壁結構、形態以及功能情況,是最理想的形態學血管疾病診斷方法,被稱為“活體組織學”。另外,血管內超聲能夠觀察血管的舒張與收縮變化,有效的分析動脈粥樣硬化板塊的情況,包括鈣化斑塊、纖維斑塊以及軟斑塊的體積等,同時能識別血栓、動脈夾層、瘤樣擴張、冠狀動脈痙攣、血管壁內腫瘤及出血等病情,對冠狀動脈的治療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這種方法能夠準確的評價斑塊的負荷、管腔直徑以及有無鈣化、植入支架貼壁的完全性,在開口病變以及行左主干病變的開口治療中作用突出。但昂貴的費用也限制了該技術的普遍應用。
一般情況下,冠狀動脈造影只能顯示心外膜下冠狀動脈的血流狀態,無法顯示毛細血管的心肌灌注情況,因此,評價微循環水平的心肌灌注是意義重大的工作。心肌聲學造影技術產生時間較短,將微氣泡造影劑注入冠狀動脈或者周圍的靜脈中,通過多普勒超聲技術對微氣泡的背向散射信號進行觀察。微氣泡的直徑比紅細泡小,能夠與紅細胞同時通過心肌的毛細血管,從而實現對心肌微循環灌注的評價。其適用范圍包括溶栓療效評價、冠狀動脈側支循環以及心肌存活性的評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及治療方法的確立、再灌注治療的無復流診斷以及冠狀動脈大搭橋手術的效果評價等。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診斷中,超聲技術以及放射技術是常用的診斷技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精確性。隨著醫學的發展,放射技術已經越來越先進,具有操作簡單、準確性和敏感性較高等特點,應用廣泛,效果良好。
[1]肖述銅.冠心病心絞痛采用倍他樂克、通心絡聯合治療效果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39)
[2]照日格圖.5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臨床治療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39)
[3]武黎娟.冠心病心絞痛內科治療臨床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35)
[4]高珊,劉克堅,邱強.冠心病診斷技術研究進展[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