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錚 南京郵電大學
為能切實滿足人們日漸強烈的智能化生活需求、要求,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日益發展的大背景下,無線傳感網絡呈現出迅猛發展勢頭,其在多領域的廣泛應用,已顯現出強烈的生命力與影響力。Zigbee實為一種介于藍牙與無線標記技術間,有著豐富技術支撐的技術提案,具有低功耗、低速率、短距離的技術特點。當前,世界各知名企業均積極研發與推出了能夠實現ZigBee物理層功能的芯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EM250(Ember)、JN5139(Jennic)等。CC2530為一款片上系統,能兼容IEEE802.15.4,集成了8051內核,能較簡便、快速的構建無線通信網絡。
ZigBee協議棧為層結構,主要由物理層(PHY)、媒介訪問控制層(MAC)、網絡層(NWK)與應用層(APL)構成,其中,ZigBee聯盟對應用層、網絡層架構進行了定義,而IEEE802.15.4標準則對媒介訪問控制層與物理層進行了定義。各層均能為上層提供諸多能切實滿足其需要的服務,對于數據實體而言,則能為數據傳輸提供服務,管理實體則提供除上述外的其它服務。全部服務實體通過利用服務接入點(SAP),能夠為其上層提供一個實時接入插口,各SAP對一定數量的服務原語均支持,因而能夠獲取所需功能。基于ZigBee協議架構中,用戶僅需組建應用程序框架便可,從開發者角度來考量,多注重的是應用層構架。
針對ZigBee應用層而言,其包含三部分內容,分別為用戶定義的應用對象、ZigBee設備對象(ZDO)與應用支持子層APS。APS多用作設備綁定表的維護以及為綁定設備之間提供消息傳輸,在ZigBee架構中,ZDO實為一個相對特殊的對象,多用作構建安全管理及定義設備類型等。
在ZibBee網絡架構中,設備有兩類劃分,其一為簡化功能設備(RFD),其二為完整功能設備(FFD)。針對FFD而言,可將其當作路由器或協調器,其能夠工作于各種拓撲結構中,另外,還能與其它的RFD、FFD進行實時通信。而對于RFD來講,僅能被當作終端網絡節點,而且通信對象只能是統一網絡中的FFD。RFD與FFD有著相同的硬件結構,但網絡層結構存在不同。
在本次網絡設計中,無論是終端器還是路由器、協調器,均采用的是相同的硬件模塊結構。在實際模塊設計過程中,用PL2303HX芯片,把USB虛擬成串口。所以,利用USB接口便能夠比較方便的實現PC與模塊間的實時通信。另外,在具體的模塊設計中,PCB選用雙層板,實際設計中,兩層接地層會沿著銅皮走線方向而形成一個較大的電位差,而且還有這比較快的高頻電流變化速度,若此時的電流無法及時經回路向地面導入,那么局部出現的電位過高情況,會造成信號判斷出現錯誤,所以,在板子上,需在兩層地面層,制作回路導通孔,最大程度減少阻抗,確保地面始終維持等電位。
本次設計運用的是IAR7.60開發環境,基于Z-STACK-2.4.0-1.4.0協議棧,完成相關應用層程序的編寫。系統為一個星型網絡,由6個節點組成,一個協調器符合建立網絡,2個終端器與3個路由器組建網絡,由CC2530內置的溫度傳感器完成溫度值的采集,并將采集所得數據實時傳送給協調器。對于協調器而言,其所選用的是自啟動模式,實際就是在預編譯選項中,將HOLD_AUTO_START去除。所以,基于ZDO初始化函數,從中完成網絡初始化,如果完成協調器網絡的構建,會觸發ZDO_STATE_CHANGE事件,然后在串口調試軟件上,會顯示調用函數的網絡建立狀態。系統以輪詢的方式檢測串口,如果串口有數據寫入,那么經回調函數,向任務傳遞串口事件,然后在應用層內,定義My App_Call Back()調用數據,實時發送函數,此時的數據就是控制命令。其中,對于發送地址模式而言,其有3種模式,即組播、廣播與單播,將3種模式地址進行分配,將其當作數據發送的目標地址。
終端器與路由器同樣可選用自啟動模式。于網絡初始化階段,通過NLME_Network Discovery Request()函數的調用,來發現網絡,然后網絡接入成功后,觸發任務的ZDO_STATE_CHANGE事件,向協調器發送網絡地址。如果接收到控制命令數據,則此時的調用數據采集函數便會對溫度值進行采集,并實時發送給協調器,如果發送失敗,在延遲1s后,會再次發送。
綜上,本文著眼于Zigbee技術的網絡拓撲結構,基于CC2530芯片,構建了一個圍繞ZigBee的通信網絡,分別從軟件與硬件兩方面展開了具體分析,望能為傳感器網絡項目應用的搭建,有著幫助與參考。
[1]孫中廷.基于CC2530的ZigBee無線傳感器網絡研究和設計[J].計算機與網絡,2015,41(19):65-67.
[2]蔣建平,陳輝.基于CC2530的ZigBee無線城市路燈控制系統的設計[J].測控技術,2012,31(9):56-59.
[3]汪振中.基于CC2530芯片的ZIGBEE無線數據傳輸模塊設計[J].中國設備工程,2017(14):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