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磊 南京郵電大學
引言: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由20世紀60年代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統理論與實踐發展而來。但隨著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運用,其發展之快,影響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逐漸分化為計算機、信息情報、經濟信息管理等幾大領域的發展方向。但隨著社會競爭壓力地逐漸增大,高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定位與培養方式應隨著時代的變化做出相應的改變,作者將就如何讓進行教學改革與新型信息人才的培養提出自己的意見。
我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正式建立起來,上世紀末正式引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學中,這一時期恰好是我國信息產業迅猛發展時期,大大的促進我國高等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發展。早期信息技術發展階段對于人才綜合素質要求不是很高,因此,早期我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主要培養方式主要是針對信息人才技術的培養,通過程序設計與日常計算機操作來進行教學,但是學生缺乏對深層次的程序設計與程序分析的實踐能力與思考能力。現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更加注重培養管理與技術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課程的設置也大大增加了經濟管理類的知識,緊隨時代與社會的發展。
要培養合格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專業課程設置上需要與時代接軌,明確企業對于信息需求是多渠道、高效率,從企業對于信息需求的角度出發來進行課程設置與學生培養,培養學生能夠在眾多的信息中快速、準確的找到有用信息。國外對于信息人才十分重視,設置信息主管類似的崗位,信息工作者通過眾多渠道與資源對企業信息進行匯總分析,為企業領導者對企業資源做分配以及相應決策時,提供參考以及指導作用。而我國新興企業對于信息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尤其是復合型信息人才。而培養復合型信息人才從課程設置以及培養方式上就要做出相應的改變,由傳統的技術型信息人才培養轉變到現在的復合型信息人才的培養方式,課程設置上也相應的增加經濟管理知識,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企業管理,尤其是企業決策等方面的知識,有利于學生對企業管理信息資源的了解以及企業信息管理資源的掌握。同時增強學生對于信息資源的分析與總結能力。
分階段式學習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為了完成復合型信息人才的培養目標,高等院校在進行學生課程教學設置時就應合理安排,在低年級階段,應注重學生對信息系統以及管理學相關基礎知識的學習,例如信息資源管理,西方經濟學,統籌學等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積累,而到高年級應注重學生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知識的學習,例如計算機網絡,企業資源規劃,同時應開展一些能夠拓展學生相關理論知識的課程,例如人力資源管理等。
注重實踐教學環節,一名優秀的信息工作者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基礎,更需要有強大的實踐能力,同時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運用的能力也十分重要,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課程的安排,例如C語言實驗,數據結構實驗以及企業資源規劃實驗等。
建立實踐基地,對于復合型信息人才這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該充分接觸企業現狀,并對企業結構有相應了解,因此針對這兩方面的需求學校可邀請企業中學術知識豐富,業務能力強的管理人員進行專業講座,其次可以與企業聯合培養,建立校企實訓基地,提供學生到崗實習的實訓機會,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培養學生文化基礎知識、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知識,文化基礎知識包括人文、藝術以及社會基礎知識等,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知識是學生進入技術崗位的基礎,同時今后知識升級與改革,學生也能進行知識的進一步的學習。第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從應用型人才培養原則來說,要注重學生今后職業發展,因此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要注重今后其職業的發展,著重培養學生組織管理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專業技術能力。第三,培養學生全面素質,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質、專業素質、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其中對于復合型信息人才除了專業素質,更應該注重人文素質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有利于學生今后職業發展。
結束語:對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的培養應根據時代與社會的需求來定位,適時改變教學內容以及培養方式,針對其培養定位來進行教學師資以及教學資源的配備,加快教學建設與改革,規范教學管理,培養符合社會以及時代要求的復合型信息人才。
[1]支麗平.地方高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與專業定位的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8):99-100.
[2]趙泉.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定位的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5(01):80-81.